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故事人物:張家禾,男,2010年開發“多倫路街區紅色記憶”教學項目和紅色文化線路,在上海首創“行走的黨課”黨性教育現場教學模式。累計開展志愿宣講800余場,行走2000余公里,入選2021年度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推選活動推薦名單。
舊夢重圓
2010年的一個傍晚,張家禾興沖沖地走進了家門。妻子見狀,問道:“喲,看你紅光滿面的,是遇到了什么開心事嗎?”
“沒錯,大喜事,我籌劃了七八年的項目終于要啟動啦!”張家禾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項目?啥項目???”
“就是‘多倫路街區紅色記憶教學項目啊。”
聽到這話,妻子方才回過神來。丈夫說的這個項目,是他多年來一直想圓的夢啊。
張家禾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1984年,他通過應聘進入虹口黨校,成為一名教師,負責學員的學歷教育和黨性教育。在多年的從教生涯中,他一直在總結經驗,努力提升授課質量。因為張家禾在大學主修歷史,所以,他對紅色文化的淵源非常有興趣。他覺得,虹口區有許多寶貴的紅色資源,如果能深度挖掘,將這些紅色景區作為授課點,為學員現場講解革命歷史,豈不是更有代入感?然而,當他將自己的構想提出后,卻遭到許多同事的反對。
“這算什么啊,我們是老師,又不是導游,跑到紅色景點去上課,算怎么一回事???”
“是啊,教師的崗位應該在課堂。再說了,你這種教學形式沒有先例,你能保證教學質量嗎?”
最終,在一片否定聲中,張家禾的提案未被通過。但張家禾并不氣餒,他沉下心來查閱資料,并去現場實地考察,還與當地的老居民聊天,將千絲萬縷的信息收集起來。他堅信,自己的這些努力絕不會白費,總有一天能大展拳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那天,浦東黨校的同仁來虹口黨校交流,張家禾也參與接待。在交流期間,浦東黨校的領導對多倫路的紅色資源很有興趣,想安排一批學員來參觀學習。對于這個提議,虹口黨校也積極響應,并準備派出一位資深教師,為學員現場講座??墒牵烤拱才耪l去呢?大伙兒一時拿不定主意。張家禾起身應道:“我可以試試。”
“老張,你行嗎?”同事們有些懷疑。
“我去實地考察了多次,有信心做好工作!”張家禾堅定地回道。
其實,浦東黨校的培訓要求與他構想的“多倫路街區紅色記憶”教學項目不謀而合,如果試講成功,這個項目就有望全面推廣。但一旦搞砸,前期的努力就化為烏有了。因此,他鉚足了勁兒,全身心地扎入課題中。每天,只要一空下來,他就開始試講課程,沒有聽眾,他就對著鏡子說,一段幾十分鐘的授課內容,他反反復復練習了百余回。
事有湊巧。那一年,上海市委黨校正在開展專題課教學競賽,張家禾就將“多倫路街區紅色記憶”教學項目申報了上去,并積極備賽。他希望通過這次“大練兵”,來驗證一下自己的工作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家禾的努力下,他申報的項目得到評委一致認可,最終,還榮獲競賽一等獎。
沒過多久,他又帶領浦東黨校的兩批師生去往“多倫路紅色景區”,開展現場教學,并受到廣泛好評。至此,由他倡導的“行走的黨課”,終于樹立了口碑,成為虹口區紅色教育的一個品牌。
精益求精
2016年,張家禾退休了。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講臺。他成立了張家禾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用更大的熱情挖掘虹口區的紅色文化故事,為社會提供宣講志愿服務。
他的精彩講述,打動了許多人。幾年前,一位女士聽了他的課后,激動不已,她一邊擦拭眼淚一邊對張家禾說:“張老師,您講得太好了。過兩天,我要帶兒子過來聽,讓他也受受教育。”
“好啊,歡迎!”張家禾熱情地回應道。
幾天后,那位女士果然帶著兒子來聽課,看到此景,張家禾深感欣慰。他覺得上好“行走的黨課”,既是為了初心,更是一種責任,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張家禾的授課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有時,也會遭遇尷尬場面。
記得有一天,他帶領學員參觀李白烈士故居。在進門前,有個學員指著路邊的一棵大樹問道:“張老師,你說這是什么樹啊?”
張家禾頓時愣住了。他可從來沒有研究過植物啊,這棵樹雖然見了無數回,可他也說不清名堂,只得滿含歉意地回道:“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樹?!焙迷趯W員只是隨口一問,也并未太在意。
但是,這件事引起了張家禾的反思。他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名老師,不能將學問流于表面,否則,就會誤導學生。自此后,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對授課點的每一處細節都嚴加考證,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在此期間,他為了收集革命烈士陳延年犧牲時的詳細信息,還特地向多位革命老同志求教,確保所有的講解內容都有據可查。
而今,若有人再問及李白烈士門前的大樹是什么品種時,張家禾會自信地告訴他:“經過我調查求證,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是一棵樟樹?!?/p>
專業的服務品質,使得張家禾虹口記憶傳講工作室聲名遠播。張家禾開發的現場教學線路也被上海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認定為上海市示范現場教學教育基地,前來預約聽講的單位和個人更是不計其數。
一次,有個單位預約了黨課,并指名要求張家禾來講解??墒瞧粶惽桑驮趦商烨?,他不小心崴了腳,走路不太方便。同事們想建議對方改個時間,但張家禾卻說:“不妥。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安排,不能因為我改變人家的計劃,明天,就讓我去講解吧?!?/p>
“可是,您的腳受了傷,怎么……”
“沒事,我自有安排?!?/p>
第二天,張家禾準時出現在授課點,頓時間,人群中傳來驚嘆聲。原來,他是坐著輪椅前來講解的。
“張老師,您受傷啦?怎么坐上輪椅了?”學員們紛紛上前慰問。
張家禾將自己的情況講述了一下。隨后,他笑著說:“謝謝大家關心。今天實在不好意思,要坐著和大家講解啦,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請張老師開講!”
在學員的簇擁下,張家禾又滿懷激情地講解起來。人群中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大家不僅為他的精彩講述道好,更為他的敬業精神點贊。
全新挑戰
從2010年參與志愿者工作以來,張家禾的“行走的黨課”已開講近800次,聽眾超過3萬人次,累積行程達到了2000公里。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行走的黨課”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后,張家禾開始探索新的授課形式。他先后同多家媒體合作,以線上視頻直播的方式開展教學,這種新形式剛一推出,就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上海電臺的專欄“周末來打卡”中,他與主持人穿行在虹口的紅色街區中,以聊天的方式,向觀眾娓娓講述黨史故事,讓人倍感親切。據統計,節目播出時,在線聽講人數近30萬。
當張家禾將這個戰績告知家人后,妻子笑著說:“沒想到,你還成了一個網紅啊?!?/p>
除了開拓“新課堂”外,張家禾對后輩新人的培養也不遺余力。他的志愿者團隊中,有不少是中青年骨干,他們對公益事業也是充滿熱情。不過,個別年輕同志因為缺乏經驗,上場講解時,會稍顯怯陣。面對這一問題,張家禾總是耐心指導,并不厭其煩地親自示范。他還將自己的“秘訣”傾囊相授:“如果你在講課時感到緊張,你就要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站在講臺上,我就是主角,所有人都要聽我的,我的講臺我做主!”
在張家禾的幫助下,年輕的同事克服了心理壓力,迅速成長起來。如今,他參與指導和培訓的80余人組成了虹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三地”志愿宣講團,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生力軍。
這些年,除了講好“多倫路街區紅色記憶”課程,張家禾還在積極拓展教學資源。在他的精心籌備下,一系列全新的課題也被納入授課計劃中。其中就包括“左翼文化在虹口”和“隱蔽戰線與虹口”等等,這些課題,大大豐富了課堂資源,贏得一片贊揚之聲。
現在,張家禾又有了新身份——上海團校特聘教授、情景黨團課教研工作室主持人,負責為共青團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雖然工作重心有所轉變,但他的工作熱情絲毫未變,他說:“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作為一個從事黨教工作幾十年的老黨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這些紅色資源的保護、發掘和利用工作,讓紅色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插圖/桑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