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寶興縣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拓寬服務供給渠道為抓手,推動社區從“治理事務主體”向“資源交換平臺”升級,有效增強社區統籌整合資源參與服務的能力。
強化黨的領導,推進服務機制從“滿盤沙”走向“一體化”。健全領導體系。全覆蓋成立社區“大黨委”,縣級聯系領導兼任黨委書記,吸納駐地黨組織負責人擔任黨委委員,系統構建“社區黨組織主導、駐區機關黨組織配合、兩新黨組織參與”的區域化黨建組織體系。明確職責任務。制發社區“大黨委”工作規則,落實每月議事制度,明確組織建設、資源統籌等九大職責,落實人員、經費、陣地等保障措施,推動社區“大黨委”實體化運轉。完善推進機制。建立雙向壓實責任、雙向對接服務、雙向考核激勵、雙向評價干部“四項機制”,常態開展網格化“聯包保”和“雙報到”志愿服務,有效統籌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社區服務。
搭建參與平臺,推進服務力量從“獨角戲”走向“多元化”。培育社會組織。降低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領域準入門檻,孵化培育本土化社會組織28家,在養老、教育等領域推出優質服務。引領非公企業。依托熊貓古城、靈關石城“雙城建設”,成立文旅發展聯盟、漢白玉石材商會,吸引120余家企業入駐聯盟、170余家企業進入商會,引導企業聯合社區開展公益活動。深化志愿服務。健全黨組織領導、群團組織主辦、群眾廣泛參與的組織動員體系,從社區能人等群體中招募志愿者1000余人,建立居民公約“紅黑榜”制度,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形成多方推進社區服務的工作格局。
突出需求導向,推進服務功能從“單一型”走向“專業化”。精心服務群眾。創新“需求發現、項目設計、服務購買、績效監管”社會服務項目運行模式,整合三級慈善資源,常態開展道德文化建設、籌辦公益活動、養老助殘幫扶、特色就業培訓,惠及群眾3.5萬人次。精準幫扶企業。深化“黨建助企興企”行動,開展社區與民營企業結對、民營企業家到社區任職,利用社區“大黨委”平臺優勢,深入企業開展走訪摸排、政策宣傳等,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精細治理小區。推進黨員聯系網格化、社工工作網格化、志愿服務網格化建設,下沉54個縣級機關、1200余名黨員干部,“聯包保”63個小區(院落)。
加強要素保障,推進服務成效從“一陣風”走向“常態化”。注重兜底保障。建立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每年拿出1000萬元,兜底社區養老托幼、助殘濟困、衛生醫療、文化教育、就業培訓等公共服務,支持社區成立集體經濟公司兜底小區物業服務,同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加大人才培養。聯合川農大成立社工人才培訓基地,制定定向培養、待遇保障等5項措施,兌現初級、中級、高級社工師獎勵補貼,支持領辦兩新組織10個,5名優秀社工人才進入“兩委”班子。強化激勵措施。設立100萬元兩新組織孵化獎補資金,投入1000萬元建成3個社區黨群服務綜合體,清理閑置用房32間、公共設施54處,無償提供給兩新組織使用,有效推動社區黨組織與兩新組織黨組織場所共用、資源共享、服務共促。(作者系中共寶興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