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鵬星
鐵路在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和角色,學界關于中國鐵路史的研究更是枚不勝舉。近代鐵路運輸經營作為近代中國鐵路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一方面構成了近代中國鐵路事業整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屬于近代鐵路史和經濟史的范疇,另一方面又因為其自身嵌入國家與社會的特殊性而具有鮮明的特色,在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中具有著特殊性質。其中,針對鐵路運價問題的探討,更是關乎深入考察鐵路事業發展的窗口,甚至是近代中國政治與社會變動的一個重要側面。從學術上講,鐵路運價是鐵路運輸貨物和旅客的價格。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價格是價值的反映,因此說鐵路運價實際上反映著鐵路在運輸貨物和旅客中的實際價值。那么,近代中國的鐵路運價到底有哪種變化,背后的制約因素是什么,如何影響到了國家與社會層面的運行,該如何對其進行評價呢?或者說,有沒有對于當下鐵路改革提供歷史的鏡鑒呢?這些問題需要進行一個清晰的解答。鑒于近代鐵路運價問題的特殊性,安徽師范大學黃華平教授的《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研究(1881—1937)》一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新的思考,可謂近代中國鐵路史研究之力作。該著結合現實出發,聚焦于“鐵路運價治理”問題,所提出的關于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的新思考,對于學界同仁繼續開展中國鐵路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鐵路作為現代交通體系的重要構成,一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催化劑,是政府與社會力量交織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場域。圍繞鐵路問題的思考,必然涉及方方面面,非單一視角或者研究方法可以解決這一重大論題,因此整體史觀的思考便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學者李金錚所言:
整體史這一理念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不斷擴大歷史研究內容的全面史;二是以整體史觀指導具體或碎片研究;三是宏觀史學是整體史的最高追求。
在鐵路史研究視域之下,鐵路運價治理問題似乎更像是一個碎片化的角色,畢竟鐵路運價治理是近代鐵路史研究的補缺,屬于拓展鐵路專題研究的新領域,有利于推進鐵路史研究全面和深入的發展。在這一思考之下,作者針對鐵路運價治理問題的研究僅僅圍繞鐵路運價治理這一專題,厘清鐵路運價問題的來龍去脈,力圖呈現出近代鐵路運價治理的“全面史”,亦屬于鐵路史視域下的“碎片研究”。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致力于將鐵路運價放置在整個近代中國的時代框架中進行考察,實現了整體史向更加宏觀視野的開拓。
該著圍繞著近代時期中國鐵路運價治理問題而展開,探討了中國政府治理鐵路運價政策從自由放任向“運價統一”轉變的過程及其治理體制架構,闡述了“運價統一”政策主導下國有鐵路基本運價制度、運價政策以及客貨基本運價的嬗變過程。在此基礎上,檢視這一時期鐵路運價治理對鐵路運輸效益、工農礦業及社會民生產生的影響,并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客觀的評析。該著分為五章,分別對鐵路“運價統一”、鐵路基本運價制度、鐵路運價政策及鐵路基本運價等問題進行論述和思考,每一章都非常用心,論證嚴謹。
可以說,通過近代鐵路運價問題的幾個基本問題論述,基本上全面而系統的進行了思考。“一項成功的碎片或微觀史研究,不在研究對象之大小,而是取決于是否增加了普遍聯系和以小見大的整體史意識。只要擁有這一意識,就會使單純的碎片研究化蛹為蝶,更具意義。” 作者這一觀點,可謂有窺斑見豹之意。
目前,學界關于中國鐵路史的研究已經有百年的歷程,表述方式主要體現為兩種不同的話語即革命史話語之下的鐵路史研究和現代化范式之下對于鐵路史的探討。同時,隨著百年中國歷史進程的不同,這樣的兩種話語并不是二元并立的情狀,甚至在部分研究選題之中有所交叉。總體來說,革命史下的鐵路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為史觀的話語表述。現代化的鐵路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強調鐵路對于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密切結合。
該書在緒論中也明確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針對鐵路運價治理問題的研究已經呈現出不同史觀和視角下看待方式的不同。例如,宓汝成和金士宣等在內的諸多學者認為近代中國的鐵路運價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手段,自然嚴重影響了中國民族生產事業的發展。宓汝成等學者以革命史觀來分析近代鐵路運價問題,批判近代中國鐵路運價的“營利性”和“侵略性”,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該論著通過研究發現近代國有鐵路“運價統一”政策作為彼時國家治理鐵路運價的其本政策,不僅契合了發展鐵路運輸業務和救濟國民經濟的社會需要,也是當時歷史環境下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盡管它以失敗告終,但其推行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促進了鐵路運輸業發展,穩定了社會經濟,改善了民生,具有進步意義。作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高度統一的運價管理體制,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其弊端逐漸顯現,運價市場化改革成為客觀要求。由此也表明,鐵路運價究竟如何治理并沒有通行規范,適應客觀需要才是最恰當的。很顯然,作者在對于近代國有鐵路運價研究的基礎之上做出了客觀而且符合實際的論述。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并不否認帝國主義主導之下鐵路運價自身服務經濟侵略方面的情況,但是也明確指出需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下思考鐵路運價問題,進而找到鐵路運價的實際演變軌跡、背后的力量、實際的社會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既綜合了革命史觀的研究,也綜合了現代化史觀的思考,并就鐵路運價的歷史實際進行了歷史主義的分析,因此得出了非常客觀的結論。
以現實為目標,服務于現實需要是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功能。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作者在探討近代鐵路運價治理問題之時,始終不忘從現實價值上進行分析,明確指出該著研究可為當前中國鐵路運價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鐵路改革的呼聲甚器塵上,鐵路運價被視為改革的突破口和試驗田,但究竟要構建怎樣的鐵路運價治理體制、機制,仍是值得探究的問題。該著的主旨之一即在于總結近代中國鐵路運價治理的成效與不足,為當前中國的鐵路運價改革提供經驗和教訓,有助于我們在當代進行運價政策調整及運價水平確定過程中對諸多因素的把握;有助于我們在當代運價治理時,切實考量運價合理性、鐵路收益充足性,以及市場和其他社會因素等問題;該成果還可以為當前中國鐵路運價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提供思路。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作者在論述鐵路運價治理的專題之時,非常注意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不同和歷史命題自身的現實價值。比如,作者在專題思考鐵路運價自身的本體研究之外,還強調“鐵路運價治理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鐵路運價治理是否適宜,不僅關系到鐵路運輸業務的盛衰,鐵路運輸功能的發揮,更深度影響到國民經濟和社會民生的發展,乃至于政治政權的穩定。因此,如何思考近代鐵路運價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聯性呢?作者認為,近代時期在中國政府“運價統一”治理下,鐵路運價調整對鐵路運輸效益、工農礦業及社會民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者為了論述運價調整與鐵路運輸效益,分別探討客貨運價與鐵路營收,以及客貨運價與鐵路盈余之間的關聯;為了進一步思考民國時期“民生主義”運價與工農礦業,主要從救濟國煤業、旅游業發展和復興農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為了思索鐵路運價與人口流動,主要探討鐵路運價政策對于人口流動的積極推動作用。實際上,鐵路運價調整對于自身鐵路運輸效益,對于工農礦業,對于人口流動問題,在今天也依然是不可小覷的問題。特別是鐵路產業在影響國計民生之下的重要地位和意義方面,思考鐵路運價的外部性影響顯得尤為可貴。
鐵路運價關系國家之經濟、民生之繁榮、實業之進展、文化之發揚,即使在今天,想建構一個既適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又兼顧鐵路自身效益的鐵路運價體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者從歷史的深處出發,以運價治理為視角,關照鐵路運價的外部性影響,背后折射出“以史為鑒”的基本理路。想必對于今天鐵路改革事業而言,大有裨益。
為了說明需要研究的問題,論著還在總論之外,常常用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其中不少個案研究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比如為了闡明鐵路運價與礦業之間的內在聯系,重點考察了平(京)綏運價與晉北煤炭外運,以晉北煤炭產銷為例,探討平(京)綏鐵路運價調整對其的重要影響。該著作不僅文字忠實,而且史料運用豐富,包含近代雜志、報刊、檔案,特別是鐵路部門自身出版的出版物,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對于形成客觀的研究結論,彌足珍貴。
總之,作者以1881年至1937年間中國國有鐵路運價為研究對象,圍繞著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如何治理鐵路運價問題而展開,理清了近代鐵路運價治理的基本脈絡、運價制度變遷的基本過程,為學界解析鐵路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和研究空間。
(作者系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在站博士后,副教授,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