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
摘要:蒙氏教具具有趣味性強的鮮明特點,在幼兒教育應用實踐中效果顯著。與普通的幼兒教具相比,蒙氏教具的感官先行、概念在后的特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文章在分析蒙氏教育特點、蒙氏感官教具運用原則的基礎上,以蒙氏科學教具為例,從合理規劃蒙氏感官教具區域、科學投放蒙氏感官教具、結合感官教具制定教學方案、引導幼兒利用教具展開探索、明確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具等五個方面,探究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以此為研究蒙氏感官教具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幼兒教育;蒙氏教育;感官教具;科學教育;原則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2-0105-04
科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一。這其中,感官教育是指通過對人體的五官等器官進行外界刺激,以傳遞教育信息。幼兒教育主要就是對幼兒進行感官訓練,通過感官“刺激”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而蒙臺梭利教育法是比較成熟、有效的幼兒教育方法。其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開創的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方式。創立初期,蒙臺梭利教育法主要針對智障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設計康復訓練方案。在取得明顯教育效果后,該方案被進一步修改完善,以適用于學前教育階段正常幼兒的學習、發展。蒙臺梭利非常重視幼兒身體感官的教育發展,其認為,3歲~6歲階段的幼兒是感官探索者。感官教育就是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及觸覺等感覺外界的刺激,并將被刺激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經大腦傳給感官,使幼兒產生知覺,藉此發展自己的思維、理解等能力。感官教育包括視覺教育、嗅覺教育、聽覺教育、味覺教育以及觸覺教育等五個方面的教育內容。感官教育在蒙氏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教學比例,通過運用蒙氏感官教具開展幼兒科學活動,可以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對蒙氏感官教具進行探索,可以提升感官能力以及肢體的協調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運用蒙氏感官教具讓幼兒進行積極探索,以提升幼兒的辨別能力,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本文主要圍繞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展開相關闡述。
蒙氏感官教具為幼兒提供了積極有益的活動材料。在運用蒙臺梭利感官教具時,教師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本土化原則
蒙氏感官教具自誕生以來,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蒙氏教育畢竟是舶來品,蒙氏教具引入我國后,必須要考慮其在我國的適用性與本土化問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慮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教具與我國的文化性差異,正視蒙臺梭利教育法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要基于我國的學前教育實情進行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發展性運用與合理性改造完善,并圍繞蒙臺梭利感官教具的本土化問題進行研究。同時,幼兒教師在學習、運用、消化的過程中也要解決蒙臺梭利感官教具本土化的問題,積極揚長避短,汲取其教育理念的精華,并將其中合理的元素引入幼兒教育實踐中,以滿足本園幼兒的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
2.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孤立性原則
所謂孤立性原則是指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成長敏感期內的認知特征,即幼兒只對事物的某一項特質專心致志,忽視事物具有的其他特征。而每一件蒙氏感官教具也只彰顯某一屬性特質,引導幼兒把要探究的難點或錯誤孤立起來。換言之,幼兒從一件蒙氏感官教具上發現及理解的問題只限于一種。蒙氏感官教具孤立或限制的特點不僅簡化了幼兒教育工作,還能使幼兒更易領會問題的重點,從而把學習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關鍵之處。具體而言,蒙氏感官教具包含事物多種屬性,如形狀、大小、輕重、色彩、粗細、長短等,但并非將所有的屬性同時呈現于一套教具上,每套教具僅呈現其中的某一種屬性,以此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發展幼兒的某一項感官能力。
3.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控誤性原則
控誤性原則即錯誤控制原則。蒙氏感官教具是為幼兒進行自主學習而設計的,故此,其著眼于幼兒對錯誤的控制,而不是教師的教學。作為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良好的錯誤控制可以引導幼兒正確使用教具,并能在使用教具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因此幼兒操作教具的過程也是積極進行自主探索、自我教育的過程。但簡單的刺激是無法完全喚起幼兒的行為活動的,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幼兒的行為活動,這是因為幼兒在行為活動中不僅要堅持較長的時間,還應保持這一行為活動的準確性。蒙氏感官教具自身固有的性質也決定了其具有對錯誤控制的特點。錯誤控制是一項方向性原則,它可告訴幼兒行動方向是否正確。這樣,幼兒才能認識到錯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不要怕犯錯誤,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犯的什么錯以及錯在哪里。幼兒通過錯誤控制與蒙氏感官教具有了聯系與對話,就可以掌控學習進程。在此期間,教師不要糾正的幼兒錯誤,以免妨礙他們的自由玩耍,這也是蒙氏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因為錯誤在所難免,人們就是從一個個錯誤中走出來,成長起來的,錯誤對幼兒的成長更有特殊的意義,只有真正了解錯誤,才能去糾正它,并積累經驗。
4.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預備性原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的“預”或“不預”是對客觀外物的能動反映,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物質的能動性作用。這句充滿哲理的名言也適用于蒙氏感官教具。蒙氏感官教具的預備性原則具有明顯的間接性,即著眼于為幼兒的未來學習做好間接性預備。例如,幼兒學習書寫涂畫是從掌握各種教具(握筆器)起步的。在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幼兒通過手與握筆器的磨合,提升中指和大拇指的活動協調性。然后,再讓幼兒描繪金屬嵌板的圖樣進行手部的運動,以達到訓練幼兒手部肌肉群的目的。通過一次次這樣的訓練,幼兒就掌握了握筆的方法,具備了寫畫的能力。最終,教師再引導幼兒觸摸砂紙字母板,讓幼兒初步建立起對字形的手部肌肉記憶。這樣,當幼兒要書寫繪畫時,就可以輕松開始,揮筆自如了。這種間接性預備訓練可以使幼兒深刻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助于幼兒自信心的樹立及進取精神的形成。
5.運用蒙氏感官教具的抽象性原則
抽象性原則其實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無論什么教具,最初都是作為概念具體物化的表現,而后在活動操作過程中逐步趨向抽象性表達。例如,在引導幼兒感覺蒙氏教具的立體三角形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幼兒從探索其整體形狀開始,然后再用不同的三角形木片來分別表示其底面與側面。這樣,幼兒就可以感受到立體三角形的多維度。接著,教師再引導幼兒將平面三角形嵌入木質拼圖板中,將紙覆蓋在三角形上,之后在紙上分別以粗線條、細線條畫出三角形的輪廓線。通過上述操作過程,幼兒就可以從具體的教具中把握其抽象要素,之前對具體物品的依賴、興趣會消失殆盡。當幼兒對蒙氏感官教具熟悉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心智狀態,這標志著幼兒的智力發展已經進入到相對復雜的層次。當到達這個階段后,幼兒就會在玩耍時自動放棄那件教具。這是幼兒舊能量的更新與新能量的形成,是幼兒的心智已經具備了抽象思考能力的表現。
1.合理規劃蒙氏感官教具區域
幼兒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可以幼兒的好奇心為出發點,引導幼兒運用蒙氏感官教具進行自主探索,以此提升幼兒的感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為使蒙氏感官教具在科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優勢,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發揮自身對整體教學結構的掌控能力,合理規劃蒙氏感官教具區域,使幼兒能夠針對某一區域來進行專項訓練。目前,蒙氏感官教具主要分為視覺教具、聽覺教具、觸覺教具、嗅覺教具、味覺教具五大類。教師在對蒙氏感官教具進行區域規劃時也可以根據蒙氏感官教具的分類劃分,這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幼兒開展專項訓練,另一方面有利于對蒙氏感官教具進行分類管理,避免對幼兒的安全造成威脅。以觸覺教具為例,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就可以引導幼兒在觸覺教具區域利用觸覺教具體驗不同材料的觸感,以此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規劃蒙氏感官教具區域時,教師要確保區域的安全性,避免大型障礙物的阻擋,同時要保證蒙氏感官教具材料的安全性與環保性。教師可以利用布藝、塑料、橡膠等材料對區域內的邊角進行包裹,確保幼兒通過觸摸來感受不同材料的特點時是安全的,并能同時鍛煉幼兒的觸覺,使幼兒能夠在觸覺感官區域利用觸覺教具開展有效的訓練,提升觸覺認知能力。
2.科學投放蒙氏感官教具
教師在投放蒙氏感官教具的過程中要確保教具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并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增加教具材料,讓幼兒能夠通過多樣化的蒙氏感官教具進行學習訓練,以此保證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發揮積極教育價值,切實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首先,針對蒙氏感官教具的科學性來說,教師在投放教具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幼兒的實際年齡特點,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科學合理投放蒙氏感官教具,避免蒙氏感官教具過于復雜導致幼兒對蒙氏感官教具失去游戲興趣,從而使蒙氏感官教具失去教育價值。例如,教師在選擇投放蒙氏感官教具之前,可以對幼兒進行相應的調查,分析了解幼兒的喜好,然后以幼兒的喜好為基礎來投放蒙氏感官教具,確保蒙氏感官教具能夠對幼兒有足夠的吸引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幼兒能夠很好地利用蒙氏感官教具開展自主訓練。其次,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調整蒙氏感官教具的難度。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鍛煉幼兒的自主選擇能力,提高幼兒的自我認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幼兒不斷突破自我,向高難度的蒙氏感官教具發起挑戰,以此提高練習效果,發揮蒙氏感官教具的真正作用,使幼兒科學活動質量能夠得到質的提升,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
3.結合感官教具制定教學方案
要想確保蒙氏感官教具能夠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實現有效運用,教師就需要結合蒙氏感官教具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幫助幼兒理解科學知識,認知社會,切實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提高幼兒的科學活動質量。對于當前階段的幼兒來說,受年齡的限制,其認知能力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結合蒙氏感官教具對幼兒進行科學引導,就會導致幼兒很難發現蒙氏感官教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尤其是在運用嗅覺教具時,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幼兒的誤食。因此,在具體的科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感官教具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使幼兒能夠合理利用蒙氏感官教具提升綜合認知能力。例如,在運用蒙氏視覺教具時,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大小不同的數學教具,并將小體積的視覺教具放在離幼兒較近的區域,而將大體積的視覺教具放在離幼兒較遠的區域,讓幼兒觀察此時教具的大小。另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大小一致的教具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教具的大小情況,以此引導幼兒快速學會辨別物體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繼續增加觀察游戲的難度,如適當變化教具的顏色、形狀,然后引導幼兒進行觀察,以此提升幼兒的視覺能力,使幼兒能夠快速辨別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
4.引導幼兒利用教具開展探索
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保護幼兒自發探索的游戲活動,以此發揮蒙氏感官教具的作用,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愛玩兒是幼兒的天性,同時,幼兒還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蒙氏感官教具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游戲。幼兒的游戲過程就是對蒙氏感官教具的探索過程,這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保護幼兒的自發游戲,并引導幼兒利用蒙氏感官教具開展積極探索,以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使幼兒能夠在科學活動當中有更多的收獲。
例如,幼兒在日常游戲過程中經常會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充當游戲道具,如以瓶子來代替茶壺,以瓶蓋來代替茶杯。為引發幼兒的思考,教師可提出“這是什么瓶子呀”“這個瓶子是用來做什么的”等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度思考,滿足幼兒的求知需求。但有的時候,部分教師、家長會阻止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一方面擔心有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希望幼兒完全按照規則進行游戲。而蒙氏感官教具不僅具備較高的安全性,還具有較強的錯誤控制功能,可使幼兒通過自行糾錯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形成豐富的學習體驗,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放心地引導幼兒利用蒙氏感官教具開展探索,使幼兒能夠在自發游戲當中收獲經驗,實現成長。
5.明確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具
要想讓蒙氏感官教具能夠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實現有效運用,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合理選擇蒙氏感官教具,使幼兒能夠在科學活動中積極運用蒙氏感官教具進行探索學習,從而充分發揮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價值,并提高幼兒科學活動的質量。這就要求教師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的教學目的,并以此為基礎創建教學主題。例如,教師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為目的,創建以動手實踐為主題的科學活動,并選擇具有操作性能的蒙氏感官教具。如在堆積三角塔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幾個小的三角塔堆積成大的三角塔,以此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幼兒在堆積三角塔的過程中,會發現如何搭建才能使其平穩地立于桌面上,在選擇蒙氏感官教具時,還會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點選擇不同顏色的三角塔。當幼兒能夠根據自身喜好搭建三角塔時,蒙氏感官教具的使用價值也就提高了。與此同時,幼兒的游戲興趣也被充分激發出來,幼兒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蒙氏感官教具的探索搭建活動,這樣,可實現幼兒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并使幼兒實現均衡發展,實現促進幼兒智力發育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蒙氏感官教具的使用效果,在開展科學活動之前,要根據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具,以此發揮蒙氏感官教具的優勢,提升幼兒科學活動的質量。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開展教學,使幼兒通過積極的自主活動獲得有益于成長的知識、經驗。蒙氏感官教具具有提升幼兒感官能力以及肢體協調能力的積極作用,在運用蒙氏感官教具時,教師可根據其本土化原則、孤立性原則、控誤性原則、預備性原則、抽象性原則,合理規劃蒙氏感官教具區域,科學投放蒙氏感官教具材料,并結合感官教具制定教學方案,引導幼兒利用教具展開積極探索,同時根據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具,以此發揮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作用,使幼兒通過自主探索蒙氏感官教具提高感知能力,實現啟蒙開發,智力發育。
參考文獻:
[1]胡銀霞.蒙氏教育法在幼兒數學學習興趣培養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0(23).
[2]鄒玲,史海亮.蒙臺梭利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山東濰坊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19(03).
[3]夏偉瑕.蒙氏教具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J].湖北教育,2018(11).
[4]何玉楊.從學習過程觀的視角看蒙臺梭利教具在幼兒園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8.
[5]李宏.借鑒蒙氏教育理念培養幼兒數學思維能力[J].赤峰學院學報,2011(10).
[6]王金娥.蒙臺梭利教育對幼兒數學思維養成的延續作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7]李鵬.蒙臺梭利數學學具操作與幼兒數學加減運算能力發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8]霍力巖.蒙臺梭利教育法與幼兒教育改革———借鑒蒙氏教育法的兩個基本思路[J].比較教育研究,1999(05).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ntessori Sensory Aids in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Bao Lei
(Kunshan Lire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Montessori teaching aid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interest, and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hildrens teaching aids, Montessoris teaching ai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e first, concept later",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Montessori sensory teaching aids, taking Montessori scientific teaching aid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Montessori sensory teaching aids in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from five aspects: reasonable planning of Montessori sensory teaching aids regions, scientific delivery of Montessori sensory teaching aids materials, making teaching plans in combination with sensory teaching aids, guiding children to explore with the use of teaching aids, and defining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teaching aid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who study Montessori sensory aids.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ontessorieducation;sensoryteachingaids; scienceeducation;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