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空間社會邏輯尋繹》一書是廣州大學胡瀟教授的近作。這是他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結項成果獲優秀評價之后歷經幾年數易其稿的思想結晶,因由其特別突出的學術質量,2021年被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工業革命帶來的人類生活空間變遷史為敘事場域,聚焦當代人類社會全球化、城市化、網絡化的空間環境新變局,用唯物史觀對空間秩序、空間場所與社會生活相互建構、彼此規定、共時發展的內在機制,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和詮釋,40余萬字的著述在展示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同時,也展示出一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者深厚的學術情懷和堅韌的學術擔當。
首先,著作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空間現象的唯物史觀論述做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創新性闡發,深刻論述了社會實踐與生存空間相互建構的原理;補白性地詮釋了城鄉空間結構是馬克思界劃人類社會形態的第三尺度,拓展了歷史的空間社會學研究視野。其次,作者將生存空間結構、秩序置于物質生產方式基礎上說明,從經濟中心與外圍關系的生成流變揭示其內在致因與趨勢構成;依據當代通訊、交通高速化和技術服務“泛在化”現實,對馬克思“用時間消滅空間”命題做出時代性新解釋,深刻詮釋了生產方式跨國家領土空間“脫域”建構的新態勢,為奉行多邊主義、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后現代合理處置,提供了理解的新思路。再次,著力拓展和深化空間社會邏輯在生活世界的多領域尋繹和闡發,對空間與政治關系做了歷史的、不同場所的研究和敘述;專辟“空間正義”一章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指導思想給以馬克思的空間哲學論證;對意識形態的空間形塑做了另辟蹊徑的具體敘述;探討了空間文化解讀的主體性和歷史性相統一的邏輯,深入揭示了棲居筑造的文化意趣與思想圭臬,闡釋了場所精神的人文特質及其審視機理。最后,聯系當代社會行為時空關系的機制轉換,對空間實踐及其思維躍遷引發社會認知變革做出了別具新見的解析,深化和彰顯了歷史辯證法的空間邏輯解碼及當代解釋力。在展示上述問題的“事物邏輯”之研究、揭示和對其進行“邏輯事務”的闡發中,作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著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研讀,認真、細致、精準、創新性地闡釋了經典作家關于人類生存空間在物質生產推動下發展變遷的內在規律和歷史軌跡的論述;在社會實踐與空間秩序建構、世界歷史形態演替與城鄉空間關系變遷、全球化與人類活動方式新空間格局、空間連續性及共享普世性與空間局域性及棲居特殊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空間正義、空間社會化生產的整體性及其部類特質、空間思維與社會認知相關性等重要問題,展開了經典與現實的深層對話、歷史與邏輯的細致分析,透悟空間新現象,揭示當代空間實踐新機制,貫通對現實生存空間問題的唯物史觀審視,著力張揚馬克思主義空間學說的時代解釋力。
這本優秀學術著作折射出作者數年如一日的嚴肅認真的學術創新勞作。在開拓學術視野、創新研究方法、提升問題分析力和學理詮釋水平等方面,作者有十分自覺的努力,不停歇地倒逼自己,“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對他而言,與其說是一種自覺,倒不如說是一種習慣。著作以馬克思唯物史觀為觀察和敘事圭臬,一以貫之于全書的問題論說中,但并未自閉于內,而是廣開言路,實行相關學術的多邊對話,認真考據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大師的空間學說,尤其關注馬克思恩格斯空間理論與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空間思想互鑒,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西美爾、列斐伏爾、卡斯特、詹明信、鮑德里亞、蘇賈、哈維、薩克、芭什拉等人的空間社會哲學思想,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透過經典作家與相關學者的深層對話,將問題的審視和探討置于寬廣而鮮活的歷史與現實的商談中。著作所涉內容相當豐富而具體,作者沒有停滯于抽象、枯燥的空間學理諸家馳說的語錄接龍和架空思辨中,空間的社會化解析及其邏輯尋繹所及,多方面深刻界入人類生存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及兩者辯證關系,條分縷析地對空間社會化生產中發生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現象的形塑、賦義與釋義,做出了多向度、多學科的揭示與詮釋,但都未離唯物史觀基線,展示了一種統分結合、縱橫捭闔、駕馭復雜性問題的思想力量,以此實現了對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現象給出空間社會哲學的深刻審視和唯物史觀敘述。著作探討問題的多域性、復雜性,自然要求知識運用、方法采借的多樣性。作者苦心孤詣但力避唯物史觀的自言自語,廣泛涉獵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相關領域,積極動用和組織空間環境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景觀學乃至建筑現象學、非線性復雜系統理論等專門知識,科學地有機配置、冶于一爐、為我所用,服務于對問題多向度、深層次、高現實性的發掘與詮釋。這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問題域相關科學的互動和共進,實現空間實踐的規律揭示與空間哲學的邏輯闡釋之有機結合,實現學理探賾與實際問題解析的具體統一,殊為有益。憑此,著作在拓展學術視野、厚植學理基礎的同時,增強了論述的系統性、深刻性和科學性,避免了單純范式推導的蒼白。
綜觀全書,對空間現象的社會—哲學研究系統、全面,視角獨特,創新性突出;對現實生活關注銳敏、探討深入,有善于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學風、功力;對國外空間研究理論、學派有多視域關注和科學考問,采擷精華引為參驗,旁征博引增進論證的思想穿透力和內容的厚重性。從概念史的意義上看,著作延伸了唯物史觀對當代人類空間實踐的研究和闡釋,努力走出康德、謝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在空間問題論述中設置的單純范式推演或精神現象學解讀的圍城,同時注意克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空間學者某些誤讀馬克思、又疏離空間哲學史的點截式空間社會學研究的邏輯斷裂,這對于在當代意義上深化空間的哲學研究乃至拓展哲學研究的空間,無疑是一種積極耕耘和有益奉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