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高偉偉 沈婷婷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慈善總會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慈善總會和民政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廣泛踐行“慈行鹿鄉·善美大豐”慈善理念,全面推進“大眾慈善、文化慈善、開放慈善、創新慈善”品牌建設,自2019年6月換屆至2022年12月,共募集到賬資金8382.92萬元,線上線下共實施救助項目57個,支出4946.64萬元,救助各類困難群眾約5.49萬人次,其中2022年募集善款2198.12萬元,支出1784.97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98萬人次,發揮了慈善事業在民生保障中的重要補充作用。在每年“中華慈善日”“江蘇慈善周”期間,深入開展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五進”活動。尤其是2020年10月10日全省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和2021年11月30日全市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以來,在區教育局、有關中小學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有序、有力、有效地推進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工作,全區有3所中小學建成示范點。2022年,榮獲全市中小學慈善征文比賽優秀組織獎,獲獎總人數名列前茅。
一、主要做法成效
(一)以學促行。一是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我們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慈善美德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認真學習領會,充分認識搞好校園慈善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慈善美德教育從青少年抓起,社會、學校和家庭齊抓共管。二是學習貫徹全省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精神。2020年10月10日省教育廳、省慈善總會聯合在揚中市召開了全省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我們認真學習會上交流的揚中市、常熟市、江都區、淮安區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先進經驗,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三是學習參觀常熟、揚中校園慈善文化建設示范點經驗。組織赴常熟市梅里、辛莊中心小學、揚中八橋中學、永勝中心小學慈善文化建設示范點參觀,學習具有示范效應的校園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實踐做法,并及時分享給我區示范點學校。四是制定“慈善文化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12月,區慈善總會和區教育局聯合制定了“慈善文化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旨在通過慈善文化與校園文化、文明校園建設、思政德育活動、課堂教學研究等工作的結合,進一步推進慈善實踐在校園落地生根。內容包括: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用好校園陣地建設,豐富校園慈善活動,加強慈善宣傳力度。
(二)以會代訓。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省中小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精神,2021年4月8日我區教育局、區慈善總會在區實驗小學召開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推進會。
為提高以會代訓的效果,與會人員聽取了區實驗小學校長陳慧君關于慈善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和校本教材《慈善揚美》編撰情況介紹,以及關于鹽城市教育系統捐獻骨髓第一人——區實驗小學李斌老師先進事跡的宣講,還觀看了區實驗小學六(1)班學生表演的詩朗誦《慈善之愛》和六(10)班學生表演的歌伴舞《愛心無限,志愿同行》。
(三)以典帶面。為深入貫徹落實《慈善法》和《江蘇省慈善條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中小學生立德向善的優良品格,區教育局和區慈善總會決定在區實驗小學設立示范點開展慈善文化建設活動。2021年4月,區慈善總會出資15萬元,區實驗小學配資10萬元,用于建設校園慈善文化長廊、慈善園、慈善文化墻、班級慈善文化角、編寫慈善校本教材、圖書館慈善書籍專柜和慈善主題班隊會唱響慈善歌曲等活動。鹽城市慈善總會、大豐區教育局、大豐區慈善總會領導多次到大豐區實驗小學示范點調研指導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工作。區慈善總會協助區實驗小學做好慈善校本教材《慈善揚美》、慈善文化長廊展板內容的編審工作。在區實驗小學示范引領帶動下,2022年,區慈善總會共投資30萬元,重點推進萬盈小學、城東實驗初級中學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工作,兩校慈善文化進校園示范點已于去年10月建成并通過驗收。同時,我們啟動慈善文化進鄉村、進景區示范點建設,推進慈善文化建設與“幸福家園”工程融合發展。雖然我區在推進校園慈善文化建設中取得一點成績,但與上級領導要求和同行先進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二、今后工作思路
2023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華慈善總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和省慈善總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精神,以厚植慈善文化、夯實向善根基為己任,重點在5所學校、2家醫院、1個社區推進慈善文化建設,全面協調、合力推進慈善文化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工作。我們今后工作思路是:
(一)擴大示范點。今年1月9日,區慈善總會和區教育局、區衛健委、大中街道聯合召開慈善文化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推進會,對示范點建設作了動員部署。一是向學校擴展。今年初,區慈善總會與區教育局商定,將金豐路初級中學、飛達路初級中學、劉莊小學、區第一小學、區康平路小學5所中小學做成校園慈善文化建設示范點。二是向醫院擴展。大豐區慈善總會與區衛健委商定,今年將人民醫院、中醫院做成慈善文化進醫院示范點,努力探索慈善文化與醫院文化融合發展的新途徑。三是向社區擴展。我們與大中街道商定,將新德社區設為慈善文化進社區示范點。新德社區管轄6個小區,個體門店107家,有住戶4287,總人口10737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將學校示范點“盆景”移栽到醫院、社區做成“風景”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將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醫院、社區學習區實驗小學、萬盈小學、城東初中示范點的經驗和做法,盡快推進慈善文化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工作。
(二)發力滲透點。一是向師生滲透。學校環境主要由教風、班風、校風和學生校內外交往關系等構成。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學校在進行慈善教育時,要把建立良好的學校環境作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務,并借助良好的學校環境去教育學生,發揮學校環境因素的積極作用。向學校滲透重點抓好“四個結合”:一是慈善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二是慈善教育與班隊活動相結合,三是慈善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四是慈善教育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二是向家庭滲透。家庭教育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可以通過血親關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滲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對子女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為了優化廣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學校有責任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慈善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家長的慈善教育意識,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慈善教育工作保持同步。三是向社區滲透。學校慈善教育應充分利用社會慈善教育資源,包括社區的智力、設施和熱心學校教育的志愿者,充實學校的慈善教育力量。在學生的課外生活中,更應體現社區的功能,優化社區環境推動學校德育,達到學校與社區的雙向互動。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須重視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主動爭取社區教育力量的支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幫助、教育、引導學生,開創社區與學校齊抓共管的局面。
(三)打造新亮點。一是積極推進機制創新。要加快建立主管部門牽頭、慈善協調跟進、三方積極參與、各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推動學校、醫院、社區與慈善組織互聯、教育衛生資源與社會資源互補、社會力量與學校力量互動。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針對不同成長階段學生,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原則,制定有針對性的慈善教育計劃。要積極開展慈善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區域特色慈善教育資源,探索開發慈善教育校本,以此優化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二是努力探索特色創新。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典型引路,分層推進,重在實踐,講究效果,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各個學校、醫院、社區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盡量利用現有的設施進行改造,力爭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要創新創造,運用多種載體,打造各具特色的慈善文化,避免重復雷同。三是不斷追求方式創新。要推動慈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慈善文化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三進”活動要多樣化,不斷提升我區慈善文化建設影響力。學校在重點抓好“四個結合”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課堂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學科中充分挖掘慈善元素,在重要歷史人物、重大社會事件解讀中滲透慈善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讓校園、醫院、社區慈善文化引領大豐城市文明新風尚,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孩子影響未來,逐漸在全社會形成慈善人人可為、人人樂為的生動局面。
(四)緊扣時間點。今年是“慈善文化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的最后一年,是慈善文化進醫院、進社區的第一年。主管部門和承辦方要按以下時間節點搶工會戰、合力推進:2月底前完成示范點建設實施方案和圖文設計方案;3月底前完成校本教材編撰工作和招投標程序;力爭4月底前、確保5月底前完成竣工驗收工作,區慈善總會對每個示范點工程審計驗收合格的,撥付經費8萬元;同時做好迎接全市中小學慈善文化建設示范學校評選各項準備工作。
慈善文化貴在厚植,向善根基重在夯實。讓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豐新實踐中扛起慈善新使命,凝心聚力,求真務實,增量擴面,鑄魂育人,奮力開創我區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