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2022年12月30日下午,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熱鬧非凡,集裝箱貨車來來往往。
15時許,兩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分別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發出,經廣西欽州港分別發往馬來西亞和泰國。
本次班列的發運,標志著陸海新通道川渝總運量突破60萬標箱。這不僅是川渝兩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成果,還將積極推動西部內陸地區與東盟國家深化區域協作,進一步促進跨區域物流、貿易、產業融合發展。
這些年,川渝兩地攜手發力,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既延伸了合作范圍,又優化了運力資源。
2022年,以川渝為主要支撐點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實現逆勢加速——新開通線路78條,是2021年的5倍多;物流網絡已覆蓋113個國家和地區的338個港口。川渝聯合,唱響了西部內陸開放的“陸海之歌”。
通道連接
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2023年1月1日上午,伴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聲,一列滿載著機械零件、汽車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從團結村中心站順利發出,駛向德國杜伊斯堡。
這是新年伊始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成渝),標志著中歐班列(成渝)開啟了新一年的運行。
成渝地區地處內陸腹地,不沿邊不靠海,這曾是兩地開放發展的短板所在。如何在新時代聯手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需要兩地共同解答。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成為川渝兩地破題的關鍵。
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是一條巨大的交通動脈,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
“西部陸海新通道利用鐵路、公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可經成渝地區一路向南,再通過廣西北部灣出海通達世界各地。”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劉瑋介紹,相較于走長江航道出海轉運至東盟等地,西部陸海新通道大幅縮短了運輸距離,出海物流時間最長可壓縮25天。
2019年12月,西部12省(區、市)、海南省、廣東省湛江市簽署《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標志著“13+1”省(區、市)共商共建格局形成。2022年7月22日,重慶牽頭召開省際聯席會第二次會議,明確湖南省懷化市加入通道運營機制,“13+1”正式升級為“13+2”。
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的擴大,也加快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速度。
目前,鄭渝高鐵已通車運營,渝西高鐵、成達萬高鐵重慶段、渝昆高鐵川渝段等項目正加快建設;川渝省際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20條;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加快建設,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干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航道體系基本建成……深居內陸腹地的成渝地區已與全國乃至世界高效聯通。
搭建平臺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2022年12月14日清晨,嘉陵江上的薄霧散去,一艘滿載外貿貨物的貨船從四川廣安港發出。這艘貨船經嘉陵江進入長江,而后抵達果園港,并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至出海口,發往日本。
四川的貨物緣何在重慶集散?
“四川省面積大,川渝毗鄰地區的貨物如果先發往內部港口再發往出海口,物流成本反倒增加。借助川渝兩地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契機,我們采用了川渝毗鄰地區的貨物經重慶中轉集結模式,這些地區的貨物可就近發往重慶果園港或者團結村中心站。”劉瑋說,如今,重慶已累計集結四川貨物29251標箱。
這一模式,增加了貨運服務種類,促進通道沿線互聯互通,為川東北及甘肅、陜西等地的長途大宗物資運輸組織提供了更優方案,實現了降本增效,暢通了供應鏈產業鏈。同時,進一步釋放了嘉陵江航道的運載力,凸顯了果園港等開放平臺的重要性。
打開地圖會發現,在重慶有一個“Y”字形三線通道匯聚點:向西的中歐班列,向東的黃金水道,向南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這個匯聚點,就是重慶最重要的鐵海聯運樞紐平臺——果園港。
“果園港處在‘一帶一路各運輸通道的連接點上,既有物流成本低、運輸量大的江海聯運,又有運輸快捷高效的鐵海聯運。”劉瑋說。
目前,重慶兩江新區正積極推進與四川港口城市的合作,以果園港為核心,開通了至四川宜賓、瀘州、廣元等6條水水中轉航線,實現了長江上游干線的航線全覆蓋;與成都公路口岸共建“無水港”,共同探索推進長江港口功能延伸和成渝地區通關便利;開行至成都、西昌、攀枝花等地的鐵水聯運集裝箱班列;實現川渝兩地保稅功能共享,物流成本下降5%以上,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已具雛形。
開拓市場
暢通供應鏈產業鏈
2022年12月23日,載著72輛外貿出口新能源整車的輪船在廣西欽州港起航,發往泰國林查班港,標志著首趟“成都—欽州港—林查班”新能源整車鐵海聯運班列順利完成鐵海無縫銜接。
與此同時,一個個滿載著外貿進口大豆的集裝箱在欽州港東站被裝上火車,發往成都普興站,供給當地的油脂公司,以解工廠原料供應之急。
這批新能源整車是四川企業生產的首批經欽州港出口的外貿訂單,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物流測試路徑,陸續從成都城廂站發運至欽州港集結出海。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物流通道,更是經濟走廊。
汽車配件、通用動力機械是川渝地區的重要產品,穩定的供應鏈服務尤為重要。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川渝出口東南亞的經濟便捷通道,縮短了國際訂單響應周期,降低了時間成本,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供應鏈服務。川渝兩地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因此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訂單。
比如去年,重慶大江動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潤通科技有限公司通道發運量同比增長均在80%以上。
運營5年多來,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貨物超過100萬標箱,累計貨值超過400億元,貨物品類超640種,成為西部地區南向進出口貿易的一條堅實通道。
正是得益于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條“大動脈”,小康工業、宗申集團、慶鈴汽車等產品直達海外,柑橘、洋蔥、檸檬等特色農產品首次通過海運冷鏈原箱出口,國外的優質農產品也更便捷地進入國內市場。
創新機制
開啟最優服務模式
2022年5月21日上午,一趟載有重慶本地食品、農用機械的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出境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順利發出,4天后將抵達老撾萬象。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趟班列采用了“鐵路快通”新模式,這是全國首趟運用該模式出境的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班列。而在此前一天,一趟運用“鐵路快通”模式的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進境班列,經磨憨口岸放行已順利抵渝,全程時長比原來縮短1天。
這標志著陸海新通道中老班列(重慶—萬象)率先邁入雙向“鐵路快通”時代。
“鐵路快通”即“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模式,能節約24小時的通關時間,縮短整體運行時間1—2天,單箱節省費用200元以上。
“‘鐵路快通模式減少了客戶的通關手續,讓貨物進出口更加暢通。”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中轉主管游小勇介紹,班列可以向始發地海關提交申請,申報、查驗、艙單歸并、放行等手續全部一站完成,在出境口岸不再需要任何通關手續直接放行。
為簡化程序、提升物流效率,川渝兩地還持續推動探索鐵海聯運“一單制”應用,通過實現一次委托、一次保險、一單到底、一次結算的全程服務模式,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發揮經濟效用帶來新活力。
與此同時,川渝兩地又探索簽發中越鐵路首票跨境“一單制”多式聯運數字提單。2022年,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上線,從智能通關、物流協同、數據應用、國際合作等多個領域為通道賦能。
“接下來,川渝兩地還將高水平共建陸海新通道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探索國際多式聯運、陸海貿易規則、數字通道等規則標準體系。”劉瑋說。(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