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東岳
親朋好友之間無償幫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是,一旦在幫工期間發生傷害,且遇到賠償責任難以分清、一方又不愿意承擔賠償責任時,就很容易發生糾紛。此時該怎么辦呢?以下3個案例及其點評給出了解決方案。
【案例1】幫忙者受到意外傷害,被幫忙者應當賠償
孟先生獲悉表妹陳女士的愛車陷入泥坑,主動叫來幾個路人在車后推,陳女士則在駕駛室啟動車。期間,孟先生被車輪卷起的沙粒擊殘右眼。面對近20萬元的賠償,陳女士以自己沒有讓孟先生推車,是其主動幫忙為由拒絕承擔。
【點評】
陳女士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一款規定:“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根據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闭驗殛惻繉γ舷壬膸兔Σ]有反對,甚至欣然接受,而傷害恰恰發生在幫忙過程中,所以,陳女士作為被幫工人不得推卸責任。
【案例2】幫忙者受到他人傷害,被幫忙者應當補償
肖女士偶遇親家母朱女士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隨即上前去幫忙。朱女士并未拒絕。約10分鐘后,因有人駕駛一輛無牌摩托車從人行道飛馳而過時,掛住肖女士肩上的背包,肖女士倒地受傷。面對巨額醫療費用,朱女士以傷害是他人造成的,雖難以找到肇事人,但畢竟與自己無關為由拒絕補償。
【點評】
朱女士應當承擔補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因第三人的行為遭受人身損害的,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有權請求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被幫工人補償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即在難以找到肇事人的情況下,因肖女士所受損失巨大,如果朱女士“一毛不拔”,對肖女士顯失公平,故朱女士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承受能力,先行作出適當補償,待查到肇事者后再進行追償。
【案例3】幫忙者造成他人傷害,被幫忙者應當買單
張女士見好友李女士正吃力地往車上裝載貨物,遂主動上前幫忙,李女士表示同意并向其致謝。期間,站在車上的張女士因站立不穩失手,導致貨物墜落將行人謝某砸傷致殘。面對謝某索要的巨額賠償,李女士以傷害源于張女士,完全與其無關為由予以拒絕。
【點評】
李女士應當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后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幫工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p>
本案中,李女士并未拒絕張女士幫忙,甚至對其幫助表示感謝,而張女士只是因站立不穩而失手,并不希望謝某受到傷害,在其既無故意也無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根據上述規定,李女士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摘自《勞動午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