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嫻
古往今來,過春節一直都是中國家庭的大事。在這個古老又極具生命力的節日里,每一項儀式都勾勒出中國人對來年的期許和敬畏。與此同時,當傳統習俗日益轉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時,春節也成為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節日。在這7天,交通、旅游、餐飲、電影院線等各行各業密集暴發,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
隨著各電商平臺以及各地線下“年貨節”的開啟,年味再次流進大家忙碌的生活縫隙中。
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在傳統年貨食品品類中,超半數受訪者認為休閑零食是年貨必備,占比53.3%,其次是水果生鮮和酒水飲料,分別占比34.6%和30.4%。為此,良品鋪子、百草味等新興休閑零食品牌應景地推出大禮包,每年搶占各大超市年貨C位的旺旺更是穩定發揮。
去年“雙12”物流高峰期疊加疫情壓力,各物流企業用工出現短缺。再加上每年春節快遞都會出現“半停擺”的狀態,各地也提倡消費者今年應盡早購買好年貨。
春節,是一個極其忙碌的節日:購買年貨、進行大掃除、串門走親戚、焚香祭祖……大家要想在春節得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并不妨礙大家想法設法地“偷懶”。
預制菜、預約家政上門服務、上門擺宴服務等成為了這段時間的香餑餑。春節期間“懶人經濟”的崛起也折射出年輕人正成為消費主力軍的一面。“懶人經濟”迎合了年輕一代對便捷、高效、品質、智慧生活的向往,未來這一經濟模式還將裂變出更多形態來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每逢春節前后,關于如何理財的話題總會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如何利用年終獎、壓歲錢、紅包等合理理財,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話題。銀行也會專門設置理財產品來爭奪這一新興的市場需求。
不僅是年輕人,老年人也加入了理財的大軍中。在央視紀錄片《基金》中,姚瑞一家人的投資習慣直接體現出他們家老中青三代人理財理念的不同。姚瑞的爺爺喜歡買彩票,爸爸則熱衷于炒股,但卻血本無歸。如何讓長輩正確對待理財,也成為了年輕人的新課題。
春節期間,“夜市、夜食、夜購、夜娛、夜游、夜秀”等夜間消費活動層出不窮。逛夜市,看花燈為單調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一絲趣味,也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溫暖的氣息。流光溢彩的商圈、燈火通明的街道、人潮熙攘的夜市無不提醒著人們經濟已悄然復蘇。
縱使網絡經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夜經濟的繁榮也佐證了實體經濟無法被取代的地位。春節作為闔家團圓、親友相聚的難得契機,通過線下消費共度佳節仍然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
為了刺激消費,從去年年底開始,到今年年初,各地政府紛紛發放海量消費券,試圖刺激消費,讓經濟更有活力。加油站、商超、住宿、文旅等行業都加入了這次活動。“消費券經濟”,也成為今年春節有別于往年的最大亮點之一。
專家表示,政府有針對性地向特定行業發放消費券進行補貼,商家通過改進服務方式、品質提升等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以此來帶動消費市場的進一步復蘇。不過也有消費者表示,一些商戶“濫竽充數”,用過季商品、折扣商品等參加消費券活動,這不僅有違消費券發放的初衷,更是會破壞商戶的口碑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