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
1月28日,新一年首個工作日,山東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強調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強化創新引領,強化轉型升級,強化數字賦能,奮力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2月1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奮勇拼搏、加力提速,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首季“開門紅”,以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省委書記林武所強調的,一季度是全年的“風向標”,在工業穩增長上開好局起好步,對于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必須扭住關鍵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搶進度、促生產,確保工業經濟“開門穩”“開門紅”。
數字展示底氣
2022年以來,山東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山東貢獻的同時,也為新一年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底氣。
2022年,山東在供給側抓“十強產業”,在需求側抓“十大擴需求”,保障了全省生產總值的良好增長態勢,全年增長3.9%,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山東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33萬億元,其中出口2.03萬億元,約占全省GDP的23%。作為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山東搭建了包括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在內的多種開放平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數量已經達到160家。作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28戶省屬企業在2022年實現營收2.18萬億元。與此同時,山東民營企業也展示出數量多、潛力大的突出特點,底層民營市場主體已經達到1388.3萬戶。以企業為主體的傳統產業技改提級行動持續進行,2023年,山東計劃實施5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1萬個左右,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最堅實的技術支持。
政策釋放紅利
為確保山東經濟一季度實現“開門紅”,2023年,山東省政府先后公布兩批促進經濟加快恢復發展政策清單,兩批清單的公布時間僅間隔1個月零5天。更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政策清單第二批被冠以“魯政發〔2023〕1號”的文號。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魯政發”一共編了18號,數量少、規格高。2023“一號文件”便是政策清單,足見其分量之重。
自2021年的四批落實“六穩”“六保”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到2022年的四批“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再到2023年公布的這兩批政策清單,山東打出了一套套含金量極高的促進高質量發展政策“組合拳”。2月5日公布的第二批政策清單包含激勵扶持政策措施37條,其中有17項是提振經濟的工作性舉措,有20項是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支持政策。
為進一步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性,山東更是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食品等重點領域,首次設立“開門紅”專項激勵政策,在宏觀政策基礎之上,用真金白銀讓企業得到“看得到”的實惠。激發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創新驅動。創新,也正在成為山東邁向經濟強省之路上的一道靚麗新名片:
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使用;
世界首個電磁推進地面超高速試驗設施——“電磁橇”設施成功運行;
高性能氧化鋁陶瓷纖維等一批新產品實現量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這一系列成果,都是山東組織實施的121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取得的關鍵性技術突破。近年來,山東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創歷史新高。2022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比2021年增長近6500家,4家企業登陸科創板,總數達到21家,5個城市入選國家創新型城市,新增數量居全國第一。
創新不僅體現在科技硬實力上,也體現在人文軟實力中。山東提出“好品山東”概念,與“好客山東”一起組成新的區域公共品牌,進一步彰顯出山東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的決心與信心。而“山東手造”則與“山東智造”一起,用“兩創”成果展示山東的文化自信與從容,更讓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迸發在每一片肥沃土地上。
(編輯/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