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午
引言
在全國上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為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貧困群眾增收的有效鏈接,盧氏縣結合縣域實際,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實施以工代賑的“盧氏經驗”,構建利益聯結,實行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謀劃項目和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的做法,實現了支部引領、技能提升、群眾增收和項目的高效實施,為復制推廣提供了范例,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西南方向,是兩省八縣的接合部,縣域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轄9鎮10鄉1街道,271個行政村、39個居委會。盧氏歷史悠久,區位獨特。自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縣起,2100多年來縣名未改、城址未移,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南省13個革命老蘇區縣之一,縣境跨越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地貌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被譽為“中原綠寶石”“豫西后花園”。2019年以來,在省、市發改委的關心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盧氏縣發改委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以工代賑政策和各項工作要求,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增收,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助力脫貧攻堅圓滿收官。
(一)提升站位,積極探索,認清以工代賑方式謀劃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來,全縣上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工作全局,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脫貧摘帽作為盧氏的第一發展要務,緊盯貧困人口占全市搬遷人口1/2以上、占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總量的1/8的艱巨工作任務,緊密結合地處深山區,人口分散,一溝十八汊,汊汊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的惡劣人居環境和就地扶貧成本高、效益低、脫貧難度大、后續扶持難的現實狀況,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為總目標,把解決好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突出矛盾作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而盧氏縣以以工代賑方式謀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項目,一方面可鼓勵引導搬遷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提高了搬遷群眾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通過有償的投工投勞形式增加搬遷家庭收入,全面提升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參與搬入地管理的自主感,極大鞏固了易地扶貧搬遷成果。統籌謀劃各類項目,創新扶持方式、夯實工作舉措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全面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對新時期以工代賑項目示范帶動創新績效意義深遠。
(二)全面統籌,明確任務,推動以工代賑方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助推脫貧攻堅的組織實施
一是按照規劃確定項目。實施好項目,規劃是前提。按照全縣脫貧攻堅規劃要求,圍繞易地搬遷安置點配套公益性基礎設施、后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以突出重點、切合實際、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為原則,與全縣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方面相結合,提高了謀劃項目的科學性和績效性。二是按照程序上報項目。盧氏縣按照通知要求共謀劃儲備項目26個,共計7100萬元。項目涵蓋改善安置區人居環境、提升發展條件等。三是按照目標推動項目。盧氏縣“十三五”期間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5個,建房9222套,84.6萬平方米,安置9214戶33695人。2018年底所有安置房屋主體工程、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全面完成,搬遷人口全部入住,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搬遷任務。
(三)持續推進,補齊短板,做好以工代賑方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助推脫貧攻堅的后續文章
在后續謀劃項目中,重點突出“搬遷”與“發展”兩個重點。一是注重與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金融扶貧“三個結合”,按照省在易地扶貧搬遷領域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的通知要求謀劃儲備一批符合以工代賑條件、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方向、鞏固脫貧成效突出的以工代賑項目。二是重點關注搬遷群眾增收。開展以工代訓、勞務集中培訓等,提升務工群眾勞動就業技能,通過合理開發工程建設中和項目建成后的公益性崗位,幫助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獲取穩定收入。三是持續增強搬遷社區民生配套建設。不斷提高搬遷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讓搬遷戶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生活條件,共享城鎮優質資源;讓搬遷戶的孩子們和城鎮里的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共建和諧家園。
重要成效
(一)以工代賑項目建設與折股分紅相結合,群眾收入、集體經濟同提升。
通過實施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持續鞏固土地流轉、勞務就業,探索農旅融合,助力群眾增收,堅持項目資金合理折股量化分紅,壯大集體經濟,形成長效機制,提高政策實施效果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實現利益聯動效果。折股分紅按投入資金的3%比例固定提取,折股年限為34年。
(二)折股收益資金使用辦法和資金的管理。
折股收益資金60%用于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用途為公益崗位工資、積分管理獎勵資金、社區公共設施維護及臨時救助;40%用于項目所在村集體收入。折股收益資金每年12月底前,由企業按照折股收益資金使用辦法約定比例轉入社區(村)財政所賬戶,社區和村按照分配辦法報鎮政府批準后,專款專用。嚴格資金管理報賬制和審計制度,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三)以工代賑項目建設與地方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
盧氏縣“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做精官道口鎮高山蘋果產業,大力扶持林果業與觀光旅游融合發展”。確定以工代賑項目與高山蘋果產業發展相結合,并選擇三門峽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官道口鎮6000畝有機水果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作為試點項目,帶動易地扶貧搬遷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就近參與務工,獲得勞動報酬,以產業振興來奠定鄉村振興基礎。
經驗與啟示
(一)指導思想
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有關政策文件要求,主動順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刻把握以工代賑政策本質,堅持扶志扶智,利用部分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投資并撬動地方財政資金和其他投資,開展以工代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試點示范,著力探索更好發揮以工代賑“賑”的作用新模式,進一步拓寬賑濟方式、創新工作機制,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現精準扶持和利益共享,總結提煉試點示范過程中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為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發揮以工代賑政策作用探索路徑方式、樹立標桿示范。
(二)試點示范任務和項目選擇
選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探索開展“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和“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綜合試點示范。緊緊圍繞農村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鄉村旅游和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吸納已脫貧群眾特別是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工程建設,及時足額發放勞務報酬。探索采取“培訓+上崗”的方式,對參與務工的農村群眾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訓和以工代訓,并給予一定培訓補助,幫助務工群眾掌握實際操作技能。聚焦農村低收入群眾、低技能、“老弱病殘”等群體,學會一技之長、掌握致富技能。并將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分紅給村集體經濟、易地搬遷安置社區,推動形成“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方式。項目受益主體根據產業項目經營和收益情況,開展以工代賑資產折股量化分紅,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社區) +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推進
進一步明確領導責任制,主要領導帶頭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領導工作機制。每個項目成立建設領導小組,對項目進行倒排工期和責任分工,持續強化基層組織管理,壓緊壓實工作責任,著力構建縣、鄉、村聯動工作體系,確保以工代賑工程順利實施。
(四)創新思路,加強建設
緊緊圍繞“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和“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兩種模式,探索開展以工代賑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試點工作。
以工代賑試點示范項目的實施,嚴格規范試點示范資金的使用,強化跟蹤調度和督促指導,在按時完成好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崗位設置、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等各項任務的同時,確保達到預期成效,充分發揮試點示范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切實做到“一錢多用”“多錢一用”并成功撬動企業資金3850萬元,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激發群眾發展產業和參與項目建設熱情,集體固定收益模式的推廣,可解決基層組織無錢辦事問題,同時為人才返鄉提供便利條件,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