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蓉 李紅慶
【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高中)》(以下簡稱《習讀本》)在思政課堂中的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為載體,開展雙新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提出構建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并對信息技術與《習讀本》、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實踐過程進行實踐與探索,歸納信息技術對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支撐作用及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大課堂;信息技術;《習讀本》;深度融合
當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教育教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呈深度融合的趨勢,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計劃到2022年構建起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一、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解析
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是指以3階課堂為載體,將傳統教學的課前、課中與課后有機聯動,指向學生思想政治學科在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在知識認知、情感共鳴、實踐體驗與表達展示3個層面實現有效達成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分縱橫兩個維度實施3階教學。橫向3階教學是指我們把思政課大課堂分為3個階段環節,分別是課前的自主導學與疑問匯總環節,在此環節中我們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實施學情分析、重點導讀及收集學生疑惑點。第2個階段環節是課堂教學,學生與教師的討論互助環節。第3個環節是課后的實踐體驗探究環節。課后環節中教師還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學生疑惑點、教學重難點教學的微視頻制作,上傳至學生學習平臺以便于學生隨時可以鞏固加深知識理解。縱向3階教學是指我們把課堂對應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層次水平要求,實施3種不同類型的課堂模式,第1階課堂是針對主干知識的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成員的互助學習模式。課前學生已經借助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發布的課前導學,通過查閱教材、相關資料及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將基礎的主干知識進行自主消化吸收。所以這一階課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學生自主學習的檢測。第2階課堂,則是教師結合時事熱點與高考趨向對教材中整課的教學知識重難點進行深度講解。這一階課堂一般以時事熱點視頻或新聞報道材料導入為主,教師結合時事熱點視頻或新聞報道背景材料,對應教材知識點拋出問題,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或閱讀材料后思考與討論,進而解決問題,教師需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點撥與歸納,在學生的質疑點、困惑點上進行精講精練。第3階課堂則是學生在完成一課、一單元或一階段學習之后,開展課后實踐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成果展示與交流。在這一階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制作PPT、微視頻或電子畫等形式展現實踐活動成果并對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心得或困惑進行分享。
二、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1.科學性的支撐。在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前階段,借助智學網、問卷星的教育教學網絡平臺等信息技術的支持,實施學情分析、重點導讀及收集學生疑惑點,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學習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向等內容,實現教師以經驗進行學情判斷的傳統做法與借助信息技術數據分析的現代學情分析新興手段相結合,從而更全面、更科學地了解學生的學情,精準地確定教學目標,合理地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為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針對性的支撐。以智學網為平臺的學情統計和學習過程記錄,不僅形成了整體性的分析報告,還可以形成具體到學生個人的學情統計與分析,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分析數據,制定適用于特定學生的個性化分層任務作業,例如,在《習讀本》第4講“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課前學情分析導學環節中有一個內容為“請列舉出家鄉發生變化的方面,并說一說在這些變化中黨員干部發揮模范作用的典型事跡”。高一19班的王某嫣同學的數據分析中關于家鄉發生變化的地方只寫了住房和購物兩個方面,沒有講述先進黨員的典型事跡。所以授課的王教師在個性化分層任務作業中就為王某嫣同學設置了實踐調查作業:第一項,了解本村近五年進行的產業發展歷程。第二項,了解村里的黨員模范的先進事跡。第三項,第3階課堂展示發言提綱。通過個性實踐調查作業,既讓王某嫣同學學會關注身邊重要的人與事,鍛煉其在人際交往中的溝通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背景調查、撰寫發言稿的能力。
3.具象性的支撐。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創設模擬真實情境。在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有許多教師喜歡利用短視頻進行新課導入,通過直觀具體形象的手段向學生展示時政熱點事件,特別是像選取《輝煌中國》《國之大器》《中國速度》《追夢中國》和《中國這十年》等反映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的記錄片視頻,以強烈的感官沖擊引發理性思考達成情感共鳴,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講解較為抽象的概念或理論時,借助像《秒懂百科》《V講堂》等圖表漫畫視頻可以更直觀地讓學生理清思路或避開易錯點,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展現性的支撐。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縱向第1階和第3階課堂中都有大量的學生交流、互助互評及成果展示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制作微視頻、電子畫和PPT等,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現所得成果。課題組劉教師在第1講“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1標題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授課設計時,在課前任務設置了“向您致敬”的隨手拍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手機拍照或視頻錄像,記錄最美奮斗者的感人一瞬,并上傳平臺參加入課評選。劉教師在第2階課堂上將入選的圖片進行滾動播放,隨機選取,選到哪位學生的照片就邀請他上講臺給大家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并談談自己未來如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
三、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理清信息技術運用與學科內容教學之間的關系。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但在這一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信息技術只是為學科教學內容的落實提供有效手段形式,而課堂的核心內容還是學科知識的掌握與學科素養的達成,即二者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所以信息技術要為學科內容教學服務,不能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2.建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中人、技術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山東青島弘德小學的呂紅軍校長就曾在其撰寫的論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提出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要實現技術、環境與人三位一體的和諧關系。我們課題組對此觀點甚是贊同,并對此進行了具體解讀。教學設計需依托現有的設備條件,發揮各設備的運用長處;師生互助,共同摸索提升信息技術能力的方法,為教學服務,助力學生的發展,避免將技術、環境與人等關鍵因素孤立對待。
3.注重從單一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轉向師生共同運用信息技術。回顧我們學校以往在信息技術于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大多只強調了教師要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授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往往忽略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我們的學生是被各種電子設備包圍的一代,是信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思維敏捷,能夠快速地掌握信息技術,且對信息技術很是熱衷。所以教師教學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也運用信息技術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效率,實現教學相長。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不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研能力,樹立終身學習與探索的意識是新時代教師的必備素養,我們課題組的所有教師將在信息技術與思政“3﹢3大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不斷成長與提升,雖有艱難與挫折,但我們將無所畏懼,奮勇前行。
【參考文獻】
[1]呂紅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7(1).
[2]羅燦峰.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深度意義[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27) .
[3]林萍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路徑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六類專項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