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宣



“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這是宋朝詩人楊蟠筆下對溫州地區水網縱橫、山青水秀場景的描寫。
溫州素來有“浙南水鄉”之稱,全市濕地面積21.45萬公頃,濕地面積大,濕地類型多樣,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18.47萬公頃、河流濕地1.25萬公頃、湖泊濕地12公頃、人工濕地1.73萬公頃。濕地率約16.26%,濕地保護率約32.54%。溫州擁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線,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比重超76%。擁有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樂清西門島海洋特別保護區、龍港紅樹林省級濕地公園、溫州灣等近海與海岸濕地。其中溫州灣濕地是世界八大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途中重要的補給中轉站。溫州灣被國際鳥盟列為重要鳥區,2019年入選《中國沿海濕地保護綠皮書(2019)》項目“最值得關注的十塊濱海濕地”。每年在溫州灣濕地能記錄到的遷徙及越冬水鳥有一百多種,十多萬只。其中包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黑臉琵鷺、卷羽鵜鶘、黑鸛、遺鷗、東方白鸛、白枕鶴、勺嘴鷸、青頭潛鴨等20多種。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創建國際濕地城市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溫州對標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標準,以五大體系建設為主抓手,加速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美麗溫州。近年來,溫州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全面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全力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天時”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生動實踐;“地利”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底蘊;“人和”即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
2021年初,溫州市委政研室在《溫州政研》刊登調研文章——《關于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對策建議》,原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作批示,提出溫州要創建國際濕地城市。2021年的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市“兩會”上,分別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了《溫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建議和提案。
對標《實施意見》抓好五大體系
溫州對照國際濕地城市的五大類16項指標,通過對該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基礎進行摸底分析,通盤謀劃思路并制定《溫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實施方案》的框架體系,并于2022年1月30日正式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實施意見》總的創建目標為:至2023年,全市濕地保護率50%以上,新建國家重要濕地(濕地公園)1處以上。到2024年,新建或治理小微濕地100處,溫州灣濕地、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等重要濕地得到科學有效保護,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全市濕地面積保持穩定,濕地率16%以上,濕地保護率55%以上,形成“三江碧水,千里海岸,萬頃水鄉”的濱海濕地城市風貌。
以“十大重要濕地,百大鄉村濕地”為依托,大力推進濕地生態體系建設。以溫州灣濕地、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0處極具地域和生態特點的代表性濕地為例,作為濕地生態體系的基礎支撐,在鎮村駐地及周邊河道、溝渠、坑塘等地域,打造具有農村特色的100處鄉村濕地(小微濕地),作為濕地生態體系的重要依托。2021年,全市已完成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港紅樹林濕地、洞頭區南北爿山3處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申報工作,完成永嘉楠溪江、樂清西門島、蒼南沿浦灣、溫州灣4處省級重要濕地申報工作,百大鄉村濕地建設正開展資源調查。2022年2月完成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申報工作。爭取到2024年創建國家重要濕地2處,完成10處省級濕地公園(濕地名錄)的標準化建設和100處鄉村濕地(小微濕地)建設任務。
以“五水共治”和“藍色海灣”為抓手,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建設。結合“五水共治”“河長制”“林長制”“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工作,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建設。在三垟濕地、溫瑞塘河等重點地域開展了以修復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為主要目的的系統治理。爭取國家專項資金7.8億,在洞頭、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等沿海縣(市、區),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和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加快推進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岸線的保護整治修復,使其成為城市濕地的重要名片。
以依法治理、科學管護為重點,大力推進濕地管護體系建設。溫州市對濕地保護十分重視,先后出臺了《溫瑞塘河保護條例》《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溫州生態園保護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在此基礎上,結合林長制工作,爭取在市、縣兩級成立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架構起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以綠色發展合理利用為目標,大力推進濕地生態產業體系建設。“海有魚鹽無寇盜,民安耕織保妻兒”“有林皆桔樹,無水不荷花”。勤勞勇敢的溫州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凝結出敢為人先的溫州人精神。在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依托濕地公園和濕地名錄,積極開展濕地生態觀光體驗、體育競技比賽等活動。鼓勵依托豐富的海洋、沙灘等特色資源發展生態養殖、海捕體驗、海上游樂、海濱旅游等海洋經濟項目,著力培育新的生態經濟增長點。支持濕地生態種養示范、濕地產品加工等產業升級,開拓濕地綠色有機產品市場,實現濕地保護與生態產品價值協同發展。
以共建共榮人人參與為導向,大力推進濕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一麟青煙橫拂五云旗,一片洪波倒翠微。頃刻鼓聲何處盡,天邊遙見六龍飛”。溫州自古以來盛行龍舟文化,每年端午期間民間自發組織賽龍舟活動。憑借濃厚的濕地生態文化,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濕地保護科普宣教活動,增強全民濕地保護意識。2021年5月13日,在泰順主辦“國際濕地城市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分論壇”。2021年5月20日,在三垟濕地舉辦首屆碳中和溫州濕地保護論壇,倡議設立“溫州濕地保護日”更是承辦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龍舟比賽場地。在“國際濕地日”“愛鳥周”等重要時間節日,通過舉辦攝影展、觀鳥活動、親水活動、龍舟賽事等活動,組織公眾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宣教活動,提升公眾參與率和知曉率。
“濕地保護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溫州市下步將繼續從堅持高位推動、強化資金保障、力行借智引力、動員公眾參與等方面入手,以創國際濕地城市為契機,全面推進濕地保護工作上新臺階。”溫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