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反映,個別領導調查研究之前,準備不足、隨性較大、提腿就去,至于“去哪里?調研什么?怎么調研?”一概心中沒底,不但不能輕車簡從,還“四處漫游”,導致基層調研扎堆,徒增基層負擔。群眾稱之為“腳尖上的形式主義”。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重要傳家寶。然而,在基層一些地方,調研中的形式主義問題長期存在,需要引起重視。
“腳尖上的形式主義”
一些地方反映,個別領導調查研究之前,準備不足、隨性較大、提腿就去,至于“去哪里?調研什么?怎么調研?”一概心中沒底,不但不能輕車簡從,還“四處漫游”,導致基層調研扎堆,徒增基層負擔。群眾稱之為“腳尖上的形式主義”。
領導干部推開門、邁開腿,當然值得提倡。但如果只是坐在車里問民情、隔著車窗看基層,僅滿足于轉一轉、聽一聽、看一看,不帶問題來,不奔著解決問題去……如此隔岸觀火,只能淪為“虛”字當頭、“空”字掛帥的形式主義,就算天天“身”入基層,也只能是兩手抓空、頭腦虛空、問題懸空,揪不出真問題、拿不出實舉措,脫離發展的實際。
更具迷惑性的是,“腳尖上的形式主義”看似是下基層、奔一線的“真抓實干”,實則是形式主義的“舊瓶裝新酒”:
——不帶問題去,把調研現場當秀場。打著調研的旗號,一陣風來、一溜煙去,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雙手不沾泥、雙腳不著地,看似轟轟烈烈,實則走馬觀花、看過就算,徒增基層麻煩。
——不拿辦法回,既無調查,也不研究。走的是“規劃路線”,看的是“再造盆景”,聽的是亮點、不觸碰痛點。到頭來,一條活魚也沒抓到,抱著一堆空洞材料,既無法“對癥”,也無法“下藥”。
形式主義緣何屢治不絕
形式主義似乎總是無孔不入,再好的想法、再新的創意,如果不注意,也會被形式主義帶偏,最終事與愿違。這些年雖然花了很多工夫整治形式主義,但我們還是普遍感到,形式主義花樣翻新、有增無減,對工作造成的干擾越來越大,干實事的時間越來越少,“務虛”的工夫越來越多。
形式主義緣何屢治不絕?原因當然很多。
“懶政思維”導致的官僚主義,是形式主義的重要源頭。某些形式主義的制造者缺乏實事求是精神,推行工作喜歡“一刀切”,不管是否符合客觀條件,也不管效果到底如何,只知簡單粗暴提要求。基層對此只能被動接受,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認知能力的缺失,匯聚了形式主義的滾滾洪流。很多人對何謂形式主義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在認知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所以造成形式主義泛濫成災而不自知。這種人既有可能是形式主義的制造者,也有可能是接受者、推動者。對制造者來說,因為不知何謂形式主義,無知者無畏,所以大膽高調地炮制形式主義推而廣之。對下級來說,因為辨別不了某些做法是否妥當,所以面對形式主義一味迎合。這樣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十分嚴重的。
不敢斗爭的從眾心理,為形式主義推波助瀾。有些人面對形式主義,雖然知道其徒勞無益,但揣著明白裝糊涂,不僅不道破,還隨波逐流,導致“眾人拾柴火焰高”,把形式主義推向新的高潮。
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手電筒效應”,給形式主義打開了另一扇門窗。有的人也痛恨形式主義,主觀上也不愿意接受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但與自己的利益和所謂的政績有關時,便覺得形式主義拿來用一用也無妨。就像有些痛恨腐敗的人一旦自己掌握了權力,便不知不覺開始貪腐了一樣。
必須采取有力舉措剎住“腳尖歪風”
形式主義是我們黨的大敵,人民的大敵。而調研功課實不實,直接決定了決策的質量,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因此“腳尖歪風”的危害不容小覷,必須旗幟鮮明反對,采取有力舉措整治。
剎住“腳尖歪風”,貴在一個“深”字。深入基層,須沉下身子、邁開步子、放下架子,多一些輕車簡從、少一些前呼后擁。以“解剖麻雀”的態度、“蹲下去看清螞蟻”的精神,扎到困難眾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把“桌子”搬到群眾當中,聽真話、探實情,挖到問題癥結。
剎住“腳尖歪風”,關鍵在于“實”字,不僅作風實,還要謀實招。發現問題,就是要奔著解決問題去。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好解決的回來盡快解決。尤其對群眾的急難愁盼,更要抓住不放,盯著問題解決。
剎住“腳尖歪風”,注重一個“效”字。調研成不成,不在于調研規模有多大、頻率有多高、總結妙不妙,而要看有沒有實效。一切從實際出發,提高認識的科學性、決策的針對性、工作的有效性。
調查研究猶如一座橋,連著真知與行動,也連著黨心與民心。它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更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力戒“腳尖上的形式主義”,真正動起來、沉下去,在問題中把準社會脈搏,在解題中認識發展規律,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半月談》 張漫子/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