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純鴦
人天生樂群,善于交往。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方式的異化成為了溝通主體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彼此的愛和理解暫時被阻斷。在師生交往中,最常見的異化溝通就是評價與比較。
異化的溝通方式讓愛缺失。異化的溝通方式會讓教師對學生的愛有所缺失,同時學生也無法對教師或周圍的同學萌生愛意。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沒有完成,教師評價學生“不認真、不努力、不聽話”,學生則會想“他不理解我,我不喜歡這個老師”。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的表現,看到學生的表現是與自己的期待不匹配的,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學習基礎太差)。這樣的溝通會使學生疏遠教師,也會在班級產生不好的影響(沒有同學愿意與他做朋友),這樣一來,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交往還是生生之間的交往都會出現問題。良性的溝通方式應該是先了解情況,然后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評價與比較是“暴力的溝通方式”。在異化溝通中,評價與比較是兩種常見的方式,它們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評價與比較是以己度人,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只要不一致,就給別人一個負面的評價。通常,教師眼中的“好學生”是有自己的標準的,如學習好、認真聽話、按時完成任務。但只因他學習成績不好,就判定他不是好學生,而不去關注他的感受、需要和閃光點,這難道不是一種主觀評價上的“暴力”嗎?比較也是一種評價方式,一些教師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將班里的學生進行比較,這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優秀的學生對他人也許會失去愛意,而另一個稍稍落后的學生呢?他不僅對老師看中的優秀的學生無法產生愛意,心里還會有一種落差感,日后可能對自己也慢慢沒有了愛意。這樣的比較難道不是對學生某種程度上的“暴力”嗎?
暴力溝通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了彼此的感受與需要。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運用“非暴力溝通”為學生構建有愛的世界。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首先是觀察;其次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是進行評價和比較;最后,說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要求。我班有位學生在教室中喜歡隨意擺弄別人的東西,還喜歡用自己的鉛筆戳坐在他附近的同學。學生們紛紛來找我“告狀”,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我先穩住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直接批評他,先將自己看到的情況與他進行了交流,之后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他的這種行為讓我感到很困擾,甚至有點氣憤。聽了我的話,這名學生開始放下心理戒備,慢慢敞開心扉。他告訴我,自己并非故意為之,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與其他同學交朋友,只是鬧著玩,沒有惡意。我將其他同學的感受告訴了他,并提出了一些建議。經過此次談話,我發現他在人際交往中有了些微小的改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綜上,建議教師摒棄原有的片面、暴力的溝通方式,嘗試多留意、關注學生真實的感受和當下的需要,向他們敞開心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隨之而來的將是彼此之間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而那原本被蒙蔽的愛也將逐漸被揭開與釋放。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