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兩百年》主創團隊
今天,在英國倫敦一些老派的理發店里,理發師仍在沿用傳統的方法為男性顧客修整面容。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讓顧客的面容保持整潔和美觀,但在500年前的中世紀歐洲,這些僅僅是理發師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除了理發、修臉之外,放血、拔牙、截肢等也是中世紀理發師的基本工作。而理發師兼職外科醫生,與當時的宗教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往往向神職人員尋求醫療上的救助。但按照教廷的規定,神職人員不可見血,且做手術有失身份。而理發師身份低微,不受限制,又因為他們給人刮臉時常常出血,所以會隨身攜帶繃帶和止血帶。于是,理發師便成為人們外科治療的求助對象。
而想成為一名醫療理發師,必須通過資格考試。即便如此,除非萬不得已,人們并不樂意去登門求救。因為那時的人們都知道,做手術,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在中世紀的歐洲,倫敦的理發店門口都會有一個木柱,上面是紅、藍、白條紋相間的廣告牌。據說,紅色代表血,白色代表用來擦血的手帕或者白布,而藍色則代表靜脈。自此,紅、白、藍三色燈牌的標志被沿用至今。
理查德·巴奈特在劍橋大學教授醫學史,早期的手術是其研究的主要對象。從理發師的時代到19世紀,手術度過了漫長的荒蠻期,流血、疼痛與死亡,一直都伴隨著接受手術的患者。為此,他搜集史料,繪制成圖,出版過一本早期手術野蠻史的著作。在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古怪而殘忍的手術和解剖圖,其中一些甚至可能引發讀者的生理不適。在這些圖片中,除了展示手術的技術細節以外,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沒有麻醉而進行手術的患者要忍受怎樣的痛苦。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皮膚、血肉之間的粘連,看到骨頭上的鋸痕。即使截肢手術只持續兩三分鐘,對患者來說也是極其殘忍和痛苦的。
當時有人很形象地說,要做一臺手術是“三無”——無麻醉,也就是說痛得半死;無殺菌藥,也就是不能抗感染;無止血,但截肢必定會出很多血。所以,在19世紀中后期之前,醫院沒有充足的條件讓外科醫生深入患者的身體進行手術。患者隨時都可能因為疼痛、細菌感染或者失血過多等導致死亡。
據統計,那時的手術死亡率有50%左右,所以能否存活和拋硬幣猜正反面的概率是一樣的。這種種危險,讓大眾對外科手術望而卻步。但在痛苦和絕望的背后,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變革正在逐步到來。
(摘自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手術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