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不斷深入,江西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布局取得了不小的成果,隨著與非洲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江西省逐漸在非洲打造出“江西援外”等口碑效應。借此東風,希望更多江西民營企業加入與非洲國家意愿的經貿合作區建設和發展,形成倍增效應,推動江西與非洲制造業合作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江西對外貿易布局中與非洲的現有問題,進而在與非洲民間社會對接、園區運作、海外融資、市場運營模式、非洲留學生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一帶一路”的建設為江西參與中國—非洲等既有合作機制賦予新的意義和生命力,2020年,江西對非洲的直接投資排名中國第二位。贛商張華榮創辦的華堅集團在非洲工廠擁有超7000員工,累計出口過億美元。他因此被稱為非洲鞋王,還被授予“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的榮譽。以他為代表的一批新贛商,正在繼承前人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以卓越的眼界和膽識活躍于非洲國際貿易舞臺。江西在非洲逐漸打造出“江西援外”“江西建設”“江西制造”等名片。因此,江西應抓住現在的契機,進一步深化參與“一帶一路”上非洲的貿易布局,助力本省的經濟邁上新臺階。
一、江西非洲對外貿易布局現狀
(一)江西對非洲進出口額穩步增長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延伸,非洲是江西“走出去”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國家。江西與非洲的交往合作已有二千年之久,非洲是江西第五大貿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雙方有穩定的經濟交往基礎,江西企業在非洲的影響力也在逐日遞增。據江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8個月,江西對非洲的進出口為199.6億元,同比增長49.5%。2022年前三季度江西對非洲進出口同比增長50.4%。江西未來對非進出口貿易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二)江西與非洲投資項目加速推進
江西省一直保持對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提倡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非洲建設。2018年10 月,“ 一帶一路 ” 江西企業走進非洲國際發展論壇在南昌開幕。在此期間,中非民間商會南昌辦事處正式成立,這標志江西企業進入非洲有了更好的聯絡媒介和服務保障,在對非投資中更具競爭力。如今,“江西投資”“江西援助”已成為江西在非洲發展的對外名片,在中國只有江西是唯一承擔多哥和赤道幾內亞兩個援非農業示范中心的省份。巴布亞新幾內亞國際會議中心、加納共和國海岸角體育場等一批標志性援外工程項目及贊比亞盧薩卡卡翁達國際機場、加納阿克拉四層互通立交橋、莫桑比克科隆馬娜大壩等一批標志性的建設工程均由江西企業承建;總投資近2億美元的剛果(金)騰遠鈷銅資源、瑞雅陶瓷工業、正邦集團埃及飼料廠等重點項目正加速推進。截至2021年1月,江西省企業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在非洲國家增長39.67%。2022年5月11日,江西國際作為項目總承包方,與肯尼亞集水和蓄水管理局正式簽訂了肯尼亞索伊·科魯多功能大壩項目建設合同。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非洲帶來了當地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民生狀況。
(三)江西與非洲的投資渠道不斷打開
江西省商務廳一直鼓勵和支持江西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對非“三網一化”項目和其他各類投資合作項目。2021年9月中國(江西)與非洲國家經貿合作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表示愿以中非經貿博覽會為平臺,與江西發揮各自優勢,促使各領域對非合作,攜手推進中非經貿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當下,大批江西企業涌入非洲市場,因此江西已成為助推非洲發展的中堅力量,不斷推動非洲國家經濟的長足發展。簽約當天,多家江西企業與非洲在投資、貿易項目上達成協議,總金額高達10.1億美元。未來將有更多的江西企業加入非洲投資創業的浪潮中,共同創造中非合作江西新篇章。
(四)江西為非洲培養大量人才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非洲留學生第二大目的國,僅次于法國。據統計,每年江西在非洲企業招聘當地員工約2萬人,為49個非洲國家培訓政府官員2757名,2021年在江西高校留學的非洲學生達2433人。江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西省高校將依托海外孔子學院、友好院校等在海外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各種途徑作用,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江西學習。中非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合作前景美好,招收非洲留學生既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實現雙方的共贏,也是國際友好合作和發展經濟的需要。非洲留學生來江西后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如傳統中醫藥等,將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未來的 3 到 5 年中,中非合作將再次迎來新的增長點,江西將以抱團出海、多方合作的方式加強與非洲民營經濟的合作,增加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鼓勵和支持企業更多以“投建營一體化”“投資工程”等模式加入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開通更多江西與非洲國家之間的直航航班,鼓勵江西企業增大對非洲特色農產品和食物如咖啡、可可、腰果、水果、牛羊肉以及紅酒等的進口,未來江西與非洲的經濟合作范圍將會拓展得更深更遠。
二、江西與非洲貿易存在的問題
目前,江西省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多半為“外援”的形式,更多豐富的貿易合作形式還有待開發。
(一)非洲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一體化推進緩慢。非洲國家數量多,面積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國家物質基礎落后。自貿區的啟動將帶來關稅減免和非關稅壁壘的拆除,勢必會減少有些國家的外匯收入。一旦弱小國家出現財政吃緊的情況,再加上國家政府治理能力弱,必然會引起延遲實施合作協議。目前,在推進非洲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一體化過程中,江西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阻礙。
(二)園區運作不合理。在園區運作上,江西與非洲的合作園區存在建設成本高、同質化、制度壁壘等問題,缺乏統籌發展,因此還未達到規?;\作。2018年,江西與贊比亞合作的園區成為中國與非洲園區合作的示范案例,但是江西仍需找到更多與非洲的融合點。
(三)融資遭受瓶頸。江西企業在承包國際工程時,融資能力也成了企業必備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中小民營企業也加入了非洲承包工程的熱潮,但是銀行對于這類中小型企業信用或抵押貸款的門檻較高。加之中國的外匯市場嚴控也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使得這些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扶持。非洲國家容易出現預付款資金不足的情況,因此企業在承包工程時容易面臨違約的風險。匯率和政治的穩定性又是兩大容易導致企業違約的風險所在。
(四)市場運營模式單一。由于非洲的復雜政治局勢和文化差異,江西企業在項目建設中暴露了溝通等問題。跨文化差異如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導致的各種沖突和矛盾,加劇了江西企業對非洲國家承包工程和投資項目的運營管理困難和投資風險。同時,國際承包工程依然是多數企業選擇的安全方向,多元化業務開展明顯不足。
(五)民營企業創新不足。大部分江西民營企業基本以傳統產業為主,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對研發的內在驅動力弱。隨著全球不確定因素的加劇,導致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缺少充足的研發資金。國際競爭中的壓力、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要素的制約,直接導致了江西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缺乏。技術落后伴隨而來的還有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這些因素阻礙了江西企業對外長期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目前,在江西民營企業中,有科技含量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機械、化工行業和部分醫藥生產企業,現代特色農業、新興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中卻很少有骨干民營科技企業,說明江西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依舊處于較低水平。
(六)非洲留學生未能發揮宣傳作用。原因在于一是雙方缺乏交流溝通。江西師范大學的問卷研究中顯示,非洲留學生與當地中國學生的交流甚少,大多是“點頭之交”,而本校中國學生則六成以上未與非洲留學生有過任何接觸。原因主要是中國學生和非洲留學生是分開授課,且宿舍之間相距較遠,生活中幾乎沒有什么交集。二是交往頻率低。雖然非洲留學生覺得中國學生好客友好,但大部分是偶然性接觸交流,僅停留在一般性交際層面。加上語言的屏障,非洲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也就很難為江西在非洲做出實質意義上的經濟文化傳播。
三、江西與非洲貿易的對策研究
(一)加大與非洲民間社會的對接。未來江西應擴大在非洲社會的宣傳,要獲取與非洲國家民間機構和組織的良好的信任和了解。從公民社會角度設計其切實需要的項目,找到雙方經貿合作的新增長和新亮點,同時推動人文交流的蓬勃開展,共同營造良好合作環境,提升經貿便利化水平,從而更好參與全球產業合作,實現更大范圍的均衡發展。
(二)整合非洲園區資源。根據非洲國家的現狀,園區定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但要精選特質性產業,避免同質化。如農業上重點建設農產品種養加工基地,推動江西工企與農企的深度融合。園區在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上要做到合理布局,便利員工通勤。更重要的是形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框架的運行機制。如此,便于園區內企業通力合作,共享投資平臺,形成包容開放的園區,最終促使園區與周邊工業園區完成產業整合形成產業鏈。
(三)發揮融資的扶持作用。江西企業承包非洲的工程項目之前,在融資方面,首先,應對非洲本國的政策法規、通貨膨脹率、外匯管制等事先了解清楚,做到胸有成竹。選擇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的非洲國家支持的項目,提前做好融資準備。其次,融資之前要做到因地制宜,提前對非洲的金融市場做好考察,準確判斷當地的融資環境和政策。利用好中國幫扶企業的出口信用貸款及“外援”優惠貸款,這樣可以享受中國政府的優惠貸款利率和風險擔保的雙保險,為項目順利完成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聘請高層次專業人才來應對非洲融資環境和規則的復雜性。
(四)夯實市場運營的模式。江西企業本著平等合作的態度,提前掌握非洲當地的文化、民俗、語言背景,把控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推動行業發展,開拓創新業務發展模式,嘗試采取BOT、PPP 等業務模式。積極開發與工程承包業務相關聯的產業鏈,爭取實現多元化經營目標。依托中國政府層面的投資導向,江西企業還可以參與非洲當地城市的房地產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園區綜合開發等項目,但要注意統籌規劃,提升企業的業務層次。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已創造一個良好的先例,被國家部委稱贊為“江西國際模式”。
(五)增強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為了更好地融入與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江西民營企業必須培育自身的核心優勢。加大研發創新的比重,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同時及時了解國際上最新的技術動態,與時俱進,生產研究出技術優質量高的產品。一方面,促進企業技術改革創新。結合自身的傳統優勢,江西民營企業將把技術創新作為第一要務,審時度勢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進行技術創新,最終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強產品研發。站在市場前沿掌握國際需求,江西民營企業將以市場作為指南針,不斷對產品更新換代,牢牢掌握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含量產品的蛻變。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江西民營企業通過與外國企業的深入交流,獲取領先的技術,打造企業的技術含金量,積極推動企業向健康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六)發揮留學生的經濟文化傳播作用。近五年來,江西省外國留學生以每年10.00%左右的速度遞增,極大地拓展了南昌對外進行經濟文化傳播的途徑。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對象及媒介,留學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校是培養留學生的重要場所,應首當其沖地承擔起留學生對江西文化推廣的責任。一是設置一些非洲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都可參與的課程,以小組的形式讓他們有充分交流合作的機會,增進彼此的了解。二是開設跨文化培訓和心理疏導課程。幫助非洲留學生了解江西的文化背景、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從而更好地化解雙方的文化差異,避免誤解。三是通過學生社團的聯誼活動,拓寬非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雙向交流渠道。特別是在跨文化傳播上,高校應組織“講好中國故事”的活動,為中國話語傳播出力。這些留學生對周圍外籍人士特別是回國后對當地民眾有直接的影響力,正面宣傳能夠讓非洲人民更好地了解江西的經濟和文化。
掌握“一帶一路”倡議下與非洲的貿易布局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既是利于非洲的重要舉措,更是加深江西與非洲長期穩定合作的重要方式。江西省政府正在開辟新的平臺和渠道幫助江西企業“走出去”,全面響應并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未來將為江西企業“走出去”創造更科學、更持續的合作方法和途徑,共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