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回顧自己40年的教育人生,我非常認同這句話中所包含的哲理。
一
1982年,我從湘潭師專畢業,服從分配回到瀏陽,來到位于瀏陽東鄉大山深處的一所縣屬中學教書。說是縣屬中學,可辦學條件之差,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學校沒有教學樓的概念,只有幾棟陳舊的平房,供電也不正常。我第一次到教務處領教學用具,教務主任遞給我一盞煤油燈。面對簡陋的工作、生活環境,我沒有計較太多。仗著自己年輕,每天早上,學生起床我起床,學生讀書我讀書,課余時間和學生一起打球、做游戲。晚上,學生就寢后,我回到只有一張床和一個書架的房間,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備完課、批改完學生作業后,我總要打開一本書,讀至深夜。非常幸運的是,我在工作之初就接觸到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和“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讀過一二百本書”的話語,給了我很多啟發和奮發向上的力量。
在這所農村中學工作期間,我除了通過讀書獲得本科文憑外,還讀了大量的文史哲方面的書,訂閱了多份語文學科專業雜志,通過這些雜志,我了解到語文教研教改的最新動態和語文教育界的一些特級教師及其教學主張。我下定決心,結交天下名師而師之!于是我通過書信等形式主動和他們聯系。我定下目標,再工作十年到二十年,也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讓學生喜歡、同行認可的教師。
機會總是垂青心中有目標、手上有準備的人。在學校工作十年后,瀏陽市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市高中語文教師中選調語文教研員,我因有多年高三語文教學經歷,有多篇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于是順理成章獲得這個崗位。在這個平臺上,我以“教師是我師,我是教師友”為工作理念,虛心向老教師學習,主動和青年教師交流教學教研心得體會。
二
在擔任教研員五年后,瀏陽市教育局任命我為教研室主任。我深知,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同時我感到,自己一個人求上進、謀發展還不夠,必須讓教研室所有教研員都成為教學的里手、教研的專家。于是,我確定了自己和每個教研員的年度工作、學習目標。在這些目標的激勵下,我和各學科教研員迅速成為全市各學科教學教研的領頭雁。20世紀90年代末,瀏陽市教研室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研室,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教師報》記者了解到我在管理教研室方面的做法后,專程從北京來采訪我。我向記者和盤托出了我們的成長“秘笈”,這就是“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一”是指一塊基地,每個教研員要根據本學科的實際,在全市范圍內選好一塊實驗基地;“兩”是指兩個課題,每個教研員要做好兩個市級以上課題;“三”是指三篇文章,每個教研員一年內要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三篇文章;“四”是指四次講座,每個教研員要根據教育教學發展新形勢、新要求選好課題,精心備課,到學校為老師們做講座;“五”是指五本專著,每個教研員一年至少要讀五本與自己學科有關的書籍;“六”是指六次活動,每個教研員每年要組織好本學科六次以上的教研活動;“七”是指七個朋友,每個教研員要結交本市本學科七個朋友,組成學科研究團隊,經常討論教學問題;“八”是指八十天下鄉,每個教研員要深入學校八十天以上,了解教學教研真實情況;“九”是指九十節課,每個教研員要到課堂聽九十節課并有評課記錄;“十”是指十節研究課,每個教研員要到學校去,走進教室給學生上十節以上的課,這樣才能了解教師上課的艱辛。教研員年度工作目標公布后,有的教研員因“述而不作”,感覺寫文章拿出去發表有困難,有的教研員因長期脫離教學一線,感覺給學生上課沒把握。我耐心地做同事們的工作,鼓勵大家拿起筆來寫,勇敢走進課堂。在我的努力下,教研員都有計劃、有步驟地一一完成了目標任務。后來這批教研員不斷成長,有的上調到省里的教研部門,有的被評為特級教師。我本人也在35歲前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在40歲前被評為湖南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在擔任教研室主任8年后,我又被任命為瀏陽市教育局副局長。
三
在市教育局副局長任職期間,我主要分管教學教研等業務工作。在這個平臺上,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引導老師們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那么抓手在哪里?我通過對很多名師的分析研究,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潛下心來讀書寫作、改革創新的典范。是啊,老師身上多些書卷氣、少些煙酒味,那才令人敬佩,那才能產生教育的力量。于是,我大力提倡全市所有教師多讀書,在教育局黨委的支持下,我在全市組織實施“新世紀教師讀書工程”。每年新學期之始,教育局向每個教師發放3—4本有關教育、人文等方面的書,年末評出百名讀書積極分子和百篇優秀讀書心得,其間組織讀書分享會和演講比賽。這項工作至今已堅持22年之久,這在全國都是少有的。現在,全市基本每個35歲以上的教師家里都有60本以上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專著。教師們在好書的引領下,對教育工作有了深切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成就感,一批批教師成長為省市級骨干教師、名師。
為了讓“讀書工程”順利推進,從2001年起,我每年以市教育局的名義邀請幾位教育名師、大家來瀏陽做報告、上示范課。朱永新、李希貴、李鎮西、程紅兵、高萬祥、馮恩洪、田慧生、肖川、檀傳寶、劉鐵芳、閆學、吳非、高峰等幾十位國內教育界的專家學者都到過瀏陽講學,他們的到來讓瀏陽教師領略到名師、大家的風采。這些名師、大家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為瀏陽廣大教師樹立了人生奮斗的標桿。
閱讀豐盈每一個日子。我歸納、總結出有關讀書的四句話,這就是:時間再短也要讀書,房子再小也要藏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每到一個學校,我就把這幾句話送給老師們。我倡議老師用年收入的2%來買書,我自己基本上做到了用年收入的5%來買書。我經常聯系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老師們,雖然讀書是個人的事,但作為教師,要在專業上不斷進步,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讀書。一是讀專業的書。包括讀本學科課程標準、讀本學科教材、讀本學科專業雜志、讀本學科前輩的專著等。二是讀教育理論書籍。一個教師要走得更遠,必須加強理論修養。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教育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教育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當代教育名家如朱永新、李希貴等人的著作,也值得我們仔細揣摩。還有一大批從一線走出的名校長和名師,他們的著作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與借鑒。三是讀提升人文素養的書。這類書要讀經典,我們可以從經典中獲得人生智慧和工作動力。
在我的辦公室里,我請本土書法家寫了一幅字掛在墻上:花香何及書香遠,酒味怎如詩味長。我還找人刻了一枚送書印章,上面是兩行字:讀書是人生最美的姿態,送書是人間最真的情誼。每當有校長、老師來辦公室和我交流教育教學工作,臨走時,我不會讓他們空手而去。當他們捧著我送的書滿心歡喜而去,我慶幸又多培養了幾個讀書人。為此,《湖南教育》2007年9月刊以《一棵樹和一片森林》為題,用了一萬多字的篇幅,對我如何引領一個區域內的教師讀書學習做了翔實的報道。此后,《教師月刊》《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都刊發過對我的專訪。基于我孜孜不倦地讀書和不遺余力地推動一個區域的讀書工作,2013年,我被《中國教育報》評為“推動讀書十大人物”之一。
這些年來,我讀書、寫作不停步,堅持每年讀書50本以上,并結合工作實際和自己的專業特長,寫下大量的教育教學方面的論文、隨筆和文學作品,至今在全國幾十家報刊上發表300多篇文章,公開出版《教師可以更優秀》《教育必須剛剛好》《邊教書,邊成長》等5部教育專著和《泥土生香》《快活嶺》等2部短篇小說集。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黃耀紅先生讀了我的教育專著和文學作品后評價道:“陳文從中學教師到語文教研員,到教研室主任,到教育局副局長,廣泛閱讀,勤奮寫作,一路成長一路花開,越努力越幸運。這幾年,他的教育專著一再增印,短篇小說集也深得好評。左手繆斯,右手教育。歲月無分新陳,郁郁存乎文字。真不愧為特級教師中的作家,作家中的特級教師。”
經常聽人感嘆“人生苦短”,我回顧自己40年的教育人生,很多收獲在我的規劃之內,還有很多的成果超乎了預期。我以為,如果人生有夢想、有規劃,當可以延續其長度,拓展其寬度,累積其厚度,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