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結盟國家不再是一個機構組織,而是具備了某些行為和特征的國家,這些中等強國務實且不乏機會主義。盡管存在分歧,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達成權宜之計。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發(fā)表一篇題為《如何在超級大國分裂中生存》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迷你多邊主義”
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許多國家堅決不選邊站。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瓦解,經濟脫鉤加速,這些國家不選邊站是為了跨越分歧進行更有眼光的交易,而這種交易方式正在重塑地緣政治。
經濟學人智庫根據各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關系、外交立場(包括在聯(lián)合國的投票)以及是否支持和實施制裁對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了分析:52個西方國家及其盟友抨擊和懲罰俄羅斯的行為,12個國家對俄羅斯表示贊賞,但有100多個國家不屬于任何一個陣營。
其中最大的25個經濟體(T25)在俄烏沖突中持觀望態(tài)度或希望在中美對抗中不站隊。這25個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制度方面千差萬別,但有一些共同點:這些國家非常務實,而且共同變得強大。如今,這25個國家占世界人口的45%,占全球GDP份額的18%,在地緣政治分歧上保持中立。
現在,不結盟國家不再是一個機構組織,而是具備了某些行為和特征的國家,這些中等強國務實且不乏機會主義。前智利外交官豪爾赫·海涅認為,在20世紀,國家經常被動地飄移到某個超級大國的軌道上。如今各國實現特定目標有了更好的方式,有人稱其為“迷你多邊主義”,利用分散的聯(lián)盟在專門領域取得成果,而不是將本國的命運圈定在某個集團里。
取巧的交易
這25個不結盟國家人口眾多,有著巨大的政治制度差異和貧富差距。沙特阿拉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7000美元,與一些歐洲國家相當,而巴基斯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00美元左右。
隨著全球化的蔓延,T25的貿易格局已變得多極化,大約43%的商品貿易是與西方集團進行的,19%是與中國和俄羅斯進行的,30%是與非上述國家進行的。
考慮到其地理位置,墨西哥77%的貿易總額與西方發(fā)生聯(lián)系,以色列和阿爾及利亞60%以上的貿易也是如此。智利超過1/3的貿易額是與中國交易的,這一比例高于其他T25國家。阿根廷一半以上的貿易、印度接近一半的貿易是與其他不結盟國家進行的。
在武器進口方面,印度兩面下注。2018至2022年,它的主要供應商是俄羅斯,俄羅斯提供了45%的武器,另外29%來自歐洲,并在美國的幫助下尋求武器自主供應。中國向巴基斯坦供應產品。以色列、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和南非轉而從美國進口絕大部分武器。
不結盟國家存在差異且缺乏正式組織,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達成權宜之計。2000年以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尋求與西方、中國和俄羅斯建立關系。但現在這樣的情形不再,西方正在加強聯(lián)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并限制中國獲得技術。
對于許多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對俄羅斯的制裁導致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引發(fā)了非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鼓勵美國公司將其供應鏈轉移到友好國家。投資轉移正在進行中。與此同時,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但許多不結盟國家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對沖大國之間的關系,獨立維護自己的影響力,從經濟脫鉤和政治分裂中獲勝。要了解這種交易策略是如何運作的,巴西就是一個好案例。巴西反對其外交部長毛羅·維埃拉所說的“自動結盟”,總統(tǒng)盧拉將美國總統(tǒng)拜登視為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盟友,巴西也被美國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然而,巴西與西方的關系僅此而已。與南美洲其他國家一樣,巴西拒絕了美國和德國提出的向烏克蘭提供俄式舊裝備,以換取西方新武器的提議。盧拉訪華凸顯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性——自2009年以來,中國是巴西的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中巴雙邊貿易額達到1714.9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
印度對中國的恐懼在某些方面將其推向了西方。2021至2022年,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超過了與中國的貿易額。此外,印度盡管購買了更多的法國硬件,但仍然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和廉價石油。
不結盟國家務實且不偏不倚
就像巴西一樣,印度也在積極展示自己在海外的地位。2004至2008年,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存量為8億美元,但10年后增長至310億美元。今年3月,印度接待了幾十個非洲國家的代表參加軍演。印度還承諾利用其今年擔任G20主席國的機會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
土耳其希望在南半球更具影響力,與多個非洲國家簽訂了安全協(xié)議,土耳其對非洲大陸的國防出口大幅增長。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的顧問表示,“新土耳其”可以選擇其合作伙伴。這就解釋了其在俄烏沖突中的中立態(tài)度。土耳其對俄羅斯的出口在2022年達到76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5%。
同時,沙特阿拉伯試圖通過向中國傾斜來減少對傳統(tǒng)盟友美國的依賴,中國現在是該國最大的貿易伙伴。3月,沙特與伊朗通過中國復交,并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表示希望盡快與海灣地區(qū)達成自由貿易協(xié)定。
海灣國家與非洲的關系一度僅限于能源、農業(yè)和索馬里半島的政治。但現在,沙特和阿聯(lián)酋正進行礦產交易;阿聯(lián)酋的國企迪拜環(huán)球港務正在成為非洲大陸重要的物流公司;卡塔爾參與促成釋放被監(jiān)禁的盧旺達持不同政見者保羅·路斯沙巴吉那。
非洲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向東和向西看。對于非洲大陸來說,西方通常是“軟件”的首選來源:支持學校教育、醫(yī)療保健等;中國則提供“硬件”:橋梁、道路、港口以及建設它們的貸款等。
不結盟國家不希望偏袒任何一方,但是美西方國家想把它們拉進自己的軌道。
盡管美國和歐盟近年針對“一帶一路”推出了競爭計劃,但人們仍然認為,如果想建造幫助轉變經濟的基礎設施,第一個電話就要打給北京。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奉行兩級外交政策:美國將優(yōu)先考慮與其在歐洲和亞洲的核心民主盟友的關系,然后努力維持搖搖欲墜的全球機構,在發(fā)展、債務減免、安全和金融方面滿足更多國家的需求。
通過利用自由主義價值觀和共同的歷史,美國及其盟友想抱團對付俄羅斯,支持烏克蘭,也表示出決心要反對中國。不過,風險在于這種聯(lián)合會加深全球南方在世界秩序中的隔閡。如果美國在團結西方的同時疏遠了其他國家,將會是一個悲慘的結果。
(《參考消息》2023.4.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