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瑛矗
引言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實地考察河南省光山縣東岳村時指出,貧困帽子摘了,攻堅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要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位于光山縣西南部,距縣城14公里,淺山丘陵地形。全村面積8.7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組41個自然村,共606戶2246人。自宋代以來,東岳村花鼓戲藝人的足跡遍布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地區,花鼓戲這種中華傳統藝術形式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又因村莊臨近古商道,榨油坊、制陶坊、印染坊等“東岳十八作坊”數百年來為南來北往的商客所熟知,故有“花鼓之源,古坊東岳”之美稱。
在中央辦公廳光山縣掛職小組、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以及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東岳村黨總支一班人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17日視察調研時指示精神,按照光山縣委縣政府打造“東岳民俗文化村”的規劃布局,圍繞文旅積極謀劃項目,通過深挖村內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非遺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先后成立“文殊寺油茶合作社”“東岳實業公司”和“東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三家服務文旅項目為核心的集體經濟企業,注冊“花鼓之源 古坊東岳”農特產品品牌,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打造鄉村新引擎,帶動群眾穩步增收。東岳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休閑示范村”“中國傳統村落”,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美麗庭院創建示范村”“鄉村旅游特色村”“優秀基層黨組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21年,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駐東岳村工作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以黨建引領“金鑰匙”
開啟集體經濟發展之門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三農”工作的重要一環。與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一樣,集體經濟強健是鄉村振興要求的產業興旺的顯著標志。東岳村“兩委”和駐村“第一書記”一班人,以全村黨員隊伍為核心,帶領全村群眾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從種好每一粒稻谷開始,建企業、樹品牌、拓銷路,實現了產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村集體經濟與群眾增收的共贏。
東岳村黨總支成立于2017年2月,隸屬于文殊鄉黨委,下設東岳村社區黨支部、文殊寺油茶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四方景家庭農場黨支部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4人。
集體經濟發展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模式相統一。東岳村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村內成立文殊寺油茶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下轄油茶、茶葉和管理3個黨小組,通過“支部+集體經濟主體+脫貧戶”模式,以合作社為用工平臺,讓脫貧戶通過除草、施肥、采摘等方式在合作社內務工,實現就近就業,帶動全村145戶脫貧戶增收,實現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群眾的支持也讓村集體種植的1200余畝油茶、茶葉得到了高水平的養護和管理。
集體經濟發展與上級黨委政府的要求相統一。2021年9月,光山縣委縣政府將東岳村納入“光山縣鄉村振興示范區”發展規劃,以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為載體,要將東岳村建設成為文化傳承示范村,分為紅色文化研學區、傳統文化傳承區、民俗文化商業區、光山十寶加工區和特色農業展示區。縣委縣政府的規劃布局為東岳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村黨總支第一時間召開全村黨員會議,在傳達學習上級黨委重要安排部署的同時,把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與示范區發展規劃統一起來,傳統種植業向觀光農業升級、農產品向“后備廂”經濟靠攏、服務向游客滿意努力。
集體經濟發展與“支部聯支部”的幫扶相統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作為東岳村定點幫扶單位,在2021、2022年連續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東岳村定點幫扶工作的指導意見》,安排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黨委下屬的河南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海燕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集團、新華印刷集團和新華物資集團等單位黨組織與村黨總支建立共建關系,從2021年開始,各個單位先后到村20余次,通過開展黨建幫扶、產業幫扶、技術幫扶、組織幫扶等不同形式、多種主題的“支部聯支部”活動,幫助村集體經濟企業規劃產品形態、設計產品包裝、培訓管理人才和開拓市場銷路,助力村集體經濟企業實現快速發展。
以文化資源“四原色”
打好集體經濟發展之基
東岳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綠色文化、非遺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方面,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都在東岳村留下了革命足跡;綠色文化方面,東岳村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梯田上種植的水稻、油茶、茶葉和村民們白墻黛瓦的房舍,讓村子多了一份江南水鄉的風情;非遺文化方面,自宋代以來,以花鼓戲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在東岳村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方面,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一年的東岳寺、“五虎拜佛”的傳說、歷史名人楊廣坤和他“東岳十八作坊”的故事讓東岳村的歷史華麗而厚重。
依托村內“四原色”文化資源,村集體收集紅軍革命故事,在宣傳部文產資金支持下建設“東岳紅色記憶展館”,吸引外來游客;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先后建成梯田花海、稻田小火車、養生棧道等“鄉村振興示范區”重點項目,圍繞生態旅游,大力發展“稻蝦米”、油茶、茶葉、婺源菊、中草藥、玫瑰等觀光與經濟兼備的特色農業項目1500畝,建立鴕鳥、羊駝特色養殖基地3個,厚植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在用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方面,村集體著力以文化振興帶動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通過整合村內6支民間花鼓戲班、皮影戲班等“非遺”表演隊伍資源,成立“花鼓之源”東岳鄉村文化合作社,承接花鼓戲、地燈戲、皮影戲、獅舞、旱船舞等民間藝術表演,把“非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讓傳統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在規劃建設的民俗文化商業區中,把制陶、榨油、釀酒等歷史文化傳統技藝與旅游結合,由村集體參股的商業運營公司牽頭,讓群眾參與“東岳古街十八作坊”的開店和經營當中,實現旅游富民。
以文旅融合“三劍客”
鑄好集體經濟起飛之翼
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有合適的平臺作為支撐。為實現把勞作變體驗、把產品變商品、把農業資源變為經濟資源的發展目標,結合東岳村發展規劃,村集體先后成立“文殊寺油茶合作社”“東岳實業公司”和“東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三家服務文旅項目為核心的集體經濟企業,并注冊“花鼓之源 古坊東岳”農特產品品牌。文殊寺油茶合作社以推廣油茶和茶葉種植為方向,流轉村內荒山荒坡1200多畝栽種油茶和茶葉,同時,面向市場,和光山縣油茶發展公司合作,建立利益聯動機制,促進群眾就近就業;東岳實業公司以打造品牌農特產品和文創產品為方向,開發了糍粑、印子饃、月餅、粉條、紀念幣等系列產品線,并在村內開設“光山十寶展銷大廳”,為到東岳村的游客提供農特產品講解、展示和銷售服務,解決游人到東岳村“來時行色匆匆,去時兩手空空”的問題;東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依托村內、縣內及周邊羅山、新縣、商城等地豐富的大別山紅色資源,在中央辦公廳掛職光山領導關心幫助下成立的村集體平臺,中心以開展“黨建培訓+紅色研學”為目標,打造了東岳村紅色研學線路和培訓課程,包括《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黨史宣講、《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稻田現場教學等課程,為到東岳開展黨建活動、培訓研學的團體和游客提供培訓講解服務。
以線上線下“兩手抓”
暢通集體經濟致富之道
近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村內部分農產品原有的銷售渠道受到影響,拓銷路和保價格成了村集體企業和群眾最關心的大事。經過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的共同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只有積極開拓線下銷售渠道和探索線上銷售機會“兩手抓”,才能避免群眾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線下方面,駐村工作隊向村里介紹了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30個部門《關于印發<河南省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和河南省鄉村振興局等5部門《關于開展“互聯網+ 抗災情 戰疫情 促銷售 助消費”活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由村內東岳實業公司和四方景家庭農場,將農戶的農產品進行整合,通過消費幫扶渠道向外界宣傳推廣,積極對接中央和省市大型企業,推動村內農特產品走向社會市場,中國寶武集團、河南宗正置業、安陽商都銀行、濟源國泰實業等單位先后成為東岳農貨的客戶;線上方面,依托幫扶單位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云書網、百姓文化云等互聯網平臺,駐村“第一書記”積極指導村內的東岳實業、四方景家庭農場、谷滿倉家庭農場、蓮意閣扶貧工廠等公司將農特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如申請綠色認證、建立溯源體系、升級包裝質量和成立售后團隊,適應互聯網用戶需求,并在多個電商平臺觸網上線。2021年以來,東岳村農產品依托京東、抖音、832平臺、云書網等互聯網銷售渠道外銷突破800萬元。線上線下“兩手抓”,讓村里農產品從滯銷變為暢銷,讓村里群眾的“好收成”變成“好收益”。
重要成效
(一)尋找到了東岳村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徑
東岳村原為國定貧困村,不僅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還存在群眾思想落后、產業鏈條短等諸多難題。但“發展是硬道理”,集體經濟發展是廣大群眾共同的愿望,是實現群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經過多年的試錯和探索,東岳村“兩委”一班人發現,只有把村莊發展融入縣域發展大局,圍繞“東岳民俗文化村”建設找定位、圍繞“文旅融合”找機會,才能為產業和集體經濟發展找到真正的出路。村里的綠色大米、糍粑、印子饃等農產品裝進真空保鮮袋、打上溯源二維碼、坐上通往城里的快遞車,不僅走進了“直播間”,還賣上了好價錢;普通的稻田和茶山,平整了地面、插上了紅旗、擺上了小馬扎,成了黨建學習的“大課堂”,村集體經濟在“綠水青山”間生機勃發。
(二)實踐出了東岳村群眾共同致富的辦法
發展集體經濟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共同富裕,沒有黨的領導、沒有主導方向和群眾參與不可能實現,集體經濟在村內就是要做具有基礎性和帶動性的項目,聚攏村民來共同參與。通過帶領群眾發展觀光農業,讓每家農戶的稻田都成了景點;通過“支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脫貧戶”的帶動模式,全村群眾都從參與集體經濟發展中受益;通過集體經濟在電商渠道上“破局”,村民的產品找到了新的出路。2021年,東岳村集體經濟凈利潤超過5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782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三)打造出了東岳村吸引游客的紅色名片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岳村考察調研時強調“要發揚大別山革命老區精神,傳承紅色的種子”。村集體經濟“東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公司”按照總書記指示精神,梳理村內紅色革命文化脈絡,依托村內以及縣內豐富的大別山紅色資源,打造了東岳村紅色研學線路和“七個一”核心課程體系,即:聽一場紅色宣講(《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黨史宣講)、上一堂田間黨課(《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與致富帶頭人進行一次座談、開展一次田間勞動、走一條紅軍長征小道、學一首革命歌曲和看一場紅色電影。從2021年2月試運營以來,接待中郵保險、中國傳媒大學、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周口聯通等單位培訓學員3000余人次,免費為到村群眾講解服務20萬余人次,讓“紅色”成為東岳村最亮的一抹色彩和東岳村對外的一張名片。同時,還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
(四)培育出了東岳村網上賣貨的“鄉村主播”
為讓村里電子商務業務能夠持續發展,東岳村在鄉土電商人才培養方面下足功夫。駐村工作隊引來愛心企業為村內捐贈3套直播設備,幫助東岳實業等企業在抖音平臺上開設直播間,同時發動有意向的群眾參與直播,從發展最初的“第一書記”直播帶貨,到后來讓“鄉村主播”走上前臺,“東岳老楊”“小芳姑娘”等線上主播名氣越來越大,通過每天定時開展線上直播帶貨,越來越多的網友認識了東岳、品嘗了東岳,為村里練出了一批“不走的電商工作隊”。
經驗啟示
(一)發展集體經濟,要有改革創新意識
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鄉村基層本來就存在干部群眾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的問題,往往先考慮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只有改換思想,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村集體經濟才能沖破桎梏。東岳村通過挖掘自身“四原色”文化資源,形成獨特競爭優勢;通過“無中生有”搞培訓,開辟發展新空間;通過打開電商渠道,破解產品銷售難題……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方向上深化改革、大膽創新,讓集體經濟突破“繭房”。
(二)發展集體經濟,要用好自身資源
東岳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據自身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特點和產業發展現狀,制定村內產業發展規劃,把“以農文旅為核心、搭建高質量產業鏈和服務鏈、打造‘東岳村品牌”作為東岳村產業發展方向,從農產品生產源頭開始,引入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認養農業等先進理念和技術,融合“四原色”文化,成立農特產品開發公司,注冊農特產品品牌,探索出了一套以品質樹品牌、以產業促振興的模式,使東岳村的農特產品逐步被消費者認可,進入北京、上海、武漢、鄭州等大城市消費者餐桌。同時,積極整合閑置房屋和土地資源,開發建設集傳統民宿、民俗體驗、親子教育、果園采摘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 “文殊寺油茶合作社” 面向第一產業開展農產品綠色種植、“東岳實業公司”面向第二產業開展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東岳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面向第三產業開展紅色研學和生態旅游的精準布局和定位,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畫圓文旅服務產業鏈,實現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三)發展集體經濟,要用好“三種人”
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也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要發展集體經濟,人才不可或缺。“人”是帶動城鄉間市場、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密切聯動、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東岳村一是通過挖掘培育本土人才,用好“留鄉人”利用“青鳥回巢”行動、村民“夜校”等方式宣傳東岳發展理念和開展技能培訓,統一群眾思想和提升全體村民的基本素質;二是通過成立鄉賢理事會、主動召集在外成功人士回流等方式,聚攏“歸鄉人”,為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添磚加瓦;三是以村內文旅項目為平臺,吸引更多“新鄉人”,以村內建設“東岳民俗文化村”為契機,借助村集體入股的光山縣鑫路子商業運營管理公司平臺,通過招商的方式,引入更多商業主體和新人加入東岳村發展當中,把“外鄉人”變“新鄉人”,通過人才振興帶動村集體經濟良性發展。
(四)發展集體經濟,要營造良好氛圍
文明鄉風,是集體經濟茁壯成長的土壤。東岳村由集體經濟出資,每年春節組織以“美好生活在東岳”為主題的村晚,對村里好婆媳、優秀共產黨員、好鄉賢等先進人物進行評選和表彰;重陽節、豐收節舉辦“我們一起過重陽”“我們一起慶豐收”等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不斷增加群眾幸福感;每月舉辦“餃子宴”,引導全村群眾樹立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親人的文明新風。通過樹立文明香氛,為集體經濟營造好的外部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