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璐佳
小班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低,缺乏對記錄表征的認知與了解,記錄表征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事。但基于記錄在種植探索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如何讓小班的孩子樂意記錄、可以記什么、怎么記才能使記錄表征成為小班幼兒種植探究活動的助推器,在實踐中,我也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小班幼兒為例,梳理出以下幾點。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種植園地、自然角等區域環境則作為開展種植探索活動的重要基地,適宜的環境創設不僅能促進幼兒觀察、探索、表達、表現等能力,同時也可在無形中激發幼兒記錄表征的興趣與意識。
鏡頭一:通過一段時間的收集,班級自然角內逐漸被不同的花卉填滿,遠遠看去一片盎然。希希與佩西來到自然角,只見他們在自然角里逛了一圈后就跑到一旁去玩起了玩具。嘴里還不斷向旁邊的孩子們說道:“植物寶寶都長得挺好的,不要一直去照顧它們!”聽見了他們的“宣傳”,原先正想著去自然角一探究竟的孩子就坐回了自己座位,說:“那么我明天再去看它們吧!”自然角里一時空無一人……
鏡頭二:自然角內逐漸增添了孩子們與爸爸媽媽一起利用各種蔬果制作成的動物或卡通人物。“瞧!這是我和爸爸一起做的小刺猬,是用土豆做的!”薛奕宸說道。“我的也是土豆做的!不過我做的是一個小黃人,土豆也是黃黃的!”宣皓宸指著他帶來的“小黃人”說道。“快看,那里有三只小烏龜!”孫依茗說道。“這個是我媽媽用茄子做的!”何梓睿驕傲地說,“我媽媽把超市里最大的那個茄子買回了家!”希希瞧著那個最大的烏龜說:“茄子都是長長的,怎么還有這么大的圓茄子啊!”“有的,有的,我之前吃過圓的茄子,可好吃了!”劉士博馬上說道。“那么那個最小的、黑黑的烏龜是什么做的呀?”孫依茗歪著腦子問道。“這個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鏡頭三:自然角內新增了孩子們帶來的發芽種子區域。
“快看,我的黃豆已經發芽了,白白的、小小的,真可愛!”希希指著黃豆興奮地說道。文達說:“我的玉米也是,不過它的芽有點細呢!旁邊有兩個小葉子。”邊說邊用小手做出了葉瓣分開的動作。添樂說道:“是不是它沒喝飽水啊?我看見過我奶奶種的玉米,它長得可大了,再過一點時間,它還能長出葉子來呢!”希希說:“就是就是,我奶奶也種過玉米的,它到后來會長得很高很高的!比我媽媽還要高呢!”說著還不忘踮起腳尖不斷地比畫著,仿佛怕別人不相信似的……
我的思考:鏡頭一中的自然角因只呈現了一些植物及鮮艷的花卉,幼兒們對其興趣并不大,缺乏童趣的環境呈現并不能激發幼兒進入自然角及參與其中的欲望,也同時阻礙了幼兒在種植活動中記錄表征的體現。而后兩個鏡頭中,幼兒與父母共同制作的蔬果玩偶的加入,使自然角環境充滿童趣。而環境趣味的增添,也使原本無人問津的自然角變得熱鬧非凡,被激發興趣的幼兒開始有意識地去發現、去觀察。同時基于小肌肉水平發展的不足,以及繪畫能力的限制,再加上知識經驗的相對缺乏,小班幼兒主要以肢體動作和簡單的語言描述作為其主要的表征形式。實例中他們能用簡單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通常會輔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和表情。同時,他們傾向于對事物明顯的外在特征進行表述。由此可見,只要環境的創設能吸引幼兒、利于幼兒觀察,對其提升記錄表征的能力能起到一定推進作用。
區角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以及他們的愛好需求,專門給幼兒提供的一個自由教育區域。而種植區角更是能激發幼兒探索興趣,體驗探究過程,同時也是激勵幼兒自主記錄與表征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激勵作用取決于教師對種植區角材料的投放,因為材料是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基礎,材料也是直接作用于幼兒,是幼兒隱性的教師。
如:同樣是種子發芽比較高低的區角活動,原先的材料只是準備了貼有相應識圖卡片的小夾子,幼兒在操作時只需將小夾子夾在與種子發芽后相應高度的位置,網格旁則根據高低添加了數字與點數的標注。但在實踐操作中,單一的夾子并沒有引起幼兒的關注及興趣。同時,網格旁的數字與點數,這樣縱橫對應的設計并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材料的提供并未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過難的預設也讓幼兒望而卻步。
小班幼兒探究能力弱,因此在種植活動中,記錄表征環節有著獨特的意義與價值。但區角材料的不適宜遏制了幼兒在種植探索中的觀察興趣,也導致了幼兒在其過程中記錄表征的缺失。因此,將原先單一的夾子更換成了若干貼有不同長短、顏色線段的夾子,網格邊的數字與點數被舍去。幼兒可自主根據種子發芽的不同長短選擇相應長短線段的夾子進行記錄,線段銜接成的直線則是發芽的長度。不同的材料、簡單的操作、直觀的結果使這個區角頓時人氣十足。每天的自由活動總會有許多幼兒圍在一起邊討論邊比畫著芽苗的高度,并挑選著不同長短線段的卡片進行記錄。
與此同時,種植區角中呈現的是自然界物種變化的多樣性,這些變化也時時能引起幼兒持續的興趣與關注。如:幼兒種的花生前期長勢比較慢,在提供種植容器的時候挑選了透明的容器,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簡單的記錄表(單),并將記錄表(單)貼在種植花生的透明容器上,記錄的內容可用幼兒易懂的圖標(照片)表示,包含是否發芽,是否長出第一片葉子、第二片葉子等,幼兒可以通過其直觀的觀察情況,用打鉤或蓋章的方式在記錄表(單)上做記錄。隨著花生越長越茂盛,幼兒欣喜地發現花生的根系發生了變化,這些發現都源于前期挑選的是透明容器。
可見,同一區角不同材料的提供為幼兒的記錄與表征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小班幼兒存在探究能力弱、小肌肉群發育未完善、動手能力較弱、目的性差、極易受外部條件干擾的特點,因此在向幼兒提供記錄材料時,盡量使記錄操作方便、形象生動直觀、具體,有時甚至可以使用實物作為記錄材料。物質材料的直觀呈現不僅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對材料的用途產生疑問,培養其主動進行記錄與表征的意愿。同時也為小班幼兒記錄與表征提供了更多觀察與發現、記錄與表征的機會。在此過程里幼兒能不斷自主探索、自由學習,不斷嘗試記錄觀察的結果,在逐步形成對植物生長過程的科學認識,感受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的同時,推動幼兒記錄表征的主動性。
小班幼兒細致和持續觀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也不夠,當離開成人的直接引導,就難以進行長久的觀察和自覺的記錄。所以,對小班幼兒在種植探索活動中的觀察和記錄,需采用系統的、直接參與的引導方式,帶動、啟發、鼓勵幼兒參與觀察并記錄種植探索中的發現。而親子種植活動形式則成了最為適宜的途徑之一。如“種子發芽小實驗”活動,從活動的一開始選擇什么種子發芽,我們就將決定權交予幼兒。從選定種子到種子發芽這為期15天的時間里,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其中,幼兒也在家長的協助下對種子的發芽情況進行了跟蹤式的觀察與簡單記錄。當然,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特點,在前期教師也提供了相應的觀察記錄本,并與家長就觀察記錄本的使用進行了溝通及適宜的指導,以便家長與幼兒在實踐中能順利地開展。到活動的最后,一本本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記錄本應運而生。
“媽媽,豆豆是不是睡著了?”
“媽媽,你看長小蟲子了!”“哦,不是蟲子,是發芽了!”說著還用小手學著葉片的樣子比了比。
“媽媽,它們換衣服了,黃衣服變綠衣服啦!”
“這片長大的葉子像翅膀呢!”
……
從上述內容,能發現小班孩子的觀察表征雖然是多樣化的,但主要還是以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為主。此階段,家長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照片、繪畫、文字等)記錄孩子的表征與發現、用語言刺激鼓勵孩子的表達表現、陪伴孩子的探究,一旦孩子有新的發現及時給予表揚或獎勵,提高孩子記錄與表征的持久性,把孩子在觀察探究中的發現記錄下來,特別是具有價值的語言內容等。
在整個親子種植探索活動中,能看到過程中的主體始終是幼兒,家長只是一旁的協助者。由于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缺乏細致持續觀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分析能力不夠,導致其時常不能清楚記錄表征的目的,任務意識不明確,不能獨立地完成記錄任務,記錄與表征需要在成人的直接引導下完成,有時成人亦可直接參與,通過自身的示范、操作帶動幼兒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并完成對探索過程和探究結果的記錄表征。而親子種植就恰恰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在活動過程中他們協助幼兒將其每一句話、動作、表情,通過文字、圖畫以及照片的形式呈現在記錄本上。并在與幼兒的共同參與及溝通中,將具有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表征形式(語言、肢體、表情等)即時并完整地記錄下來。而幼兒在父母共同參與中對種子發芽實驗有了更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家人的行動及言語引領下,對種子生長過程有了更為細致地觀察;在家長的鼓勵與協助下堅持完成每天的記錄任務,幼兒的記錄表征持久性在親子種植探索活動得到一定提高。
“記錄與表征”作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經驗之一,記錄分享對幼兒在種植探索過程中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其年齡特點及生理特征,圖像類形式的記錄與表征對小班幼兒來說非常困難,大多以肢體動作和簡單的語言描述為主要表征形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種植探索活動中科技手段的使用也日趨增多。它不僅使種植探索活動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同時借由另一種方式拓展了幼兒記錄表征的表現形式。
在植物成長這一過程中,幼兒會運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但他們也時常會受年齡、經驗、情感等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影像以展示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作為教育教學的輔助手段,它不僅能為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提供支撐,還能使幼兒從中受到啟發,獲得學習經驗。正如在種植活動中的影像記錄,不僅記錄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變化,同時也能夠記錄下在種植過程中幼兒體驗到的點滴。
如:拍立得相機的使用。較于傳統相機以及數碼相機,它能即時將幼兒在種植探索活動中的動作表征通過照片的形式最真實地記錄下來,便于教師對幼兒記錄表征能力進行評價,也為后續的“教師為幼兒提供支持與引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因為“記錄與表征”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之間互動的過程,小班幼兒記錄表征的種植經驗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的,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幼兒所呈現出的知識經驗及時地梳理總結,幫助幼兒進行概括和提升。與此同時,在種植探索活動中有時因植物生長過程較長,其間變化微小,幼兒無法即時觀察記錄。操作簡單、攜帶方便的拍立得相機則便于幼兒自主操作拍攝,片段式的銜接性照片記錄方便幼兒觀察比較。而對植物不同的拍攝方式也是幼兒當時觀察的表征表現。
當然,對幼兒肢體動作的影像記錄呈現,除了拍立得相機的使用,手機拍攝的即時性及便利性能將幼兒的表征通過最為便捷的方式將幼兒即時地記錄表征留存下來。同時一些手機App,如形色識花、拍照識物等,不僅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也給予幼兒更為隨機、自由的記錄表征機會。而二維碼作為當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產物,能對各種類型數據信息進行收錄、儲存、流通和轉換,幫助教師對幼兒在種植探索活動進展中的記錄表征進行對應跟蹤。手機及二維碼兩者間的相輔相成,不僅能讓幼兒相互觀摩、互相欣賞,體驗參與種植、探索種植的快樂,也讓幼兒的記錄表征形式更為豐富多彩。
語言通常是幼兒表達交流和表征世界的重要工具。在種植探究活動中,幼兒常以語言的形式來交流自己對事物的認識以及在探索過程中的發現、感受等。小班幼兒能夠用單個的詞匯以及簡單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但受詞匯量的局限,對詞義的理解不夠確切和深化,表述的語言不夠完整,通常會輔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和表情。而點讀筆的使用能對小班幼兒語言表征能力有著很大幫助。點讀筆能同時實現點讀、復讀、跟讀、錄音等諸多功能。幼兒可將自己在種植探索活動中即時所見所想以語言表征的形式通過點讀筆進行記錄。即錄即放的功能不僅記錄了幼兒活動中的所思所想,幼兒還可互聽點讀筆內容,在此期間擴展語言表達經驗,豐富語言內容,語言表征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當然,教師也可通過點讀筆中的內容在后續對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進行評價。
它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帶來的必是一番更廣闊的前景,而正是它的加入,讓幼兒看得更多、學得更多、想得更多,他們在種植探索活動中的記錄表征不再是千篇一律。
可見,要提高小班幼兒在種植探索活動中的記錄與表征能力,不局限于單一的種植,還應結合種植元素從其他各方面進行滲透、融入。環境的激趣、材料的互動、家庭的助推、科技的應用無不促進幼兒在種植探索活動中記錄表征能力,使記錄方式更多元化,使記錄內容更為新穎有趣,使表征形式更為豐富多樣。提高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也就提高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