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鵬



“咚咚鏘!咚咚鏘!”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鑼鼓聲,德州市新湖街道辦事處順河社區小鍋市街熱鬧非凡。在社區居民們的簇擁下,一場精彩絕倫的高蹺表演正在進行。眾多演員腳踩高蹺,健步如飛,傳遞著生活的熱情與活力,也展現出德州小鍋市高蹺這項傳承六百余年民間技藝的魅力。
踩高蹺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活動,在北方地區尤為常見。高蹺傳入德州始于明代。明洪武年間,伴隨著發達的運河貿易,德州當地小鍋市、小營、二郎廟角先后建立高蹺會,并逐漸形成了具有德州當地特色的高蹺陣容和演出程式。
清乾隆南巡途經德州時,德州小鍋市高蹺會曾在運河岸邊表演迎接。 “當年,我高祖父就是去北京學的藝。” 26歲的曲鵬,回憶起高祖父隨漕運船只專程到當時高蹺名氣較響的通州拜師學藝的往事,神采奕奕。
演員們將高蹺捆綁在腿上,使腳離地面80多厘米,踩在上面不僅要穩當,還要完成倒走、跨越、飛腳、鷂子翻身、鯉魚打挺等高難度動作。高蹺藝術集表演、舞蹈、說唱、武術、雜技等藝術表現形式于一體,表演中鑼鼓齊奏,其場面異常熱鬧有趣。
作為德州小鍋市高蹺第五代傳人,曲鵬自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踩高蹺技藝。他介紹說,表演的內容多選自民間故事傳說,如 《水滸傳》《白蛇傳》《西游記》《仕女游春》等。在表演時,登場人物有7-9對不等,高蹺表演中的角色多為頭陀、英哥、樵夫、皂婆、漁翁、漁婆等。表演內容也主要是打棒、肩擔、捉魚、捕蝶等生活片段。正是這種貼近生活的親近感,使德州高蹺在活躍當地的節慶氣氛、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州高蹺這項以運河為“媒”傳承至今的民間技藝,已經在小鍋市扎根六百余年。千年運河見證了德州這一方水土的繁華與變遷,也記錄著高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2008年,德州高蹺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順河社區黨總支書記王艷平介紹說:“高蹺表演是我們社區一項寶貴的民俗文化項目,我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好這一民族文化,結合傳統節日,為居民帶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
(編輯/楊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