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會議還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根本源泉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為重要的方面,可以為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為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撐。戰略新興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國科技創新中的重中之重,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突出價值。
第一,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對于傳統制造業,缺乏對新技術的持續研究和投入,對技術創新和應用有著強烈的需求,核心是做好技術普惠,針對不同的行業和需求開發不同的技術解決方案,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降本增效,提升產業競爭力。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加快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建立應用場景激勵機制,對標桿應用場景示范推廣,并給予應用方補貼支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鼓勵大型央企和地方國企向民營專精特新企業開放供應鏈體系,將這些優秀的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民營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到配套供應鏈體系里來,將強鏈、補鏈、延鏈、固鏈落到實處;幫助和扶持“投早、投新、投高、投硬”的硬科技基金發展壯大,支持和鼓勵風險投資將資金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在科創板等公眾市場IPO,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開辟更多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賽道。
第二,國家投入和風險投資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技術成果轉化資金來源的兩個有效方式;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保證關鍵核心技術的安全、自主、可控,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強對基礎技術領域的投資,解決“卡脖子”問題,是把創新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證。
綜上,從長期來看,科技創新帶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增長更加需要技術進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資本是技術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助推劑
加大創新領域投資,在基礎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訓、技術轉化和創業等方面全方位吸引從國有資本到市場化的資本大幅投入,確保中國擁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人才、技術和制造能力,這是面臨當今世界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和競爭時代保持領先位置的必由之路。
資本的使命應當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在一個產品完整的技術生命周期里,對資本最渴求也是風險最大、失敗最多的兩個階段就是:成果轉化階段——把一篇原始論文、一項理論技術或是一個原理性樣機變成一個工程化的產品,在這個階段,技術是否可以轉化成工程化的產品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個階段也很難獲得國家科研經費和銀行資金的支持,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這個階段關系到一項技術是否能轉化成工程化產品,風險資本可以在里面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產業化階段——把一個工程樣機轉化成可以批量生產制造的規模化產品,大量地供給市場。這個階段需要技術、人才、資本、產品、市場、銷售、運營等多元化、復合化的團隊的全方位的經營和管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資本是技術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助推劑。
產業是通過有機的經濟組織形態,把技術、資本、人才、土地等關鍵要素組合在一起,提供和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新需求、新業態,由市場和需求決定他們的經濟和社會用途,并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動態過程。
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進入產業化階段,是培育和帶動經濟新增長點和新產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萍汲晒挥型瓿蓮目茖W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或實驗室成果變成產品,可應用于實際的生產和生活。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將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通過后續開發、技術擴散、產品生產、市場推廣等環節,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規?;瘡椭频纳唐坊蚍?,實現規模化應用,進而形成巨大的產業和市場規模。
好的技術要轉化成優秀的產品,并形成規模化的市場應用,不能僅強調技術,要把技術研發活動和市場緊密關聯起來,關注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的實際問題。如果技術研發陷入單純追求高精尖的技術創新,忽視了技術成果產業化,技術創新不能針對性解決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就會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投入極大但對產業化發展卻收效甚微。
技術成果在產業化過程中需要全要素的支持,非技術因素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例如團隊、融資、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產品、運營、市場營銷、銷售等,這些都是促進高精尖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度強調技術優勢,忽略對產業化需要的非技術因素,導致我國的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加大,但是高精尖技術產業化的能力卻沒有同等地加強,技術不能進入產業化階段,不能為國家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動力。
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高度密集的高素質人才和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技術支撐,需要雄厚的創業資金來源和成熟的金融體系提供動力,同時還需要以企業家為核心的創新主體將技術和資本有機地結合起來去創造和提供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新需求,形成技術-產業-資本的良性循環,中國才能真正構建起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