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金 劉小發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上皮內瘤變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我國最新專家共識將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歸類為胃癌前狀態,將上皮內癌變歸類為胃癌前病變,兩者均有發生胃癌的風險。國醫大師李佃貴創立的“濁毒理論”指導臨床,打破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等胃癌前病變不可逆轉的理論束縛。
典型醫案
患者陳某某,女,64歲,已退休,2019年12月27日就診。患者于10天前著急生氣后出現胃脘疼痛,于2019年12月18日查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結果顯示:胃竇小彎、胃竇前壁黏膜慢性炎癥,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及中度腸上皮化生。胃竇大彎黏膜慢性炎癥伴輕度腸上皮化生。患者就診于我院門診。現癥:胃脘脹痛,燒心(胃灼熱)、反酸,口苦口干,噯氣頻發,胸脅脹痛,不思飲食,急躁易怒,面色晦暗,大便日一行,溏滯不爽,小便不利,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
診斷:(肝胃不和,濁毒內蘊型)胃脘痛(西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
治則:疏肝和胃,化濁解毒。
方藥:柴胡12克,香附15克,百合15克,烏藥9克,茯苓15克,白術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白芍20克,三七粉6克(沖),茵陳15克,黃連9克,苦參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藤梨根12克,蛇莓12克,延胡索12克。7服,每日1服,早晚溫服。
2020年1月4日二診:服藥后患者胃脘部脹痛較前減輕,燒心、反酸有所好轉,夜間口干明顯,舌質紅,苔黃根厚膩,脈弦滑。方藥為原方去苦參、香附,加生地、丹皮各12克,葛根20克。14服,每日1服,早晚溫服。
1月18日三診:患者無明顯胃脘部及胸脅脹滿疼痛,偶感反酸、口干,噯氣消失,大便日1行,排便通暢,小便正常,夜寐安,舌質紅,苔根薄黃,脈弦滑。方藥為原方去當歸,加梔子9克,珍珠母20克,石決明20克。14服,每日1服,早晚溫服。
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診加減、調整藥物治療,于2020年9月24日復查胃鏡示:①胃底息肉;②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胃底腺息肉。
以上諸藥合用,共奏化濁解毒、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從而達到“濁毒去而病證消”的治療目的。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