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峰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科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事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戰略、創新政策、智庫科學與工程,主持多項國家級重大和重點課題,取得重要決策咨詢成果和理論成果,原創性提出智庫雙螺旋法。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戰略支撐。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科技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即“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并專章擘畫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新藍圖,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對二十大賦予新時代科技現代化的新使命,需要緊盯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任務和重大部署,深刻認識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新環境和時代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黨中央關于科技強國建設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重點、新的戰略舉措,努力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奮力譜寫科技發展新華章。
深刻認識國際國內新環境和時代發展新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與世紀疫情交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對此,需要深刻認識科技發展新趨勢,深入研判全球科技新局勢,深度分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
一是深刻認識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新特點。
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石,也是決定世界經濟政治大格局的關鍵因素。近代科學誕生以來,已經發生了5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革命性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
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可能在信息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物質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深空及深海探測科學與技術等領域孕育重大突破,在解決基礎性、公共性等科技問題過程中也將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革命帶動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傳統產業得到革命性重塑,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未來產業孕育發展。信息技術不斷突破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飛速發展;能源、材料、先進制造等新興技術助推全球相關領域產業革命加速興起;生命健康和醫療衛生新技術新方法加速走向臨床應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快了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
在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中,發達國家創新優勢依然明顯,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也成為新技術革命重塑全球創新格局的重大特征。我國必須準確研判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趨勢,高度聚焦世界科技最前沿,直面我國科技發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科學規劃科技強國建設路徑。
二是深刻認識國際競爭的新變化新特征。
人類社會處在重要歷史轉折點,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重塑、國際分工體系調整重構全球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大國關系、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難以預測性和特殊復雜性。
技術創新能力比拼是影響國際競爭關系的關鍵因素,科技競爭也將長期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新焦點。未來,國際科技競爭將主要體現在新興基礎和前沿技術、技術平臺和標準、人員交流以及重點領域科技合作等方面。同時,全球科技版圖將出現碎片化現象,全球科技格局也將逐漸呈現集團化、區域化、聯盟化特征。
面對風險挑戰,亟需加強科技領域前瞻研判,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提升對外部壓力的應對能力,加強對科技領域多年沉淀問題和新暴露問題的解決能力。
三是深刻認識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
我國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在促進科技發展和科技促進發展方面,我國科技創新總體能力還不足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
在促進科技發展方面,我國基礎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創成果仍然缺乏;基礎技術領域核心裝備嚴重受制于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嚴重;科技人才隊伍的規??捎^,但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矛盾。
在科技促進發展方面,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區域發展極化、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突出、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碳達峰碳中和等問題對我國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準確把握建設科技強國新的戰略任務
黨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并明確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等建設科技強國相關新的戰略任務。
一是準確把握“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新的戰略任務。
新的戰略任務明確了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強調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創新力量的定位布局和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明確了要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明確了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創新文化、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二是準確把握“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的戰略任務。
新的戰略任務明確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明確了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明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三是準確把握“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新的戰略任務。
新的戰略任務明確了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明確了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準確把握建設科技強國新的戰略重點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推進源頭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兩鏈”融合發展、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優化四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要通過建新改舊、優化布局、強化聯合、創新機制,著力破解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效率低下等難題;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用,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明確國家實驗室職責定位,與現有力量形成差異化、互補性布局;建立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提高體系化創新能力等。
持續優化區域創新布局。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需統籌布局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集聚引領功能,支持開展先行先試改革;完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區域創新高地等。此外,還要結合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形成國際比較優勢。
大力推進源頭科技創新。要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要通過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的制定實施,大力推動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原始創新等源頭科技創新;布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形成能寫入教科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加速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強化對技術問題的認識功能和對新技術的預見功能,解決一批產業發展的底層技術科學問題等。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加強事關長遠發展“心腹之患”問題的相關戰略性技術儲備;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通過“點”上的有效突破,將現存的“卡脖子”環節逐個攻克,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
深化“兩鏈”融合發展。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要大力發展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創新鏈一體化布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集中攻克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技術瓶頸,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鼓勵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強化技術示范應用和工業基礎數據積累,建立基于應用大數據的正向研發模式,貫通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等。
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準確把握相關戰略重點,要明確不同類型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培養重點。建立健全發現、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的體制機制;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卡脖子”問題,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團隊遴選機制。切實完善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培養、造就、使用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要完善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等。
準確把握建設科技強國新的戰略舉措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明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并提出培育創新文化;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新要求。對此,需要準確把握這些新的戰略舉措及其內涵。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深化科技評價激勵機制,完善自由探索和任務導向的分類評價制度;轉變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增長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創新知識產權運營方式;需要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等。
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如深化以人為本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構建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收入分配機制等;需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相關制度等。
營造科技創新文化環境。要營造機會均等、學術民主、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弘揚科學家精神,重塑科研價值觀;倡導崇尚理性、尊重知識、勇于競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良好氛圍;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等。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要以全球視野謀劃拓展創新合作網絡;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開放創新生態;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積極參與國際科技治理,擴大話語權和影響力等。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國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