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 程太和
2022年9月5日,第六屆江蘇慈善獎表彰大會在南京舉行,海安市城東鎮塹南村村民劉宏燕,用一雙滿是老繭的手,接過屬于她的獎牌——江蘇慈善獎(慈善行為楷模)。頒獎詞介紹說:這雙手托起83名老人的幸福晚年和85名困難家庭學子的未來,累計捐出10多萬元善款,同時還簽立了遺體捐贈紀念證,這雙手向世人證明:普通人也可以做“慈善家”。
一棵蔥綠的幼苗
1962年,劉宏燕出生于黑龍東省伊春林區,父親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老八路,1952年復員至伊春林區森調隊,母親在林業局機關食堂工作,劉宏燕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這一年,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在撫順軍營因公殉職,年僅22歲。也許冥冥之中有一種磁力效應。雷鋒精神從小就根植于這個小女孩的血脈里。
劉宏燕的爸爸媽媽是兩位善良的好人,劉宏燕很小的時候,爸媽先后撿回了4個被人遺棄的殘疾嬰兒,3男1女,有腦癱的、有癲癇的、有患軟骨癥的,還有一個智殘的。為了撫養撿來的殘疾孩子,爸媽用業余時間到山上開荒種地,母親甚至辭去食堂的工作,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劉宏燕幼小的心靈播撒了行善助人的種子。在幫助異姓殘疾孩子的生活中,劉宏燕完成了自己的“學前教育”,她立志長大后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上學了,劉宏燕讀的是《雷鋒的故事》。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路上遇到兩位從山東到東北尋親的老人,當時天色已晚,天寒地凍,老兩口無處安身,哆嗦著站在十字路口。劉宏燕問明情況把老人領回家里,父母沒有責備女兒,還安排兩位老人住了下來,發動全家幫助老人尋找親戚,也許是時間久遠,也許地點差錯,也許是老人記憶有誤,始終沒有打聽到老人親戚的消息。媽媽說:“就讓他們在自己家里住下來吧,也就是多拿兩雙筷子。”后來,父親干脆在自家屋前搭了兩間“木刻楞”房子,給老人棲身。這兩位老人在劉宏燕一家的奉養下,安然度過了生命的最后14年。這期間,劉宏燕全家承擔了老兩口的衣食住。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劉宏燕忙著請醫抓藥。參加工作后,劉宏燕一半的工資花在老人身上。兩位老人逢人就說:“我們不知哪里修來的福氣,遇上了這位菩薩心腸的好姑娘。”
高中畢業后,劉宏燕進入伊春林業系統工作,雖說是個女孩子,樣樣拿得起放得下,處處趕在人前面,時間不長就入了黨,當上了女子采伐隊隊長。當時,要求每人每天油鋸100棵紅松,且根部留置不超30公分,劉宏燕每天都超額完成任務。劉宏燕在青年職工中勤奮好學,技術精湛,先后被評為伊春市“學雷鋒標兵”“小興安嶺優秀兒女”“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全國邊陲優秀兒女”……年輕的劉宏燕正疾馳在人生事業發展的快車道上。
一只南飛的燕子
24歲那年,劉宏燕第一次談戀愛,在一次“邊陲優秀兒女”報告會上,一位部隊首長對這位從林海雪原中成長起來的女孩子,既欽佩又感動,他像一個長輩那樣關心著劉宏燕,并為劉宏燕介紹了一個年輕的軍官。他是云南某邊防部隊偵察連副連長,北京人,長得高大帥氣。接觸后,兩人很談得來,通信一段時間后,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他走上了老山前線。一個深秋的傍晚,噩耗傳來,愛人在戰場上壯烈犧牲。至今想起來,劉宏燕眼中還常常溢滿淚水。從此,劉宏燕關閉了感情的窗口,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時間過去了好幾年,在父母和朋友的一再催促之下,劉宏燕在《演講與口才》雜志刊登征婚啟事,由此認識了江蘇省海安縣原新生鄉普通農民劉昌明。劉昌明是一位“單身父親”,妻子患白血病去世一年多,留下兩個男孩,一個4歲,一個8歲。家里還有年邁的父母和一個重癥肌肉萎縮的弟弟,加上1.7萬元的醫療債務。當劉宏燕從關外東北摸到塹南村,看到這樣一個家庭,兩眼真傻了。她想拔腿就走,但看著兩個躺在床上的老人,望著孩子充滿希望的眼神,善良質樸的劉宏燕心軟了,心頭頓生憐憫之情:這個家庭太需要幫助了。
1992年4月8日,伊春林業部門為他們的“女兒”辦了一個風風光光的婚禮。30歲的劉宏燕像一只輕盈的燕子,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來到了海安,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黃海邊上,用她那瘦弱的雙肩,擔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人生重負。
一縷溫暖的春風
當繼母不容易。兩個男孩,七歲八歲狗都嫌的淘氣包,一輛“二八”自行車,前杠上坐著4歲的,后架上坐著8歲的,一個送小學,一個送幼兒園,學校在五六里之外的小鎮上。小鎮上的人們都知道,本地一個農民“騙”了個會說普通話的北方“馬馬兒”,都說這“馬馬兒”吃不了這份苦,蹲不長久。劉家種著7畝多責任田,婚后不久,麥收大忙就到了,那時候還沒有機器收割,都是人工。劉昌明的父親肺結核,母親類風濕關節炎,看著有病的公婆摸索著在地里割麥子,劉宏燕平生頭一次拿起了鐮刀。鐮刀不聽使喚,劉宏燕跟自己較勁,手上的皮磨破了,腳上的鞋子讓鐮刀劃開了口子,腳指頭都流血了,熬過麥收又插秧,劉宏燕更是吃盡了苦頭,她起秧、扎秧、插秧,腰疼得流過幾次淚,這個森林里的女兒在秧田里可真是“鳳凰落地不如雞”了。
7月份,劉宏燕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縣委、縣政府根據她的特殊情況破例將其安排進了供銷社。新的工作環境需要適應,新的工作業務需要學習,此時的劉宏燕也才剛剛知悉,丈夫給前任妻子治病欠下了近兩萬元的債務。那時的工資才幾百元,猴年馬月才能填上這個窟窿,想想老的,看看小的,為了不增加這個家庭的負擔,劉宏燕一咬牙,到醫院做了人流。再咬牙,做了絕育手術。那些日子,31歲的劉宏燕眼淚和著血水一起流淌。一個女人,放棄了自己生育的權利,只為一個承諾,為了兩個和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兩個孩子,在劉宏燕的悉心照料下,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畢業后步入金融系統,在城市安家立業,這是后話。此外,劉宏燕還主動聯系丈夫的前岳父岳母,照應他們平時的生活。劉宏燕用瘦弱的身體、博大的愛心、寬廣的胸懷讓一個原本破碎的家庭重現歡樂,像一縷春風溫暖著每一個成員。
結婚三年后,原本頹喪的劉昌明,在劉宏燕的鼓勵下,考到了會計資格證書,找到了新的工作。
一個獨行的“傻子”
從千里之外嫁到海安后,劉宏燕行善的腳步沒有停下。在供銷社工作期間,劉宏燕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標兵”。那幾年,正趕上基層供銷社“最后的輝煌”,獎金福利都不錯,劉家也過上了無債一身輕的日子,新生鄉老百姓也都知道了供銷社有個做好事的劉宏燕。劉宏燕還是鄉郵電所的“常客”,先是東北的老爸月月給她寄錢,后來是劉宏燕往外寄,有東北的、有西北的,也有老少邊陲的,錢數不等,地址人名也不同,據了解,她先后幫助17名孩子重返校園,為賑災及龍卷風災區等地捐款10多萬元。
1998年,供銷社在改革的浪潮中解體,劉宏燕被安排到了敬老院當護理員,護理員服務的是無兒無女、命運坎坷、性格孤僻的老人,劉宏燕把全院的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以孝女角色讓老人們感受家的溫暖。她到新華書店買來了《基礎護理》《康復醫學》等書籍,認真學習護理技術。曹景美老人患有肺病,常常被痰堵住呼吸不上來,劉宏燕就口對口為她吸痰;申義才老人腳部殘疾,不能上下樓梯,劉宏燕就成了他的拐杖和輪椅;長期臥床不起的陳秀英,肌腱韌帶退化,肌肉萎縮,還患有褥瘡,劉宏燕是她的專職保姆。院里還有幾個老年癡呆的老人,屎尿到處拉,劉宏燕不厭其煩,經常為老人清洗身上的大便,為老人洗頭、擦身子。在敬老院工作的幾年時間里,劉宏燕親手送走了107位老人,老人們把劉宏燕當成了自己的女兒,不少老人都感慨地說:“燕子到敬老院來,是我們的福氣啊!”
2007年,劉宏燕生病了。一檢查,是惡性子宮肌瘤,住院手術費要上萬元,劉宏燕哪來那么多錢啊,那幾年,在敬老院工作,一個月收入也只有400多元,孩子上學要花錢,捐款救助要花錢,劉宏燕只能從自己身上省,從牙縫里摳。從供銷社轉崗后,醫保都沒有續。那一年,劉宏燕去東北老家看望哥嫂和殘疾異姓弟妹,路上病情惡化,撐到哈爾濱,她心里冒出一個念頭:我不能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捐贈身體為社會作最后的貢獻。在哈爾濱,劉宏燕跑了兩家醫院,知道活體不能捐贈。劉宏燕寫下遺囑,打算在醫院結束生命,讓醫院充分利用自己的遺體。7月28日,一個晦暗的日子,劉宏燕從哈爾濱211醫院的一處三層樓窗口縱身一躍,她以為這個高度既可以結束生命,也不會損傷器官,她要把屬于自己最后的財富留給社會。劉宏燕自殺,看似思維方式上的錯誤,其實也有不能忽視的社會因素。那些年,“誰先富誰光榮”,學雷鋒做好事在很多人眼里已經不合時宜,劉宏燕長期資助失學兒童,幫助軍烈屬,關愛貧困家庭,經常受人的白眼、嘲諷,有人當面罵她呆,說她傻,更有甚者,說她腦子有毛病,是精神病。有一次,敬老院有個老人臨終前,想喝魚湯,劉宏燕自己掏錢買來鯽魚煨成湯,一勺一勺喂老人,誰知立馬有人說風涼話:那個傻子想來世投好胎呢。劉宏燕心里苦,苦在別人不理解。
也許是蒼天有眼,善有善報。劉宏燕沒有死,三天后她醒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腿上綁了石膏打了鋼釘,匆匆從江蘇趕來的丈夫告訴她,醫院準備給她做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看到自己給家人和社會帶來了麻煩,劉宏燕哭了。
一面鮮艷的旗幟
2012年,劉宏燕退休了,她實在舍不得那些老人們,又堅持在院里干了一段時間。2013年,從報上看到“揚州”好人李彬20多年堅持照顧烈士母親的故事,劉宏燕有心分擔李彬大哥的擔子,她跟丈夫商量,丈夫表示支持,孩子已經考上大學,老人也都走了,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了。劉宏燕毅然來到江都照顧烈士母親張秀玲,張秀玲85歲了,劉宏燕把她當作母親一樣照料,照顧“媽媽”的生活起居,變著花樣地給老人做喜歡吃的飯菜,為了讓老人更有胃口,她還向周圍的鄰居學做江都菜,老太太生命中的最后43天,劉宏燕日夜陪伴,盡心服侍,人瘦了一大圈。
2014年,劉宏燕從電視里看到河北邯鄲張衛國老人的故事,張衛國曾經是志愿軍文藝兵,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像《打擊侵略者》中的“王芳”那樣活躍在陣地上,她用舞蹈和歌聲鼓舞前線將士,令劉宏燕非常敬佩,現在張衛國患有腦癌,住在邯鄲第一人民醫院,劉宏燕趕著來到張衛國身邊,陪老人說話,為老人喂飯端尿洗身子,整整147個日日夜夜,直到老人撒手人寰。
1946年11月,南京籍地下黨員趙堅犧牲,當時16歲的趙風和與戰友將趙堅的遺體“偷”回來安葬,堅守70年為烈士守陵,他的事跡感動了劉宏燕。2016年,劉宏燕接過趙風和的愛心接力棒,每周都會騎一個小時的電瓶車,來到30里開外的洪旺村7組打掃陵墓,她的電瓶車上帶著幾塊抹布、一把鐵鍬、一把掃帚和一只小紅桶,到趙堅及其他30多位烈士的墓碑前擦洗墓碑,清除雜草。她說,趙老爹80多歲了,我要把趙老爹的守陵善舉延續下去。
抗戰老兵陳龍,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從1996年起,劉宏燕便主動與陳龍結對,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像女兒一樣,每周到老人的家中,幫老人洗澡、擦背換洗衣服,20多年過去了,陳龍老人不認識鄰居了,不認識親戚了,但就記住了這個燕子姑娘,每當劉宏燕來到,他就像孩子一樣,臉上蕩漾著笑容。
2021年9月,為了減輕東北老家哥嫂的負擔,她還將老家撿回的腦癱妹妹帶到海安撫養。沒有血緣關系患有腦癱的妹妹50多歲了,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劉宏燕照應。
近年來,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海安大地全面推開,劉宏燕再不是慈善的獨行客了。她牽頭組建了“鴻雁志愿服務大隊”,時間不長就有1000多人志愿加入服務隊。服務隊對接服務抗戰老兵5人,抗美援朝老戰士76人,聯系敬老院12所,困難家庭53戶,孤兒11個,鴻雁大隊開展的“點亮微心愿”“愛心助空巢”“義務守陵”等慈善志愿項目,月月有計劃,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動。在鴻雁的旗幟下,已聚集了1萬多人的志愿服務隊伍,僅南通理工學院就有675名青年志愿者。最近,海安東方國際家具城11位福建籍老板一次性捐資20萬,建立鴻雁助學助困基金,集體加入鴻雁志愿服務大隊。
劉宏燕是一名黨員,是一個榜樣,也是一面旗幟。她的凡人善舉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評價,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贊揚。幾年來先后獲評海安市、南通市“慈善楷模”“江蘇省道德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孝親敬老之星”“中國好人”等,劉宏燕為了一份共產黨員的初心,一路走來,沉重、艱難,然而她奮斗且幸福著,她依舊在用行動演繹著一個大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