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莉?李穎
【摘要】小學教學中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可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說”的家庭作業;創設學習情境,設計“玩”的作業;發揮家長作用,設計“讀”的作業;融合生活元素,設計實踐作業和表演類作業。
【關鍵詞】“雙減”政策;低段教學;無紙化作業;內容設計
以往學生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把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掌握看作教育的全部,把課堂教學與課后家庭鞏固作業看作是教育的主要途徑,過多追求多做多練題海戰術,出現量大質低的作業問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把核心素養表述為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而我們的家庭無紙化作業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學生的各種實踐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比如可以開展戶外實踐作業等,更能把“育人”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教師設計的各種家庭無紙化作業的探究活動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其實孩子完成家庭無紙化作業的過程也是動手實踐、學習習慣與品質的養成過程,更是自主管理的過程。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巧”設計家庭無紙化作業,作業內容要做到以質為先、少而精,切實減輕小學生的負擔。在新課標的指引與“雙減”政策的雙層支持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理念,摒除重復性、單一性作業訓練模式,不斷優化和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量,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其學習效率,實現提質增效,高質量完成從“教書”向“育人”的轉變,做到“知識點”向“核心素養”的轉變,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低段無紙化家庭作業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需要教師不斷研究與探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學數學低段家庭無紙化作業設計。
一、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說”的家庭作業
語言是思維的呈現,思維通過語言來表現。思路促思維,我們應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不斷創新“說”作業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業探究過程中去,高質量完成作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當前我們使用的蘇教版小學數學一二年級教材中含有較多直觀展示的主題圖,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圖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去布置“說”的作業,包括說思路、說算法、說算理、說過程、說自己編的題等,也可以讓學生每天花幾分鐘和家長分享自己在課堂上的收獲與經歷,家長則將孩子表達的趣事記錄下來,學生在這樣的講述中能夠再次鞏固課堂知識,在加強學生知識理解的同時提升其口頭表達能力。
比如,在教學完“乘加、乘減”后,針對性地布置家庭作業,根據課本中該課時內容呈現的主題圖任選一幅與爸爸媽媽分享這幅圖是幾個幾加幾?也可以是幾個幾減幾?分別怎么列式?又比如當教師完成“認識方向”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口頭“說”的作業讓學生親身經歷:仔細觀察放學走到北大門,你的北面有什么?南面有什么?西面有什么?東面呢?將方向的相關知識融入到自己親身經歷中,回到家后與爸爸媽媽分享,并讓家長以1~5星的評價形式及時反饋,隔天老師在課上抽取2~3名學生檢驗“說”的作業并進行評價。在每教完一個單元后定期在班級舉行“說”思路比賽,老師錄像保存視頻并發送給家長,讓家長也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同時比賽也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二、創設學習情境,設計“玩”的家庭作業
所謂“玩”的作業指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玩,而是以游戲的形式有目的性地“玩”。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愛做游戲,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中,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融合數學知識為學生設計有趣的家庭游戲作業,讓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在游戲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比如,在教學完成“加法”“減法”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口算能力設計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其口算的準確率。對于學生來說,傳統的“聽算”與“視算”形式過于單一,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倦怠心理,因此教師應創新口算訓練的形式來吸引更多學生。在家長的參與下,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開展“你出題我來算”“口算接龍”“親子計算比賽”等游戲形式的作業。還可以指導家長在家中開展親子合作的計算小游戲,為學生準備撲克牌,撲克牌自身點數對應相應的數字,其中的A代表數字1,K代表數字0,其他牌就是原來牌面的數字,洗牌之后將撲克牌分為兩個等份,并將其背面朝上之后真正開始游戲。游戲開始之后,分別由家長和學生抽出一張撲克牌翻出正面,如果兩張牌是同色的那么其代表的數字就使用加法進行計算,如果是不同色的則使用減法進行計算,學生和家長應交替參與計算游戲。對于計算結果準確且速度較快的學生,家長應給予獎勵,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除了家長的激勵,教師還經常利用課前三分鐘舉行“我是神算手”比賽,評選出規定時間內準確率最高的優秀“神算手”,并進行獎勵,這樣的比賽可以檢驗學生對計算知識掌握情況,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檢驗了家庭無紙化作業的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完成家庭無紙化作業的積極性,做到有作業就有反饋與評價。
三、發揮家長作用,設計適合“讀”的家庭作業
所謂“閱”就是閱讀作業。家長與教師都應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參與者和引導者,小學低段的無紙化家庭作業是需要在家庭環境中完成的,此時就需要家長的參與,充分發揮家長的引導作用,通過布置無紙化閱讀作業加強雙方的互動,通過我讀你賞、親子共讀等作業設計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教師還應與家長達成合作關系,將親子合作的理念引入家庭作業設計中,實現家校共育,在家庭作業設計中充分體現合作與交流的價值,創新無紙化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比如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中主題圖中的信息及問題,讀數學課本中數學知識點、課本“你知道嗎?”中的內容等;同時還可以安排學生針對新課內容教學后的一些拓展知識進行閱讀,如在教學完乘法后,老師提供“乘法的故事”讓學生進行閱讀,還可以推薦數學必讀書目以及符合年齡特征的數學報紙給孩子與家長進行親子閱讀,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時鼓勵學生在父母的監督下借助課外書籍或利用網絡查閱資料,學習數學歷史或數學家的故事。教師在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在班級舉行“數學故事分享”的活動,并制作成美篇供孩子們反復觀看、學習。通過這樣的分享活動,讓班級中更多的孩子主動地加入數學閱讀,分享數學故事,增強自信,展示風采。
四、融合生活元素,設計實踐類家庭作業
對于低段學生來說,與現實生活貼近的作業形式更能夠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家庭作業設計中融合更多生活元素,實現傳統作業模式的變形發展,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實踐性作業,深化課堂知識與實踐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鞏固數學知識。
比如,當完成“厘米與米”內容教學后,教師就可以將厘米與米等不同長度單位的換算訓練轉變為實踐測量活動,這樣就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深化學生對長度單位之間換算關系的認知與應用。教師可以設計開展 “量量我的家”“小小測量員”等實踐活動作為家庭作業,讓家長引導學生使用測量工具對其感興趣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進行測量,并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等環節帶領學生直觀建構起對長度單位的感知。教師可以在之后的課上提問有關長度單位換算以及日常物品長度單位選擇的內容,檢驗學生無紙化作業訓練的效果,為學生解答疑惑,幫助學生再次鞏固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活動與實踐中豐富經驗,發展量感,同時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又比如,教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單元作業的時候,就可以改變之前依賴練習冊的作業模式,為學生擬定“小小商場”的實踐作業主題,鼓勵學生在家自主設計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家里的成員分別扮演商家與消費者,使用人民幣道具模擬真實的交易活動,這樣就能夠深化學生對人民幣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生活表達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五、甄選數學繪本,設計“演”的作業
研究表明小學6~12歲兒童的右腦是最活躍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我們的無紙化作業不應僅僅停留在數學教材本身,還應甄選適合低段孩子學習的數學繪本融入家庭無紙化作業設計中,讓學生閱讀數學繪本故事后,根據自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通過表演把繪本內容表現出來,讓家庭無紙化作業更加豐富多彩、趣味無窮。
如在教學“認識時間”單元后,我設計了一次閱讀《鴨子叔叔的時鐘》數學繪本活動,要求學生閱讀后通過自己的理解把繪本的內容表演出來。《鴨子叔叔的時鐘》這本書是要告訴學生怎么認識鐘表,繪本中通過鴨子叔叔的國度旅行的經歷,讓孩子們感受到時間的不斷流逝,懂得作為學生更不能辜負時間。在本次作業反饋課堂匯報表演時,學生自己找來背景音樂,自己動手制作所佩戴的頭飾,表演得惟妙惟肖。真正做到了數學、音樂、美術的學科融合,通過表演,孩子們理解了時間概念,知道了時間的重要性。他們談感想時,都表示以后無論干什么都不會再磨蹭了,會更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不浪費光陰,由此加深了學生對時間的認識。
總之,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說,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情況,同時還應該優化家庭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精簡和優化作業設計,踐行無紙化作業設計理念,創新課后作業的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淑梅.小學數學低段探究性作業的分析與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20(08).
[2]楊宇超.尊重個性,多元創新——淺談小學數學低年級個性化作業的設計[J]. 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12).
[3]王歡.小學低段數學家庭作業“變形記”[J].四川教育,2021(24).
[4]楊佳麗.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03).
[5]錢金梅.小學低段數學主觀性作業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20.
[6]王麗霞.論小學低段趣味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Y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