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
內容摘要: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神話故事是中華傳統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初中的神話篇目不算多,學習時抓住其原始性、想像性和故事性,進入廣大的神話世界,學習其深層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
關鍵詞:神話 女媧造人 中華文化 民族精神
新版初中部編本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想象類文本占一定比例,其中童話類文本涉及一篇,寓言類文本包含六則,神話元素的篇目有涉及牛郎織女傳說的《天上的街市》,和講述傳統人類起源傳說的《女媧造人》。
神話類文本是一種異于其它體裁的文本,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征,因而在語文教學方面,有其獨特的教學側重點。如果說小學階段讀神話是為了感受神話中的簡潔流暢的語言和新奇、富有想象的情節,那么在初中階段學習神話就不能僅僅體現一個文本的閱讀,而是有更最核心的價值,即神話故事中世代傳承的文化價值。
神話出現的年代較早,但“神話”一詞的出現卻晚很多。茅盾先生對“神話”的定義為:“神話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傳頌,卻確信以為是真的。”由此可推斷,神話具有其顯著的特點:原始性、想象性和故事性。原始性是神話最本質的特征。原始祖先對自然現象或自己對自然現象的反應感到疑惑、恐懼或崇拜,并依靠自己的原始思想得出特有的解讀時,神話便產生了。同時,神話還具有超高的想象性。神話雖來自人類對自然及自身的思考、質疑和回答,但其產生于思維水平較低級的原始初民,因此在今天看來,許多神話都顯得荒誕、離奇、神秘、莫測,表現了其高度的想象性。譬如,先民們思索天與地的產生與存在時,就產生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思索刮風、下雨、打雷、閃電此類自然現象時,就產生了我國神話體系中的重要角色--風雨雷電四神。由此可見,神話是想象的產物,這種想象性來自先民們創造出一個個擁有強大力量的人物形象,捏造一系列故事,去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因此,相比于用科學嚴謹的方式去審視神話中所描述的內容,用文學、藝術、審美的方式去鑒賞反而是更恰當的方式。最后,神話具有其故事性。在解釋未解之謎時,先人為了易懂和流傳歷史,會根據自身社會的情況來編造故事,以具有“神”性的人物和奪目的故事情節來使自然之謎更加合理。
初中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注重作品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針對于此,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神話,應該專注于欣賞“神”性的角色、故事的想象性和神話故事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女媧造人》是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神話,其中的主人公女媧曾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文《女媧補天》的主人公。在《女媧造人》此篇作品中,神話學家袁珂用清新質樸的語言將女媧造人這一經典故事重新進行講述,重述了先民們對人類起源的思考和探索。
一.“神”性和人性共存的人物角色
神話跟童話、寓言一樣神化人物,但后者多為擬人化的動植物講述故事、隱喻道理,神話故事則通過神奇而浪漫的情節神化人物,反映現實的美好愿景,表達先民的美好訴求。
神話的主人公往往是“神性”與“人性”兼具的完美形象,在他們身上寄托著先民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愿望,充分“展示了祖先留給我們的性格、品德、素質和靈魂”。“神奇”的人物伴隨著離奇事件產生,變得更加鮮活。
以《女媧造人》為例,首先,要引領學生感受女媧這一人物形象。女媧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她有著非同尋常的本事,她造人的手段體現了“神”的能力。此外,女媧是盤古開天辟地后世間唯一的女神,可見她是獨一無二“神”性的存在;她造人的過程也充滿“神”性:“這個泥捏的小家伙,剛一接觸到地面,馬上就活了起來,并且一開口就喊‘媽媽!”她還能通過揮灑沾滿泥的枯藤批量造人,將冰冷的黃泥變成活生生的人,這種離奇的故事情節恐怕只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才會做到。
同時,她又是一個普通的“人”,有人一樣豐富細膩的喜怒哀樂情感,有勤勞、堅韌、質樸、聰穎和充滿活力等眾多跟人一樣的優秀品質。文本中,女神女媧一個人行走在原野上,也會“感到非常孤獨”,由此萌發了造人來陪伴自己的想法;當她面對照出自己面容和身影的池水時,她“笑、假裝生氣、靈機一動”;當人類叫自己“媽媽”時,她“滿心歡喜,眉開眼笑”;她對親手創造的小生靈感到驕傲時,也關心人類能否能夠在世間世代繁衍。此外,她也具有“人”的可愛舉動,“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可以看出她在造這個小生物的時候有著人一樣細致、認真的狀態。
二.女媧延伸出的神話世界
女媧在神話中不僅是用泥造人的共同母親,而且是熔煉五彩石修補蒼天、殺死黑龍拯救百姓和焚燒蘆葦堵洪水的英雄,是替人類建立婚姻制度的婚姻女神,還是作過笙簧的音樂女神,女媧的多重身份體現了原始社會的母性崇拜,展現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的思想。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也應該順帶了解女媧其他的故事,將學生帶入更廣大的神話世界。根據課后提示,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課文《女媧補天》來源的書籍--《神話故事新編》。
除女媧本身背后的神話世界外,還可以了解其他民族對人類起源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可以借鑒課后“閱讀提示”,引導學生閱讀其他神話體系中人類起源的傳說,如與耶穌造人或其他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做簡單的對比,以加深對中國神話風格和神話與社會差別的了解。多角度地進行群文閱讀,這是一個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增加閱讀量的好方法,也是通過比較閱讀加強學生文化自我認同的好方法。
三.女媧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如果將女媧這個人物形象單獨拎出來,會發現關于女媧的神話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楚辭》和《山海經》。其中“女媧造人”的故事在古籍中最早完整出現是在《風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緬人。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神話的創作也進入瓶頸。人們不再用想象的角色去闡釋生活現狀,但在后世各種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女媧的影子。此外,神話角色成為文學素材的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社會條件的制約,但這也可看出各社會的價值觀念取向的流變。因此,讓學生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尋找女媧神話的身影,在其主題和背景變化中咀嚼思想文化的變遷,有助于學生尋找并體會中國文學的深層根基。
文學家曹植在《女媧贊》一詩中以文學的筆法,做了藝術的描繪,“女蝸作笙簧”第一次把女媧形象和神話題材引用到文學中。接著,曹植又在《洛神賦》中,進一步把女媧造笙簧這一想象事件聯想到女媧在世間展現自己優美的體態:“于是屏臀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娟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鶯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魷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違。”很明顯,神話的深層內涵被逐漸淡化,積聚在文學創作中,成為文學家展開想象的素材。
李白在《上云樂》直接運用了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但最后兩句“女媧戲黃土,團作下愚人。散在六合間,檬檬若沙塵。”李白把女媧造人的背景想象成沙塵土的環境中,描繪出一幅令人遐想的朦朧的畫面。唐朝人使用文學素材不局限于詩歌,他們還把女媧造人的原型加入到小說當中,在其基礎上把造人的方法從“拎土”改為以“煙”的合散來判斷“婚姻”的成否、以結草為扇等,體現出一種文明社會的夫婦繁衍。這種認識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對繁衍的認識逐漸從愚昧轉變為理性。
相比于唐朝的文學作品,在宋朝的文學領域里,以女媧為文學創作題材的現象更是大范圍地出現。宋利登在《皺稿稚子》中“雙雙稚子戲柴關,摶土為人半印錢。”就借鑒了女媧摶土造人的典故,孩童時期無憂無慮,傳土為戲的稚子,對十年后為努力維持生計而勞累奔波的生活一概不知。作者在該詩中對比了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經歷,通過展示其變化,抒發了對人世滄桑和世界變遷的感慨。用土造人在這里被使用為小孩子玩耍的游戲,可見女媧傳土造人的神話故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詩人的吟詠之中,甚至從文學作品中跳出來,成為民間孩童游戲的習俗。與此同時,女媧造人傳說這個時候更多的也被用為自然景物。如元揭溪斯《題見 心李公小蓬萊》,女媧造人的場景被用來形容蓬萊仙境神仙般的境界。與其相似,歐陽玄《過洞庭》、柳貫的《溫州新建帝師殿碑銘》,可見女媧傳土的形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造人的原始故事中了,而且也已經成為一種象征意義印于人心。作者根據自己創作所要展現的主旨、抒發的情感差異,將女媧形象作出了一定的變通。這并不會影響作品的美感。
當遠古的神話原型作為素材被一代代文人想象和陳述,當代學習神話的意義也變得更加值得思考。為銜接高中語文學習要求,可將各朝代涉及女媧神話題材的作品進行整理,作為課外閱讀資料,提高學生們的閱讀廣度,提高學生對神話的閱讀興趣。
四.女媧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在華夏文明的進程中,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三皇五帝”神話中,神農氏以德治理著天下,盤古勇敢地用斧頭向混沌砍去,頂天立地至生命的終結,用身體化成了世界,女媧在彌補不周山漏洞和創造人類過程中展示慈愛、勤勞、堅持、智慧的母性特質,夸父在追日中教人執著,大禹為人勤勉聰慧,解決了困擾國家已久的洪水問題...古代神話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兒女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方式。這些神話所蘊含的優秀的精神特質,需要得到繼承和發揚。
《女媧造人》一課中,創造人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需要創新精神;人一被創造出來就有“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氣概”,這需要強烈的責任心,因而必須敬畏、珍惜和尊重神圣的生命,和擁有實現生命價值的責任擔當。
閱讀神話的核心在于從“神”上汲取人性的力量,勞動之美,人倫之美,感染之美,自然之美。《女媧造人》中提煉民族精神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通過分析女媧不斷探索,不斷創造出新的造人方法,不分晝夜地工作體會女媧作為“人”所具有的勤勞有愛心、堅持不懈、富有創造力等美好品質和傳統美德中的勞動之美。第二層次為故事中的人倫之美,泥人下地就呼喊“媽媽”,女媧聽到這叫聲內心充滿了欣喜和安慰,后來又擔心人類的繁殖問題,雙方的反應都體現了人倫之美。第三層次為女媧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層文化意義,女媧這一經典形象的創造可看出怎樣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她對于文明的發展有產生了哪些影響?蘊含在這些內容背后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所以這篇課文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深入理解女媧形象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文化價值,進而認識神話文化作品對傳承文明、弘揚民族文化的文化學意義。
其次,“黃土”是女媧創造人所運用的材料。中國的文明起源于中國兩條大河黃河流域,女媧造人故事又是在水邊取的黃土。人們在土地上發展農業、養殖畜牧業,大地給予人們生存的條件,因此先民們認為是“黃土”給予了自己生命的思想也不足為怪。中國的原始社會是以農業為基礎,黃皮膚的人民臉朝黃土背朝天,在民眾眼里,土地和水源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人來自于自然,并與自然和諧一體、與自然共生共滅的觀念,這也是我們民族和其他民族根源上最不同的地方,而這也是土地在原始文學作品中,不停被歌頌和贊揚的主要原因。巧合的是,一方面,黃土占有我國疆域最大面積;另一方面,中國人的膚色與黃土顏色相似。先民們就地取材,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也就取了最多的材料--黃土來造人,而這也是原始先民解釋自己是黃皮膚的原因,也是所謂“來自塵土,最終又歸于塵土”。更有學者認為,《女媧造人》中用黃土造人,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土地有著不可磨滅的感情,譬如游子離家會攜帶家鄉的泥土,農村“安土重遷”、以及入土為安的深刻思想等。
此處可以引出其他能體現中國民族特性的神話。如從我國祖先們所創的“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鯀禹治水”“精衛填海”等耳熟能詳的神話 故事,展現了祖先們堅持不懈、立人立己、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作為后代的我們應當學習、發揚。在拓展閱讀其他神話故事時,有意識地讓學生總結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對于當前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有著深層的推動作用。
五.中學神話教學建議
首先,思考遠古神話作品流傳至今,具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我們閱讀神話,了解了先人的智慧,對我們激發當代的創造力有什么樣的意義?原始神話究竟蘊含了怎樣深層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意義?
就《女媧造人》一課中,通過旁批一“女媧是一個女神,卻處處顯示出人的特性。邊讀邊畫出文中的有關語句”,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細節,去體會女媧“神性”與“人性”共存的人物形象;通過旁批二“說也奇怪”進行延伸想象,要求學生用“說也奇怪”開頭說話,補充畫面,感受神話中想象的魅力;通過旁批三“女媧用黃泥造人,而我們常把土地比作母親,你能從這個巧合中讀出什么”,思考故事背后的民族精神。
總體來說,在初中階段進行神話教學應該注意幾個方面,首先應緊扣神話之“神”展開教學,契合其內在的文體特點,帶領學生體會“神”性和“人”性共存的神仙形象、起伏的情節,讓學生在感知文本內涵的基礎上深化閱讀思維,可將神話故事的閱讀,拓展到人類文明的源頭,引領學生走進更寬廣的神話世界,并且在原始神話中尋找民族美德和民族認同感,更好地促進學生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傳承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審定,由溫儒敏主編:語文(七年級上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殷超.《女媧造人》縱深化教學的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7):50-51.
[3]宋悅.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解讀袁珂《女媧造人》[J].讀寫月報,2017(30):49-53.
[4]馬艷.神圣的召喚——從課例《女媧造人》看文本解讀和教學內容的選擇[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7(05):36-37.
[5]劉宏業.從發現到呈現——以《女媧造人》為例談神話教學核心價值的確立和實施[J].語文學習,2010(04):60-61.
[6]寧稼雨.女媧造人(造物)神話的文學移位[J].東方叢刊,2006(02):82-94.
[7]邵建梅.淺談神話類文本的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21(31):55-56.
[8]孫朝紅.基于文體思維,讓神話類課文教學回歸本色[J].小學語文教學,2021(05):26-27.
[9]黃思鈺.初中語文神話類文本的教學策略初探[D].西南大學,2020.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