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
內容摘要:通過細讀《變形記》之變,圍繞“變”字對作品展開分析。了解作者生活經歷,分析作品中人物所處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思辨性和歷史性解讀,體會作品的歷史和現實教育意義,揭示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要相輔相成,內因和外因要相互促進,才能達到人的自身全面發展,人與社會才能和諧共生。
關鍵詞:卡夫卡 《變形記》 個體性 社會性 內因 外因 壓力
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入選新版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由于其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教育意義,作為高中生的必修課文。作者卡夫卡生活的時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那時社會極為動蕩不安,各種主義和信念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社會上存在,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敵對,而那時物質主義是最為盛行的。
從作者卡夫卡成長和生活經歷來看,就可以觀照卡夫卡自己的生活經歷之變。他父親原來是農村一個屠夫的兒子,一直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在這個沒有文化氛圍的家庭里成長的卡夫卡,他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的父親的陰影中。那時正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關鍵時期,這種非正常家庭環境,讓卡夫卡的生活軌跡和心理活動發生不同于他人的變化。他在《致父親的信》中,曾經就流露出自己內心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
卡夫卡曾跟父親說過,自己比較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其父親卻用不屑一顧的語氣,將那演員比做一只可怕的甲蟲。《變形記》中為什么把人變成為甲蟲,而不是其他什么生物呢?甲蟲之變,就應該源于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父親所說的那種的甲蟲吧?
《變形記》中,以主人公變成甲蟲為聚焦中心,作品中其他各種人物之變,與作者卡夫卡自己生活的家庭背景、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象征主義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個基于現實基礎的寓言式的象征世界。映照的是客觀的現實生活環境。試想:格里高爾變成為甲蟲,為什么不是變成其它什么呢?其實,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父親就是把人看作甲蟲的。作品中"甲蟲人"和其他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動,行為描寫,環境敘述,總讓人感覺到是可以觸摸的真實。寓言式的虛幻,人變成為甲蟲,虛而不幻。現實生活環境中,在父親的高壓下,卡夫卡思索的是:人的生存,敢想而不敢言,言而沒有人領會,何嘗不像有生命的甲蟲?其實,這是一個賦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萬般孤獨靈魂的甲蟲。
《變形記》看上去荒誕不經,作者想要通過作品,表達他的理想,又有著作者理智的暗喻。利用象征藝術方式,揭示和暴露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在當時社會背景里人們的生存問題才是根本的問題。《變形記》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社會現實和社會制度給人帶來的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重負,最后導致人的有形的無形的生理和心理扭曲。
一.格里高爾不得不經受掙錢的外壓
“我選了一個多么艱辛的職業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為業務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
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人已經物化為資本家賺錢“機器”的一個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一旦有問題,要么進行修理,要么換掉,最后只能被拋棄。每一個個體生活的人,在這種體制機制之下,賺錢“機器”里每一個“零部件”,不能輕易地出問題,只能不停地服務于這個“機器”。世界猶如被各種物所統治,人已經成為機器的奴隸,人不能生病,人不敢生病,人不敢休息,甚至不讓人休息,這樣的人基本完全喪失了自我。
格里高爾為了家庭,為了生計,在身心疲憊的痛苦中掙扎。家人對格里高爾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日積月累,就會有埋怨抵觸的心理。這是格里高爾自身異化的真實體現。人的變形就是自我"異化"的一種生存寫照。當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基本要求難以被滿足,又無法承擔社會責任產生的巨大壓力,自然而然產生內心的混亂和掙扎,形成自我的本能的保護意識,往往就是逃避和封閉。
無生命的物體受到物理壓力作用,就可能引起變形。一個會思想的生命體,在各種無形的壓力下,長年累月,量變引起質變,又不能夠得到適當的釋壓,使人的精神扭曲直至精神崩潰,在所難免。
格里高爾:那個時代,要養家,就必須要掙錢;要掙錢,就必須要當差;要當差,就必須要承壓;要承壓,又得不到釋壓,就難免會變形。
二.格里高爾不得不承受養家的內壓
“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能少得了睡眠。別的推銷員活得像后宮的娘娘。”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在家庭環境里,對于已經被物化的人,似乎自然而然就失去反思自身的能力。在人們甚至是家人們的期待和希望面前,格里高爾只能一味地學著適應環境,沒有意識到在內外環境的壓迫下,他已經變成什么樣子。承壓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被異化的是一顆無法忍受的心靈。
一個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如果沒有自我首先存在的可能,何談人的社會性?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相輔相成的。外因:格里高爾的老板、協理、家人,只思考自己的金錢利益。忽視了對一個社會人應有的溫存、理解和尊重;內因:格里高爾過于看重自己的社會性,忽視了一個人最基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識。
格里高爾在家庭中,外出當差為了掙錢,外出掙錢為了養家,養家就是為了父母,養家就是為了妹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是從一個獨立意識的個體的人出發的,而是為了供養家人,還清債務為目的的。其個體的我處于被抹殺的狀態,成為一個"公共的我"的扮演者,漸漸地地意識不到自我生存的基本要素了。
那個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個體的我”不斷被侵蝕、被擠壓,只能變形。“公共的我”只能向“非我”轉變。格里高爾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三.格里高爾之變
“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煩躁不安的睡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大得嚇人的甲殼蟲。”
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塑造,這人物現實原形,正是卡夫卡生活的時代。卡夫卡當時目睹了社會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他曾經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期間,接觸和了解過很多被資產階級壓榨得一貧如洗的工人。讓他親身感受到:底層人民無法改變自身的命運,是多么的無助、無奈。
格里高爾正是這些下層人民的代表,他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總是找不到途徑,只能對社會失去希望。只好想盡辦法,用自身變形來反抗和逃避現實世界,進入虛擬的似人非人時空里。
格里高爾,變形以后,生活并不是他期望的那樣。從此,“他”雖然擺脫沉重的供養家庭的負擔,“他”雖然擺脫令人窒息的工作環境。但是,與此同時,卻要承受更加殘酷的折磨——擺脫了人的社會性成為“非人”的深刻反思。
格里高爾變形后,得不到人的待遇,他充滿負罪感,何嘗不想變回來,他不管白天和黑夜,幾乎睡不著。從前生活的點滴,也浮光掠影呈現在腦海里。有時想:下一回門再打開時他要像從前一樣挑起家庭的重擔。
卡夫卡曾經說過:“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好、最親愛的人們中間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作品中主人公變形后心理活動,何嘗不是卡夫卡內心的真實獨白?
《變形記》高里格爾變為甲蟲以后,在家里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格里高爾既然成為甲蟲,“他”只能具備甲蟲的生活習性,它往往為一點點的食物而滿足,它還要躲避人類,它沒有的尊嚴,更為可怕的是偏偏保留著人的意識。“他”仍然惦記著:如何還清父親的債務?惦記著:如何實現送妹妹去音樂學院的夢想?
有人的意識,無法用自己的行動去完成,家人根本無法知曉。格里高爾成了全家的累贅,只能被拋棄,在孤寂中離開再也容不下他的這個世界。
四.父母親之變
“父親從后面給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爾猛地遠遠彈進了他的房間,頓時滿身鮮血淋漓。父親順手用手杖一鉤,關上了門,接著,家里終于寂靜下來。”
格里高爾變為甲蟲后,各種人物有著各種各樣的反應,雖然看上去荒誕不經,如果仔細體會又是那么合情合理。通過小說中各種人物語言、動作、環境敘述和心理描寫。由甲蟲的視角去注視這個世界,全景式展示主人公化蟲之后的場景。讓讀者親身感受到他遭遇到的一切,全方位揭示作品對當時社會現實深沉的批判。
《變形記》能夠像鏡子一樣觀照我們自己,給人們以靈魂拷問:想想假如某一天,某個家庭中的某位家人,因某種原因發生外形的變化,變成為一個人們不喜歡什么生物,還能像以前的親人那樣對待他嗎?
原來是家里頂梁柱的格里高爾,成為甲蟲后,父母看到他的時候,一定是非常震驚的。母親一看當場暈倒,父親突然心生反感和敵意,并且惡狠狠地用拐杖把格里高爾趕回了原來的自己的房間,鎖上房門。一直以來僅僅把格里高爾當搖錢樹的父親,立刻就把他當成是討厭的動物進行驅趕了。
一個人如果被異化,接踵而來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改變和異化,在日常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其實往往掩蓋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種種人性,一旦撕開這塊遮羞布,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暴露無遺,有的情況下甚至連親人之間感情也是僅靠金錢來維系的。格里高爾憑自己辛苦勞動,獲得可觀工資養活全家,并且要去償還父親債務。格里高爾哪里知道,原來,金錢才是他們這個家庭的親情的催化劑,只有金錢,是維持家人對他表現出感激之情的唯一因素。格里高爾的變形,親情一瞬間蕩然無存。父母親很快表現出內在和外在的人性的異化。可以看出,特別是他的父親,原本內在本質就缺乏善良的人性。
五.妹妹高蕾特之變
“事情不能再這樣拖下去了。你們也許不明白,我可明白。對這個怪物,我沒法開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們一定得把他弄走。”
妹妹怎么可能知道格里高爾擔心什么?就是堅持要搬走他房間的所有家具,只剩下那張他藏身的沙發。他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上面做作業的桌子被搬出去的時候,格里高爾格外感到傷心難過。
可憐的格里高爾,被他的父親打成重傷,一個蘋果還爛在他肉里。可沒人會去看他的傷,也根本不可能給他療傷。他所謂最喜歡的妹妹,對他的態度,表現出明顯惡化的態度,已經談不上還有什么親情。
格里高爾看到家里的情況大不如從前,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他對家人的感情還是那么深。家人知道他的心情會怎么想呢?他們的態度,也許會有所改變吧。可是,他們始終沒有也沒有辦法去體會他的感受,體會他的所思所想。
《變形記》之變,不僅僅是格里高爾的外表和內心產生變形,他的家人的內心和人性也產生針對性的變形。格里高爾死后,他的家人不但沒有傷心難過之意,相反,他們變得特別輕松,竟然要出去游玩,把他的死亡當成喜事一樣去好好慶祝一下。格里高爾,在他們的記憶中就這樣消失了。他的尸體,也被當作垃圾處理掉了。
如果,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公司老板、協理、家人都給他高度的同情,他們感到失去格里高爾才更加懂得珍惜,并且施以援手,用溫情感化治愈他的受傷的心,格里高爾何嘗不可變回來呢?
質變之,則形變之。
如果,格里高爾能夠變回來,這就是一個喜劇作品,通過變形前后社會和家庭對待格里高爾的心靈變化和感化,把變形前后的丑惡撕毀給人看。
由于沒有變回來,這就是一個悲劇作品,就是把格里高爾美好的心靈撕毀給人看。
通過作品的作者經歷,作者的創作背景,作品中人物的分析解讀,通過《變形記》的作品內外之變,做到知人論世,在各種人物與生活環境共生互動關系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脈絡,從而揭示作品的社會歷史批判性。
我們在分析作者如何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時,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理性睿智的頭腦、敏銳觀察的眼睛,思考和鑒別,提高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培養高尚審美情趣,豐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體驗。
只要是人,就應該是有溫度的,給人以溫暖。否則,豈不是成為冷血動物了?
生活在家庭和現實社會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關懷,相互溫存。通過社會價值提升自我價值,提升自我價值為了更好實現社會價值。從而實現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和諧共生。
在如今,我們生活的新時代,現代工業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通過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從繁重、復雜、粗放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各行各業都在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同時,掌握現代科技的人也得到全面發展。人們接受現代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能力不斷增強,從學校教育開始,要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努力做到認知、認同、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變形記》之變,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解讀、去分析。把作者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創作動機,作品中主人公之變,其他人物之變,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中去解讀、去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社會歷史邏輯和規律,符合作品的社會歷史意義。誠然,人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才能相輔相成?無論何時何地,這都是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要面對的永恒主題。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人們進行社會活動,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就要面對競爭,人們解決了生存問題,還要解決好發展問題。社會生態為我們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是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能夠正確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現代版的人的變形,就是所謂“內卷”和“躺平”,只是局部小環境中個別現象,在社會發展和前進中將逐步解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已經深入人心。想想:格里高爾如果生活在如今這時代,生活在如今這社會,溫暖的大家庭里,大家都努力工作,通過社會價值實現個體價值,家庭的擔子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其樂融融。在事業中,充分尊重人的發展,有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保障,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不具備他變形的外因,也不具備他變形的內因,他還會變形嗎?
反之,如果人們生活在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體中,人與人相互利用,爾虐我詐,金錢利益為上,成為不折不扣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常常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害人者猖獗,受害者無助。人們的生理和心理時刻承受著各種各樣有形和無形的擠壓,格里高爾式“非人”或者更有甚者“反人類”的悲劇就會不斷重現。
《變形記》給我們教育意義是廣泛而深遠的。人類歷史前進的車輪永遠是滾滾向前的,誰也阻擋不了的。我們要做社會歷史前進的推動者,絕不做社會歷史前進的阻礙者,更不能做社會歷史前進的倒退者。這就要求我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時光。
試問:誰不向往人類美好的生活?誰又會愿意變為格里高爾式的甲蟲呢?
我們要時刻記住:善良和尊重,是社會的高級文明,也是人類的永恒追求。
在如今的新時代里,我們不懈的奮斗目標,就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往。
參考文獻
[1]葉廷芳譯《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板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