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梓

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絲絨工藝廠的絨花工作室內,征珊珊正專注地制作絨花。她的手指熟練地上下翻飛,交織在纏繞的黃銅絲和蠶絲中,工作室里除了偶爾有剪刀剪絨時發出的沙沙聲,再無其他聲響。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如意之意趣,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傳統手工藝品,早在唐代就已進入宮廷。揚州是中國絨花工藝的起源地之一,征珊珊就是一名揚州絨花非遺傳承人。
自古“揚人無貴賤,皆戴花”,揚州絨花艷麗多姿,艷而不俗,在民間根植尤深。征珊珊的父母經營著一家絨花廠已有幾十年。征珊珊記得小時候周圍鄰居們都愛做絨花,也愛戴絨花,絨花行業也曾非常紅火。但隨著工業科技的不斷發展,手工制作的絨花被工業流水線制作出的其他材質的頭花、胸花所取代,手藝人也紛紛轉行,傳統絨花廠連經營都難以為繼。征珊珊大學畢業后進入上海一家服裝公司做電商運營,她說:“每次回家,就看到只有父母和一位師傅在做絨花,絨花廠里完全沒有人氣。”發現這門古老手藝面臨失傳,征珊珊心里很不是滋味,2017年,她決定辭職回揚州,繼承絨花制作手藝,她說:“我想幫父母把絨花廠振興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揚州絨花。”
揚州絨花小巧玲瓏,看似體量不大,制作過程卻大有講究,前后需經過劈絨、勾條、打尖、傳花等多道工序。“制作一朵直徑10厘米大小的絨花,就算手藝再熟練也要花兩三天工夫,這還沒算上前期染色和設計的時間。”征珊珊介紹道。在學習絨花制作的過程中,征珊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親的嚴格要求,她說:“母親是有30多年絨花制作經驗的老匠人,她對待絨花制作要求十分嚴苛,一根絨條打尖不到位,就要拆了從頭開始。因為一步制作不到位,就會干擾到下一道工序的制作,從而影響到整件作品。”
絨花以銅絲為骨,以蠶絲為肉,銅絲需用大鍋提前燒軟,生蠶絲也要先染色晾干后才能使用。征珊珊用兩頭捻成麻花狀的銅絲夾住排布均勻的熟絨(煮熟后的蠶絲),等距放置好若干根銅絲后,她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適量的熟絨,再用手反復搓捻銅絲兩端,最后用木板對銅絲進行搓搟,呈螺旋狀的熟絨在她的手下變得更加飽滿豐盈,一根“肉嘟嘟”的絨條便完成了。
“揚州絨花以蠶絲為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動作要輕柔,不能用力拉扯,每一道工序都完全依靠手工制作,至今都沒有辦法用機器生產。”征珊珊說,“我母親學做勾條時,每天都要搓幾百根絨條,手指腫脹、關節疼痛是常有的事。如今,會做并且愿意做這道工序的人不多了。”征珊珊很惋惜,但也更加堅定了她做好一個“守藝人”的決心,“哪怕它再小眾,我也有義務去把它傳承推廣下去。”征珊珊堅定地說。
在絨花工作室中,征珊珊與母親的絨花作品擺滿了一面墻。松針綠梅、竹枝杏花、枇杷花鳥等一件件絨花作品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絨花發簪、胸針、鳳冠等飾品構思巧妙、別具一格,征珊珊對每一件作品都如數家珍。
前些年,絨花廠的產品以出口國外的復活節小絨雞為主,做出新的絨花作品后,征珊珊借著網絡營銷的工作經驗,嘗試著把絨花放到網店里售賣。她說:“當時正好有一位漢服攝影機構的攝影師看到了我們的絨花,覺得很新鮮,就買回去拍照片,照片發到網上后,絨花一下子就火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絨花,征珊珊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磨煉技藝,對傳統款式的絨花進行革新。
原先絨花多在節日時佩戴,色彩飽和度比較高,而如今,淡雅色調的絨花可能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為此,征珊珊與母親在網上搜集了大量資料,并向專家請教學習先進的染色方法。
色彩豐富起來后,征珊珊還想增加顏色的層次感,做出漸變的效果,她說:“溫度和濕度對染色都會有影響,我們染純色都是靠師傅的眼力去調整的,哪怕下一次用同樣的方式去染,染出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而染漸變顏色就更難把控了。”直接在熟絨上挑染的效果不好,征珊珊偶然發現將不同顏色的熟絨疊加使用進行勾調,也能做出漸變的效果。她說:“這一步就是要在劈絨(將熟絨分劈后排勻固定)上多花一些工夫,疊加多少熟絨?往哪個方向調整,交叉多少?重疊的疏密可以調整呈現顏色的深淺,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雖然工序上更煩瑣一些,但深淺顏色的交織讓絨條看起來更有光澤感,多次試驗后達到了征珊珊預期的效果。
征珊珊的母親住在工作室隔壁,有時靈感來了,哪怕是深夜她都會跑到工作臺前進行設計。母親對絨花的熱愛和追求也影響著征珊珊對制作技藝更加精益求精。為了讓絨花看起來更加逼真,在制作過程中,小到每一朵絨花的“綻放”程度,征珊珊都會反復用鑷子調試比較。“絨花是盛放的還是含苞欲放的,全在鑷子的調試上。力度控制著花瓣的形態,該放的要放,該收的要收,每一步都有小細節在里面。”征珊珊介紹道,絨花是毛茸茸的,絨花的枝葉則可以用鑷子、剪刀配合做出形狀后用夾板熨斗燙平,扁平的枝葉與豐盈的花朵搭配起來相得益彰,更顯絨花俏皮靈動。
征珊珊在工藝上不斷精進,多次嘗試后設計出多個絨花打樣,她說:“我們現在有6位師傅在制作絨花,他們做了幾十年,對絨花都很有感情,再加上我們現在創新了花型,他們特別感興趣,也很喜歡。”征珊珊在摸索中不斷創新,為絨花廠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生機。
征珊珊認為,要把絨花溫婉雅致的美巧妙地應用在當下生活中。“古風絨花不適合日常佩戴,那么我們就結合發卡、胸針、耳墜、禮帽等,在樣式上對絨花進行改良,這樣人們就可以在更多的場景中佩戴絨花。這有利于絨花的推廣。”征珊珊介紹道。
征珊珊入駐了微博、抖音等平臺,上傳絨花產品的圖文、視頻進行展示,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絨花之美。
“我們現在正積極地將揚州絨花推廣融入校園,帶進‘三下鄉等活動,現場普及絨花的文化知識,開展一些簡單的制作體驗,激發大家了解絨花、學習制作絨花的興趣。”征珊珊表示,她將進一步做好傳統手藝與現代創意的設計融合,讓更多人愛上揚州絨花,讓非遺之“花”在傳承與創新中持續綻放。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