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英
內容摘要:《紅樓夢》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就業生存壓力,大學生普遍不愿對非專業課程學習投入太多的精力,《紅樓夢》閱讀現狀堪憂。面對上述現狀,《<紅樓夢>導讀》課程一方面牢牢抓住《紅樓夢》百科全書式的特點,將經典閱讀和學生專業及特長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紅樓夢》不僅具有經典的“軟價值”,并且具備和未來職業發展和自我實現密切相關的“硬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需要。另一方面,課程嘗試多樣化的評價形式,進一步強化了“通專結合”,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關鍵詞:《紅樓夢》 需要意識 通識課程 學業評價形式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威海召開,會議指出,文科教育是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高校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但是,大學生的《紅樓夢》閱讀現狀并不樂觀。筆者曾對本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選修《<紅樓夢>導讀》的學生做過一個的調查問卷,共有457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紅樓夢》的熟悉程度普遍不高,僅有54人表示熟悉小說情節和人物,而他們獲取《紅樓夢》知識的渠道大多是通過影視、評論等各種簡潔方式,因為超過一半的同學表示曾經試圖去閱讀但實在讀不下去,表示勉強讀過一遍《紅樓夢》的同學僅有45人,不到調查總數的10%。雖然這個調查的范圍和覆蓋面有限,但是,基本還是可以看到《紅樓夢》在大學生中,尤其是理工科學生中的閱讀情況,這也印證了前幾年的一個網絡調查[2]的結果:《紅樓夢》位居“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榜首,成為大學生最熟悉的陌生的經典。
那么,學生的閱讀困境究竟在哪里?通過對上述學生的調查,發現人物太多,頭緒太多,語言古奧是《紅樓夢》閱讀的三大障礙。在隨后的和同學進行的面對面交流中,有學生說:《紅樓夢》經常有大段的描寫人物穿什么樣的衣服,吃什么樣的飯的文字,覺得太啰嗦,寫這些有什么意思,簡直看不下去;有學生說:《紅樓夢》中經常有大段的詩詞描寫,看起來好累,看不懂要表達什么等等;還有同學說《紅樓夢》人物情節太亂,經常東拉西扯,比如好不容易到第四回黛玉來了,寶釵也來了,寶黛釵可算會齊了,正等著看他們爭風吃醋呢,誰知又插入劉姥姥借銀子,周瑞家的又去送宮花,又大寫寶釵的病,大段大段的描寫冷香丸,感覺抓不住重點,不知到底要表達什么,看的好暈。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發現,表面上看而學生的閱讀障礙各異,其實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核心,就是細節閱讀障礙。
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可概括為“一種淺層次的、不涉及深層意義探究”[3]的淺閱讀。我曾經采取書面調查加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同學的課外閱讀情況,發現最受歡迎的書籍的前三名,均為網絡文學,大體而言,男生愛看玄幻修仙,女生愛看霸道總裁愛情,這些小說的特點基本是故事緊湊,情節單一,人物簡單,所以可以一目十行,一晚上能看完一本書,感覺痛快淋漓。但是,當問到看完之后有何感想,閱讀文本帶給他怎樣的啟迪和反思時,會不會想再去看第二遍時,學生沉默了。這就是新媒體閱讀時代,大學生閱讀的普遍現象:習慣了快餐文學,習慣了淺閱讀、快閱讀、娛樂性閱讀,思考性閱讀,細節性閱讀就成為其短板。
而實際上,有效閱讀注定是一種深閱讀,其本質是一種建構深層文化心理的過程,這是閱讀者與優秀作者以及其他閱讀群體之間進行的一種心理交互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逐漸成長和完善的過程,更是一種從價值理念的浸潤到對生活方式的反省的自我文化的塑造過程。而上述瀏覽性的、快餐式的、跳躍性的和和碎片化式的閱讀,無論其形式是采取數字化閱讀還是紙質化閱讀,都是一種對于文本不加甄別的隨意性閱讀,是一種基于個人情緒的隨意性化閱讀,缺乏對于閱讀文本的邏輯關系的深度思考與把握,容易造成閱讀注意力的離散化,知識傳播的斷層化以及思維模式的簡單化,降低閱讀的質量與層次。
而像《紅樓夢》之類的經典著作,恰是培養構建學生深層次閱讀能力的有效載體。《紅樓夢》之所以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僅因為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更加重要的是,他是我國傳統藝術、思想文化的寶庫,而《紅樓夢》的細節描寫,就是其藝術、文化、思想內涵的最重要載體,是《紅樓夢》的精華之所在,是《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最重要原因,拋棄了這些,《紅樓夢》就失去了靈和魂。因此,《<紅樓夢>導讀》課程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并且習慣細節閱讀,深層的思辨閱讀,形成穩定的精神建構。而想讓學生將這些瑣碎幽微的東西要想讀的明白,首要必須讓學生能夠在各種喧囂與浮華中保持內心的一種純凈與豁達,能夠讀的進去,讀得下去,才有可能去慢慢咀嚼體味《紅樓夢》的價值和魅力。而前提是必須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意識到閱讀《紅樓夢》的必要性。
一.激發大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需要意識
《<紅樓夢>導讀》課程,高校一般會歸類為通識性課程。高校設置通識選修課的初衷是為了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的融合”[4],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諧發展和完整人格形成的良好愿望。而事實上,高校通識課堂隨意曠課、大面積請假、上課睡覺、寫專業課作業的現象非常普遍,通識課處于實際上的被邊緣化狀態,也就是學生所說的“水課”,那么,如何把課程從“水課”變成貨真價實的“金課”,是每一名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內在驅動力。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而需要則是動機產生的基礎和源泉,是人類社會進步及個體發展中的原動力,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5]。并且需求與動機的強度是成正比的。因此,激發大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需要意識,變“要我學”成為“我要學”,是提升《<紅樓夢>導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
雖然,學生的學習主要都是一種基于教師指導下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集中性的學習。但是,由于年齡、知識結構、課程設置等多方面的差異,大學生的學習和中小學生學生相比,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批判性。這表現在:大學生的課程安排的較為松散,這就為了給學生的自學提供了時間的保障;教師的課堂講授一般也不會太滿,面面俱到,這樣做是為了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對大學生往往還有論文和科研的要求,這更是對大學生學習自主性和批判性的強調。因此,為了適應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增強大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非常關鍵。
那么,如何激發大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需要意識?首先就需要我們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客觀的審視《<紅樓夢>導讀》課程,分析這門課程,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相對于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和普及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專業性特點。大學教育的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各類高級的專門人才。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后會從事和本專業相關聯的職業。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基本也是圍繞本專業而組織和安排的。相比較于中小學生,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個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特點,就是“職業化”傾向。大學生作為一個即將踏入社會準職場人,就業成為他們一個共同的最迫切的需要,目前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嚴峻的就業的壓力。據統計,2020屆高校生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74萬人[6],強烈的焦慮感使得大多數大學生將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分配給了在他們看來和日后的生存和就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課,這是他們生存的需要。
由此看來,對<紅樓夢>導讀》之類的通識課程被邊緣化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出于大學生認為課程的非職業化,學生認為此類課程最大的作用就是得到學分,拿到畢業證,和將來的就業生存毫不相干。而另一方面,除了“職業化”,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大學生作為剛剛成年的特殊群體,普遍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并且由于成長環境個性特征的差異,每個學生都在諸如娛樂、情感、社交、自我實現等等方面表現出充滿個性特征的特殊需要。學生在枯燥繁重的專業課的間隙,需要放松,需要喘息,因此,他們會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比如唱歌,畫畫,上網等等。生存需要有用的東西、生活需要有趣的東西,作為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理解這些需要的合理性,靜下心來,開動腦筋,認真梳理課程的知識領域、課堂講授的方式方法,尋找課程教學和學生需要相契合的連接點,最大限度的發掘學生所需要的東西,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通識課對他們而言,除了提供學分的短期需要,還能提供其他未來生存生活的長期需要,真正激起學生的學生欲望,這才是破解通識課窘境的良方。
《紅樓夢》既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一部小說,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寶庫。書中不僅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并且是在真實的社會人生中描繪人物,構成人物生活環境的建筑園林、植被園藝、經濟管理、律令法規、服飾配色、飲食茶道、醫藥養生等看似瑣碎的細節描寫都經得起專業化的解讀。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理工科為主的地方綜合性大學,選修《<紅樓夢>導讀》課程的學生,專業涵蓋建筑、機械、電氣、生物、法學、管理、繪畫、表演等等。這些百科全書式的細節描寫,既成就了《紅樓夢》的偉大;又完全可以和學生的專業和興趣結合起來,切實成為學生的現實需要,成為學生的專業助推劑和興趣助燃劑;還可以反向作用于學生的閱讀,使學生學會細讀,深刻領會《紅樓夢》的魅力和價值。
而這種內在學習需要的激發,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堂講授加以有意識的引導,更重要的可以通過改進學業評價形式,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的愿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改進學業評價形式,促進經典細讀
(一)傳統評價形式
根據筆者對本校2019年度通識選修課程學業評價形式的統計,在總共88門次課程中,其中以論文形式的共計74門,占比84%;是通識課最主要的學業評價形式。
客觀地講,論文形式原本是一種更高級的考核方式,相較于傳統的筆試閉卷考試,它更加的靈活,很大程度削弱了死記硬背地單純知識性記憶,更有利于激發被試者的創新思維,展現被試者的獨到見解,充分發揮被試者的主觀能動性,體現被試者的學術素養和能力。
但是,實際上,大多數通識課教師選擇論文評價形式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學術素養的呈現,而恰是前述通識課尷尬現狀的反映。面對非專業的學生,面對超大班額,面對難以管理的課堂秩序,又秉承著不能有太多學生掛科的底線,所以,考試不能太難,教師需要有最大程度的靈活的成績掌控權,來反作用于課堂教學管理。綜合以上因素,論文評判的靈活特性恰好符合各項要求,就成為大多數教師的最佳選擇。基于以上背景,教師對通識課結課論文的期待值自然也會降到無限低,基本和創新、學術無關,學生能夠能比較認真的對待論文寫作,做到格式基本正確,不抄襲、甚至是不大段抄襲,在教師眼中就是一篇好論文。而事實情況是,在老師翻閱了一二十篇論文后,就會明白,論文抄襲情況對于通識課論文而言是一件多么普遍的現象。于是很多老師會要求手寫稿的論文形式,禁止打印,來減少學生論文抄襲,結果也是收效甚微。需要指出的是,所有88門通識課程的卷面成績并不是學生最終成績,教師進行最終成績評定時還要考慮日常考勤及課堂表現、平時作業等情況。卷面成績占比最終成績大致是50——70%。通識課學的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學習態度問題,不缺勤,或者少缺勤,按時完成作業,課堂上認真聽講,往往是教師給分的重要參照標準。而這種選擇恰恰也是通識課教師的無奈之舉。
(二)多樣化評價形式
學業評價既是對學生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判手段,又能反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需要,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紅樓夢》本身百科全書式的文本特征,結合學生的專業以及個人特征,從2020學年起,《<紅樓夢>導讀》課程改進了以往的單一的論文評價形式,采取了多樣化的評價形式。考核具體要求如下:1.必須表現閱讀心得體會;2.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選擇小說中的任一內容、情節、人物等進行詮釋解讀;3.形式不限,可以是繪圖、繪畫、演唱、表演、舞蹈、朗誦、PPT制作、論文等;4.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創作,也可個人單獨創作;5、所有作品均在課堂進行展示,時間每個作品3——5分鐘。
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學業評價形式改革實際效果非常顯著。
(三)精彩紛呈的結課作業? 熱情高漲的自主閱讀
1.作業形式多樣化。據粗略統計了2020學年第一學期的學生結課作業,形式大致有:建筑繪圖、網頁索引制作、舞臺劇表演、電臺節目制作、說唱節目、片段配音、視頻剪輯、海報設計、人物場景繪畫剪紙、章節朗誦、歌曲演唱等形式種類。并且每一種類的表現形式又各具風格。比如建筑繪圖類:既有賈府、大觀園的整體外觀圖,又有瀟湘館、怡紅院等局部建筑內部細節圖;既有大觀園地上水系分布專題繪圖,又有大觀園園林植被分布專題繪圖。繪畫類作品既有人物繪畫,又有場景繪畫;既有剪紙、又有木板雕刻拓印;既有客觀的描摹人物神韻的作品;又有充滿現代氣息的Q版人物漫畫作品等等。
2.個性特征突出。結課作品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專業特征和個人愛好。比如一法學專業的學生,當堂演示了《系“受私賄老官翻案牘”起訴書》的PPT,分析小說中,在清代法律框架之下,薛蟠酒后人命官司的判決依據,并和小說演繹的判案情節和結果進行比對闡釋,從專業角度揭示小說所反映的黑暗的吏治;并運用現代法律知識,在現代法治框架下重新分析解讀整個案件,不僅分析了薛蟠的罪責,還將小說中沒有涉及的薛姨媽,薛蝌,賈璉、知縣等人的罪責一一解讀,最后宣讀了她以人民檢察院名義撰寫的起訴。整個形式十分新穎,將對小說文本的理解和本人的專業完美結合了起來。再比如一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制作了系列Q版人物漫畫,比如手拿“信用卡”,彎腰鞠躬微笑著對姑娘們說著“刷我的卡”的“溫柔總裁”、“婦女之友”賈寶玉;“多愁善感”,遺世獨立,默默讀書的才女“林黛玉”;“圓滑世故”的知心姐姐、“白富美”薛寶釵,“不務正業”、“喜歡泡吧泡妞”的花花公子賈璉等等,這些漫畫既抓住了人物本來的個性神韻,又將其融入現代年輕人的生活體驗及審美情趣,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形式的生動傳神的表達方式進行了詮釋,在課堂上一經展出,頓時引起共鳴。
3.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此次結課改革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生對待此次考核的熱情極端高漲。不僅表現在學生對考核投入的時間多精力大,而且表現在考核作業的參與面上。比如,2個繪畫專業的學生作業是雕刻木板,拓印金陵十二釵畫像。此項作業工作量極大,但是,這絲毫沒有阻礙他們制作的熱情,他們請所在宿舍的全部6個同學共同參與制作刻板,經過長達2周的夜以繼日的工作,終于按時出色地完成了作業。當他們在課堂上向大家講述整個制作的艱難繁瑣,臺下頓時掌聲雷動。還有演出的舞臺劇《林黛玉進賈府》,上臺表演的共有7個同學,其中只有2個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是需要成績的,其他的同學純粹是為了喜愛而來,甚至,他們最后還將這部舞臺劇拍攝了下來,進行了后期制作,真可謂費盡心思,如果不是真心喜愛,斷不會如此。
4.促進后續閱讀效果明顯。《<紅樓夢>導讀》共16次課,32個學時,單憑上課時間是不可能帶領大家進行整本閱讀的。2018年我建立了一個《紅樓夢》課后閱讀交流群,這是一個只在課程結束后才告知學生的群(上課時另有課程群),秉承自愿加入的原則,這個群體話題單一,目的單一,沒有任何的功利色彩,沒有成績,沒有學分,沒有獎勵,就是單純促進《紅樓夢》的閱讀。這個純粹的興趣群,改革前,一個班200名同學僅有10余名同學課后加入該群。結課改革后,學生對于《紅樓夢》的閱讀愿望明顯增強,加入這個閱讀群的同學暴增,一個班200名同學有近30人加入,目前這個群已有近200人的規模,可見學生課后閱讀交流愿望明顯增強。
5.課程對學生專業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這表現在有不少學生自覺的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和《紅樓夢》中的內容結合起來。比如土建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從《紅樓夢》的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尋找靈感;管理專業的學生將《紅樓夢》中的管理藝術融入畢業論文中;外語專業的學生將畢業論文主題定在《紅樓夢》的翻譯上等等。更有2個學生,一個是經管專業,一個是化工專業,進行了跨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已經成功考取中國古代文學的碩士,將對《紅樓夢》的喜愛無限放大到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向往,也可以看做是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一個成功案例。
“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7]建設新文科,需要“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專”[8]。《<紅樓夢>導讀》作為通識性選修課程,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牢牢抓住《紅樓夢》文本的特點,以學生專業需要和特長需要為依托,將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切切實實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大大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紅樓夢》的強烈興趣;另一方面,嘗試多樣化的評價形式,進一步強化了通識課程和學生專業興趣的結合,引導學生課后繼續對小說的思考性閱讀、品味性閱讀,以此促進學生對《紅樓夢》文本本身的需要和喜愛,真正實現文學經典對學生的人生啟迪、人格提升,心靈凈化作用,最終達到經典育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EB/OL].[2019-01-07].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9df07167324c4a34bf6c44700fafa753.shtml
[2]廣西師大出版社"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紅樓夢居首[EB/OL].[2013-06-26].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30626/newgx51ca38ad-7889155.shtml
[3]林玲.大學生淺閱讀的基本特征、深層原因及應對策略[J].中國出版,2018(17)
[4]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7.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154.
[6}北青報:摸清大學生就業底數是保就業必選動作[EB/OL].[2020-07-0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706/c1003-31771928.html
[7][8中國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EB/OL.[20-11-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8046599301649&wfr=spider&for=pc
課題來源: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 202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021-ZDJH-003)“當代大學生《紅樓夢》閱讀困境及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陽工學院公共藝術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