洪劍雄(1899—1926),原名善效,筆名祥文,1899年生于海南省澄邁縣博潭村,是瓊崖青年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梅縣黨組織的創建人。父親是個小工商業者,在海口市合股開設泰安客棧。洪劍雄有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大。洪劍雄1915年小學畢業后,在伯父的資助下,曾去新加坡學習英語年余。1917年,他回國考入瓊崖中學,在校期間學習非常努力,名列前茅,深受老師同學的稱贊。
1919年5月,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瓊崖,洪劍雄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在王文明、楊善集的領導下,奔走呼號,組織同學上街示威游行。5月18日,瓊崖中學、瓊山中學等七所學校的學生代表,在瓊崖中學召開大會,成立瓊崖十三屬學生聯合會,洪劍雄是積極的參加者和支持者。6月以后,瓊崖青年運動進入抵制日貨階段,洪劍雄積極參與了這一活動。他積極協助宣傳隊長楊善集創辦《瓊聲周報》,及時報道瓊崖各地的運動情況以及全國各地消息。洪劍雄、鄭蘭積、陳垂斌等革命青年在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利用暑假,深入各縣市鎮,指導青年學生設立書報閱覽社、平民學校,幫助青年們學習進步書刊,宣傳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921年春,洪劍雄考入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學習文科。在校期間,他勤奮好學,追求真理,學習革命書刊,時常與思想進步的藍裕業、賴玉潤等同學一起討論社會問題。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洪劍雄的思想進步很快,于1923年加入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外圍組織——新學生社,努力從事青年運動。不久,廣州學生聯合會進行整頓,洪劍雄被選為改組后的廣州市學聯執委。
與此同時,洪劍雄還和同鄉徐成章、楊善集等人一起,聯絡二十多位瓊崖革命青年,成立“瓊崖革命青年同志會”,發起組織新瓊崖評論社,創辦《新瓊崖評論》半月刊,楊善集為該刊書記主任,洪劍雄為編輯主任。該刊于1921年1月1日創刊到1925年5月,共出版了30期,洪劍雄主編了18期,并先后為該刊撰寫了33篇署名文章,努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國民革命運動,在瓊崖人民中產生了積極影響。
1924年初,洪劍雄由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同年春,洪劍雄于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受我黨的委派,在廣州中德學校補習德文,準備赴德留學,但在他補習期滿整裝待發之際,黃埔軍校開辦了,他毅然投筆從戎,投考軍校,被錄取為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生。在軍校學習期間,洪劍雄不僅積極完成軍校備科的學習任務,而且還抽時間為《新瓊崖評論》及《新學生》等刊物撰寫文章,宣傳黨的主張。
1924年11月,洪劍雄于黃埔軍校畢業后,被周恩來留在軍校政治部工作,擔任軍校《士兵之友》壁報編輯,被譽為“國民革命軍中編輯壁報之第一人”。
1925年1月,洪劍雄隨國民革命軍參加第一次東征,在周恩來領導下的東征軍政治部搞宣傳工作。編輯軍中壁報,起草傳單標語,并向東征沿途群眾進行政治宣傳。東征軍攻克潮梅后,洪劍雄被委派為政治部駐梅州特派員,負責組建中國國民黨梅縣黨部。在此期間,他深入工農和學生群體,開展革命宣傳。并曾與李之龍多次去梅州、東山等中學演講,在梅縣組織革命統一戰線,為迎接梅縣國民革命運動的新高潮打下了基礎。
6月,劉、楊叛亂平定后,黨軍和黃埔軍校分立,洪劍雄被調回省城,任黨軍司令部政治部組織科長,代表政治部參加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6月23日,他參加廣州各界示威游行。沙基慘案發生,黃埔軍校、黨軍及其他革命群眾當場被打死52人,重傷170余人。黃埔軍校黨軍營長曹石泉等20余人慘遭帝國主義殺害。洪劍雄在悲痛之余,肩負起《沙基屠殺中黨立軍校之死難者》紀念冊的編輯工作,并撰寫了《沙基屠殺中黨立軍校死難者》《曹石泉同志的傳略》等文章。他在文章中號召:“我們被壓迫的民族若不愿意再處在帝國主義鐵蹄下呻吟輾轉以至于死,惟有鼓著 ‘物極必反’的勇氣,與帝國主義搏個死活,做壯烈的犧牲,為后死者殺開條血路。”文章還表示要繼承烈士遺志,學習曹石泉同志高尚的人格和奮斗的精神,為無產階級而奮斗到底。
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革命軍備軍也相繼成立,經周恩來提議,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到國民革命軍中加強政治工作。洪劍雄被派到第四軍政治部任秘書。在該軍駐防南路時,洪劍雄系政治部留駐肇慶辦事處主任,積極支持西江等地工農運動。
10月初,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東征,洪劍雄隨第四軍出發,兼任東征軍第二縱隊宣傳隊總隊長。在東征過程中,洪劍雄努力從事政治宣傳工作。每到一處駐地,洪劍雄便帶領工作人員以政治部名義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國民革命的偉大意義,組織軍民聯歡,對廣泛發動群眾支援東征以及組織廣泛統一戰線,起到很大作用。
11月間,第二次東征勝利結束,洪劍雄隨師返回廣州。12月13日,他同廣東婦女協會執委、廣東婦女運動先驅者之一張婉華結婚。旋即他奉委為第一軍第十四師政治部主任,赴汕頭就職。他沒有因為個人的家庭問題而妨礙革命工作,相反,他們之間互相鼓勵,努力為革命工作。他在給張婉華的信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我們是革命者而不是癡情兒。……今后應移我們熱烈的愛到革命工作上去,努力奮斗!以固我們的愛。因為我們的愛是建筑在精神與思想上的,我們應互相勉勵!”他在給張婉華的另一封信中又說:“要知道處在這種雙層(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的社會,度這艱辛的生活,用不著我們來愁悶與消極,愁悶消極是一般過那無意義而盲目生活的人們,而非我們為革命者所可有,我們只有勇敢奮斗是我們唯一的武器。”這些熱情洋溢的話,是洪劍雄的共產主義戀愛觀和人生觀的自述。
1926年3月,第十四師移駐梅縣擔任剿匪任務,洪劍雄隨師留守梅縣,布防后方,代行師黨代表職權。他在指揮部隊到興寧一帶剿匪的同時,又在梅縣各地廣泛開展群眾運動,大力協助東江行政委員周恩來開展鞏固政權等工作。
當時,第二次東征雖然勝利結束了,但是陳炯明殘匪仍在東江山區為非作歹,擾亂治安,給東江人民政權造成威脅。國民革命軍第十四師進駐梅縣期間,洪劍雄曾于四月間奉命率領第一軍慰勞隊赴興寧前方慰勞全體將士,旋即又在梅縣召開追悼第十四師殉難烈士大會,大大鼓舞了前方士氣。
洪劍雄率領第十四師進駐梅縣期間,十分重視革命統一戰線工作,并積極支持民眾運動,接連召集梅縣各界召開孫總理逝世周年紀念大會、追悼張民達上將大會和紀念“五一”“五四”“五七”“五九”等大會,他還十分關注并支持當地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以及工農群眾運動。在洪劍雄的指導之下,梅縣成立了總工會、婦女解放協會等革命團體,創辦了《梅縣婦女》雜志等,梅縣工農青婦等群眾運動蓬勃發展起來。
洪劍雄在梅縣工作期間,還聯系梅縣革命青年團等革命團體,對該團體負責人陳啟昌、李仁華等進行培養教育,并與他們商討在群眾中進一步開展革命活動問題。正在此時,中共廣東區委派共產黨員張維到梅縣活動,洪劍雄便召集他們一起開會,吸收陳啟昌、李仁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即時宣布成立中共梅縣特別支部。張維為書記,陳啟昌為組織委員,李仁華為宣傳委員。在特支的領導下,梅縣地區工農青婦群眾運動蓬勃發展,黨團組織不斷壯大,梅縣各地都先后建立了黨團組織,甚至興寧、五華、蕉嶺、平遠、江西省的尋鄔、福建省的武平等地,也均由梅縣特支派人進行活動,并先后建立了黨團支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根據洪劍雄的請求,上級委派他為第四軍政治部宣傳科長兼任總政治部北伐戰時宣傳隊隊長。他于7月19日率領宣傳隊員及政治部工作人員一百多人出發湖南,趕去前線。當洪劍雄抵達湖南郴州時,不幸患了霍亂病,病情嚴重。7月29日,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抵達郴州,決定將洪劍雄送入醫院治療,但為時已晚,醫治無效,不幸于8月3日與世長辭。時年27歲。
(摘自海南史志網,作者陳永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