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摘要:就業率猶如高校教育質量的晴雨表,面對地產行業下行的壓力,曾經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環境設計專業,如今面臨著多方困境。文章從業態環境與就業市場人才供需調研入手,一方面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對通才教育體系下的課程與教學結構進行優化與改進,另一方面通過工作室制度整合,強化優才選拔與核心就業能力養成,從專業教學與應用實訓雙維度,對就業能力成長體系的建設與改革方案展開論述。
關鍵詞: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就業能力;成長體系;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2-0057-04
基金項目:后疫情時期地方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就業能力成長體系研究(課題編號:粵教高函{2020}20號)
近幾年在地產行業下行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設計服務業走勢趨弱,環境設計專業持續多年的火熱招生與就業狀態出現了明顯拐點。如何有效保障專業發展及就業質量,值得高校工作者深思與探討。就業是高校改革的指揮棒,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為本地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一直是地方高校的主要辦學職能。大學生的常規就業素養主要包括專業素質、應用能力、職業技能、就業心理四方面內容。本文以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從就業形勢、課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機制三個維度研究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1.就業形勢
環境設計屬于工藝美術與工科相結合的跨專業學科,就業基本面與行業跨度較廣,就業模式與適用性上有一定優勢,因此在行業黃金期幾乎所有大中型院校都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然而隨著地產紅利潮水退去,不可避免形成了目前市場的紅海效應。1)環境設計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趨向穩定,招聘人數與職位需求逐年收窄,部分企業只對重點高校開放人才引進通道,地方院校畢業生入職難度增加。2)中小型企業一直是地方院校就業主渠道,然而因成本控制,就業崗位競爭激烈。部分公司把試用期從1個月到3個月提升至半年,期間工資低廉,轉正幾率下降,這對地方高校就業產生了較大沖擊。3)在就業心理層面,由于大學生在校缺乏崗前訓練,抗壓能力較弱,從校門踏入社會時難以適應高強度的工作,不少畢業生出現主動轉崗或被迫失業,二次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4)少數無良企業要求畢業生試用期轉正后,需要補償企業培養費,這對畢業生的職業認同與專業信心有較大打擊。可見,目前市場業態下滑明顯,企業內控與行業競爭所帶來的困難,對環設專業招生及就業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消弭,整體專業形勢不容樂觀。
2.崗位職能要求
當前,環境設計行業進入產業整合期,從規模比拼轉型為整裝化服務能力競爭。隨著智能軟件技術與模塊化施工逐漸成熟,企業對人才要求與崗位標準都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具體需求如下。1)能獨立進行設計前期調研與簡報工作。2)能獨立完成設計項目的現場勘測。3)能輔助完成項目的方案設計。4)能運用軟件表現效果圖。5)能讀識各類施工圖及運用軟件繪制室內施工圖。6)能進行室內空間、室外環境造型設計。7)了解空間軟裝與陳設項目設計、操作流程。8)了解施工工序的操作及裝飾材料屬性用法。9)了解燈光照明設計原理與應用方法。10)了解室內常規設備的規格、型號及功能標準與運行原理。11)具有常用建筑裝飾材料及制品的檢查、選用、驗收能力,能從事工程與材料現場管理。
可見,技術應用能力是目前企業與市場最為看重的人才屬性,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需重點關注專業技能與實踐應用素質的養成,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與行業要求協同一致,形成優勢就業競爭力。
3.應對措施
當下環境設計專業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格局已然形成,要想解決“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地方高校就業難題,高校需要把握行業發展動態,深挖潛能,積極應對。
1)致力于服務地方企業與本地區行業發展。要通過畢業設計成果展擴大推廣交流維度,主動融入本地區行業發展;要憑借高質量競賽獲獎,展現辦學質量,構建校企“人才直通車”制度,充分擴展本土就業渠道。2)要對優質地產企業與頂級設計公司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讓師生走進企業現場交流學習;同時邀請優質企業創始人和設計總監來校講學座談,為優秀人才就業創造條件。3)針對就業心理層面導致二次失業問題,應加強學生實踐抗壓能力訓練與職業適應性界定。要通過專業實訓機制,測試學生性格與心理素質,給予學生常態化心理暗示與輔導;同時通過分享會的形式,邀請優秀畢業生走進校園,座談就業體會,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習的信心。4)粵港澳大灣區是創新創業的熱土,要對有專業潛力與市場前景的創業團隊進行積極扶持,助力團隊發展壯大,推動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1.能力分解與課程支撐
作為教學改革實施與效果評價的重要環節,就業能力指數與課程結構支撐分析如同對教學體系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檢查”。只有準確掌握課程模塊與就業能力指數的權重關系,尋差距、找短板,才能有的放矢,保證就業能力成長體系有效運轉,推動課程結構專業化與科學化改革。
首先在常規四項綜合就業素質基礎上,再細化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設計能力、綜合實訓、身心健康這六項指標點。其次從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能力養成、教學效果維度,梳理就業能力指標與專業課程對應關系,分類總結課程模塊與能力指標的內在支撐關系。以此為基礎,評估目前人才培養體系下的課程結構合理性與完整性。
(1)專業素養。1)了解人文社科知識、設計史論知識和藝術史論知識,熟悉設計風格流派與歷史脈絡。支撐課程:現代設計史、當代設計思潮、嶺南建筑與園林、設計心理學、工藝美術賞析。2)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審美修養、敏銳的感受力。支撐課程:繪畫基礎、二維設計基礎、嶺南建筑與園林、水彩畫技法、家居陳設設計、版式設計、PPT與圖表設計、工藝美術賞析。3)具有國際視野,了解環境設計的前沿趨勢。支撐課程:現代設計史、當代設計思潮、專業英語、專業見習、VR與數字化空間、設計考察。
(2)專業知識。1)熟悉專業規范和專業標準知識、人體工程學數據、空間尺度數據、圖紙規范。支撐課程:人體工程學、設計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家具定制與軟裝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Sketch Up)。2)了解市場,了解行業,熟悉裝飾材料特性及其施工工藝。支撐課程:裝飾材料與工藝、陳設設計、照明設計。3)了解材料價格、材料損耗,了解工程造價、工程概預算與施工管理。支撐課程:工程概預算與施工管理、家具定制與軟裝設計、照明設計。
(3)專業技能。1)具備識讀圖紙、校閱圖紙的能力。支撐課程:設計制圖、裝飾材料與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設計(3d Max)、手繪表現與快題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Sketch Up)、計算機輔助設計(渲染與后期表現)。2)掌握環境設計方向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硬件技術,能夠完成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圖和效果圖制圖繪圖工作。支撐課程:設計制圖、裝飾材料與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設計(3d Max)、計算機輔助設計(Sketch Up)、計算機輔助設計(渲染與后期表現)、電腦圖形處理技術、3d Max、PPT與圖表設計、設計分析圖表現。3)具備基礎的手繪表達技巧,能進行設計溝通與快題表達。支撐課程:手繪表現與快題設計、繪畫基礎、水彩畫技法、觀察與記錄、設計采風。
(4)設計能力。1)擁有完整的設計邏輯,具備設計創意、設計分析的思維能力。支撐課程:陳設設計、住宅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基礎、辦公空間設計、品牌空間設計、商業空間整合與改造、酒店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餐飲空間設計、設計分析圖表現。2)掌握系統的設計方法和設計程序,能有效把控設計的各個環節,具備基本的全案設計能力。支撐課程:室內設計方法與程序、陳設設計、住宅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基礎、辦公空間設計、品牌空間設計、商業空間整合與改造、酒店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設計分析圖表現。3)能達到設計中的功能、審美、體驗等要求,把控整體設計效果。支撐課程:住宅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品牌空間設計、商業空間整合與改造、酒店空間設計、展會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餐飲空間設計。
(5)綜合實訓。1)參加完整項目就業崗前實訓。通過引入競爭性社會項目,培養學生現場考察、數據測繪、對象溝通、方案設計、圖紙表現的能力,進行全流程專業核心能力訓練。支撐課程:環境設計工作室1、環境設計工作室2、環境設計工作室3。2)參加完整團隊就業崗前實訓。通過項目組協作流程培養學生溝通、協調統籌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支撐課程:環境設計工作室1、環境設計工作室2、環境設計工作室3。3)建立具有長效機制的專業團隊,提升整體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支撐課程:環境設計工作室1、環境設計工作室2、環境設計工作室3。
(6)身心健康。1)具備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支撐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就業輔導、環境設計工作室1、環境設計工作室2、環境設計工作室3。
2.達成度評估
在能力指標與專業課程支撐系統的基礎上,針對專業課程進行能力培養達成度評價。即根據課程對就業能力分解指標點的支撐強度,量化課程教學效果與能力培養達成度權重。如對某一就業能力的某個分解指標點的支撐課程和課程支撐強度為:課程A(H)、課程B(H)、課程C(M)、課程D(M)和課程E(L),則課程A對該分解指標點達成度計算的權重為:課程A的權重=課程A支撐程度值/所有課程支撐程度值之和=3/(3×2+2×2+1)=0.273。
參照惠州學院學分制管理辦法及學士學位授予條例,平均學分績點≥2.0者可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其中學分績點2.0對應課程考核成績為70分。因此,本專業的各項就業能力達成度評價標準值設定為0.7,即評價值達到0.70則為評價合格。
3.問題與不足
通過系統測算,目前惠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就業能力權重分數全體達標。這說明目前課程設置與專業方向無須做大規模結構性調整,但在部分核心課程與專業標準上仍與行業要求存在差距。
1)由于總學分與課時限制,核心專業課程學時設置仍然不足,應用實踐能力層面訓練淺嘗輒止,欠缺系統深度培養。2)技法應用型課程模塊不足,學生專業基本功不夠扎實,工程制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欠缺,部分學生進入高年級后,仍然無法獨立完成全套方案設計與圖紙表現,與現行市場要求仍有一定差距。3)課程設置較為平均,專業特色不明確。全案與整合設計課程占比較低,大部分學生項目實踐經驗不足,綜合應用能力較弱。4)課外實踐教學需加強,目前一些環設專業工作室的實踐教學形同虛設,缺乏選拔與培養機制,需要正視問題,深化機制改革。
4.優化措施
通過構建就業能力指數與課程結構支撐系統,結合就業能力達成度計算與評估,從中總結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不足與短板,高校需要從以下層面進行調整。
1)強化“學生中心、產教融合、應用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將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貫徹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將產出導向理念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改革,持續推進體系與機制改革不動搖。2)教育是長期持續的成長工程。應堅持“重實踐、講應用”的發展方向不動搖,強化藝術與工科復合型專業特質,在課程結構中充分體現市場動態與企業需求,重視人才專業綜合素質養成。3)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入企業力量,升級校企合作規模,在專業教學中積極提倡項目嵌入式課程;在畢業設計制度中,倡導雙導師聯合培養,把握業界前沿走向,保證人才培養理念的前瞻性與互補性。4)改革從自身做起。專業教師應積極投身實踐設計應用領域,通過主持或參與社會型企業實踐項目,提升專業認知與設計素養,更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技能,推進課堂教學的科學化與專業化。
1.癥結與問題
以惠州學院環境設計系為例,其工作室雖配置完整、設備齊全,但長期處在低效運轉狀態,機制與管理問題較多,亟待解決。改革應從調研入手,通過網絡問卷與師生座談的方式,了解師生訴求及利益攸關方的合理建議,探尋工作室發展停滯的阻力與原因。1)“缺競爭、低門檻”的工作室人員準入標準,導致成員缺乏榮譽感與主動性,人員混雜,組織結構不穩定,難以實現常態化有效管理。2)“權限不足、職責不明”的工作室管理結構,導致學院、系部、導師與學員之間的項目權責關系界定不清,導師權力不足,缺乏組織向心力,內部管理松散。3)“流程低效、完成度低”的工作室運作模式,嚴重影響了企業對工作室平臺長效發展的信心。由于工作室學員時間碎片化,與企業聯合項目進度存在流程與時間滯后的問題,項目完成普遍低效,項目成品率不高。4)“粗放合作、低償服務”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穩定造血機制,無法確保工作室長期有效運轉,導師主動參與度較低,工作室實訓教學質量無法保障。
2.改革措施
高校可以借助校企聯合項目制度,從組織結構、內部管理、崗前培訓、績效分配四個維度著手,推進工作室職業化與制度化改革,對完善卓越人才培養制度進行有效探索。
1)從大二上學期遴選學生進入工作室,通過學年末階段性專業考核進行優秀人才選拔,形成內部競爭機制,激發學員危機感與榮譽感。考核內容包括:專業課程成績占比30%、工作室項目完成度占比50%、個體專業熱情及意愿占比20%。考評方法是由導師打分與工作室成員互評,分別占比60%與40%,最終得出綜合分數。2)在大三上學期,保留綜合考核前十名學員進行優才培養,推行系部監督下的導師責任制,賦予導師管理權與處置權,圍繞專業技能、設計能力、綜合實訓三項核心就業能力進行深度培養,要求學員定期輪崗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復合型就業能力,提升其未來職場的競爭力。3)在大四畢業期,依托“校企聯合項目合作機制”進行就業預備期實訓,使學員進入專項固定崗位培養,導師項目組則按照項目前期(概念創意)、項目中期(深化與表現)、項目后期(施工圖與現場對接)流程,模擬企業機制運作與內部崗位分工,推動學員職業培養與專業培訓的長效機制改革。4)推行簡單易行的“項目包干”方式,構建工作室項目績效制度,導師委派學員擔任項目組長,負責項目內部協調管理與工作量計算。
綜上所述,本教學改革研究在尊重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基礎上,結合藝術專業學生“重創意、擅表現”的特點,從外部就業環境、內部專業課程體系、核心實踐技能培養機制,針對現有教學與管理制度中的問題與阻力,提出具體改革方案與整改措施,全方位論證地方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打造的有效途徑。希望借助當前高教改革的東風,找準環境設計專業未來發展方向,腳踏實地、取長補短,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環境下,化被動為主動,推動通才教育與優才選拔培養機制建設,促使地方高校應用實踐轉型的改革探索邁出堅實而有力的腳步。
參考文獻:
[1]牟彪.環境設計師的能力評價體系構建[J].設計藝術研究,2020(04).
[2]陳強,王欣.以提高就業能力為目標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9(18).
[3]胡海燕,逯海勇.以就業力提升為導向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教育,2018(07).
[4]李平,周衛平.基于就業能力培養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0).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Employability Growth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Xu Jin
(Hui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7,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rate is like a barometer of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Facing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which once thrived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is now facing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On the one hand, it optimizes and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ucture under the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around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other hand, it strengthens the selection of excellent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tudio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lan of the employability growth system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applic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local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design discipline;employability;growth system; 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