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羅湖平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有效改善農村地區的經濟面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均衡發展,進一步明確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文章通過長沙縣開慧村的實證分析,梳理開慧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歷程與現實狀況,綜合分析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共同富裕”難題,探索提出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完善產業經營管理、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以及完善民生保障建設四個方面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有效助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實現形式;開慧村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深遠的全局戰略意義。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優勢,解決社會主義發展所面臨的艱巨的農村發展任務,并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然而,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一定的困境與挑戰。持續深入推進改革,積極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文章基于長沙縣開慧村的實證考察,探尋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有效助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一、開慧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考察
(一)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概況
開慧村,是偉大革命先烈楊開慧烈士故里,地處長沙縣北部,與汨羅、平江兩地接鄰,村域面積共達10.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共2920畝,山林面積6800畝,村內共設36個村民小組。自2009年朱有志擔任開慧村第一書記以來,開慧村在集體經濟發展與壯大的道路上下求索,嚴格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與政府政策的實施,力求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以謀求村民共同富裕,并在各發展階段都取得了出色成果,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典范村落。
在收入情況層面,目前開慧村實現集體年純收入突破100萬元,人均年純收益可達3.2萬元。其收益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個是紅色旅游業,2021年開慧村接待游客120萬人次,村里旅游業從業人員262人,村民人均旅游收入1.85萬元。另一個是特色農業,開慧村發展特色農業種植1000多畝,引入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開辦農家樂、民宿16家,為總收入作出了較大貢獻。
在產業結構層面,第三產業為開慧村生產總值的重要來源,主要為紅旅產業以及輻射產業如餐飲服務、民宿服務等。第一產業的占比較低,但在政府的扶持下,開慧村特色農業規模正不斷發展擴大。其第二產業較薄弱,近年來開慧村逐步放開政策,開始引入一些無污染、技術向、高新向的輕工業,以此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在基礎設施層面,開慧村積極進行學校改造整合、興辦幼兒園,新建省級敬老院和開慧衛生院,并全面落實合作醫療和新型養老保險,率先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農民工就業培訓和實施“創業富民”項目,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利用各種惠民政策和有效手段,鼓勵在外創業人員、大學生、退休人員等各類群體回到農村;先后啟動建設項目20多個,包括公交專線建設、村間道路建設以及路燈建設、休閑健身設施等等,投資超過10億元,其公共服務得到大幅度改善。
(二)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典模式
1. “五元回饋,土地流轉”模式
在早期,為了集中利用村級資產、盤活土地資源,促進集體經濟發展,讓村民長久富、共同富,開慧村探索性地實行了“五元回饋,土地流轉”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并取得了較大成就。“五元回饋,土地流轉”模式主要是通過建立土地合作社,村民以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入社,實現土地的整體流轉,并以“入社保底金、開發補償金、就業支付報酬金、花甲加補養老金、效益分紅股份金”五金的形式回饋村民,促進共同增收。在該模式推動下,開慧村將當地村民組織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間的有機銜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開慧村相繼成立了水稻、生豬、水果、蔬菜合作社,并引進現代農業企業如穗香大地農業科技公司、金沃農業公司等,大力推動了開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 “紅色旅游+”“四色”發展模式
開慧村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親密戰友和夫人楊開慧烈士的家鄉,且毗鄰中國第一個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的故鄉與開國元勛任弼時故居,紅色資源豐富。因其突出的資源優勢,開慧村在充分整合本村資源基礎上與周邊村級單位聯營聯建,合力打造集紅色旅游、綠色鄉村、橙色教育、藍色航空的新型四色產業發展模式。依托豐厚的紅色資源稟賦,開慧村按照“傳承紅色基因、率先振興鄉村”的總體要求,建設紅色旅游專線,并結合紅色資源生產“開慧”牌湘繡、果酒、紅薯干,形成當地旅游特色產品,積極開辦農家樂、民宿、開展觀光體驗游等完善紅色旅游產業鏈。在湖南省低空空域改革之際,開慧村抓住機遇,建設華星通用機場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開慧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斷改善開慧村生態環境,并于2021年被推介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3. “黨建+五零”模式
開慧村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將基層黨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實施“建設零違章、環境零污染、安全零事故、治安零發案、村民零上訪”的“黨建+五零”模式建設,一名黨員聯系5戶群眾,每年走訪5次以上,解決5個“五零”相關問題,并在部分村組設立了“五零”示范片,營造氛圍、凝聚共識,扎實開展示范創建,并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屆湖南省文明村鎮”稱號。為在村內貫徹落實“五零”思想,開慧村基層黨組織積極舉辦“五零星級戶”評定工作,讓村民自評、互評,在評選結果出來之后舉行授牌儀式,積極促進村民參與星級評定,助推共建、共治、共享局面的形成。
(三)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驗啟示
開慧村結合實際情況,在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發展中取得了系列成效,最為根本的就是抓住了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內核,始終堅持以全體村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導向,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統領、強化紅色精神指引、注重村域能人帶動、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宜居家園、促進鄉村治理有效等措施,走向了一條共同富裕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1. 加強黨建引領建設,實現基層治理創新
加強黨建引領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開慧村第一書記朱有志書記非常重視黨建引領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在鄉村振興中,只有加強黨建引領,才能抓得更準、走得更穩。開慧村在集體經濟發展中也秉持這一點,朱有志書記和村支“兩委”通過加強黨建和打通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為黨員和群眾之間建立了“機制性聯系”。同時,還積極推進“黨建+‘五零村”建設,并在部分村組設立了“五零”示范片。其村黨支部職責明確,分工清晰,近幾年來,在開慧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開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較之前有了質的飛躍。
2. 吸收鄉賢下鄉建設,促進鄉村高效治理
促進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尤其是共同富裕的實現,人才是關鍵。在開慧村有著兩位著名鄉賢,一位是廳官當村官的“中國好人”朱有志,一位是行長當組長的“最美鄉賢”繆曼聰。朱有志于2009年來到開慧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此后的13年間,他創新了土地流轉方式,探索提出“五元回饋”土地流轉模式,并帶領村集體創新經營方式,邀請專家對開慧農業進行技術指導等讓土地生金,讓開慧村脫下貧困村的帽子,不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繆曼聰是開慧村本村村民,她不忘先烈,熱衷于傳承紅色精神,通過“板倉紅”楹聯文化一條街活動傳播了開慧紅色文化,也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
3. 強化紅色精神指引,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開慧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積極講好紅色故事、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旅游業發展。開慧村以紅色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當地生產“開慧”牌湘繡、果酒、紅薯干,形成當地旅游特色產品,積極發展采摘觀光農業,開辦農家樂、鄉村民宿等,形成一系列配套產業鏈,為農民提供多種收入渠道,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開慧村大力弘揚紅色母愛精神,讓開慧村在開慧精神的引領下繼續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進而走向共同富裕。
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開慧村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時不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兩手抓,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宜居村莊。開慧村首先叫停村內對環境污染較大的化工產業,并積極引入低污染、無污染產業補齊第二產業發展短板。其次,開慧村大力開展“綠色庭院”“清廁行動”等活動,還在省市縣各級支持下進行村內體育廣場建設、水壩維修、泥塘清淤、“綠色通道”修建等完善村內的基礎設施,切實改善村內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推動建成“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氣質美”的鄉村新氣象,并于2021年11月被推介為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5. 構建聯營聯建機制,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開慧村為打破自身村域限制性發展條件,積極與周邊村域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優勢互補,聯合協同發展。開慧村與飄峰山村共同發揮楊開慧故居與繆伯英故居等紅色資源優勢,建立了紅色旅游專線,加強了兩村紅色旅游業的聯系,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促使兩個村的紅色旅游業共同發展。開慧村以紅色旅游業為主體產業,而相鄰的葛家山村村域范圍內擁有較多商業化設施如商場、民宿、餐館等,這些配套的場所進一步促進開慧村的紅色旅游,而開慧村的紅色旅游業也反過來助推葛家山村商業的發展,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
二、開慧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共同富裕”難題
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探索與改進的過程。開慧村在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道路上雖然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果,但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帶領村民們“一起富”“共同富”的過程中也曾面臨困境。
(一)地域之間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差距明顯
開慧村作為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村,在發展前期面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村域內發展失衡,與楊開慧故居的距離、與村內主干道路的距離、土地地形、土壤條件等使開慧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區位優勢。總的來說,開慧故居附近村組的發展要優于邊遠村組,地形平坦且土質條件好的村組發展要優于其他村組。二是城鄉差距較為明顯,開慧村由于與長沙縣距離過遠,兩者之間要素流動相對困難,導致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二)產業發展動力不足,促農增收成效甚微
開慧村集體經濟發展初期,村民農業生產形式單一、農戶單獨生產沒有形成合力且大部分農產品直接售賣,經濟效益不高,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紅色旅游產業是開慧村的優勢產業,但因其產業動能釋放不足,就楊開慧故居旅游景點周邊地區而言,雖然存在一些餐飲及紀念品售賣商家,但未以楊開慧故居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產業鏈以帶動集體經濟發展。距離楊開慧故居較遠的村域,還是以種植業為主,產業關聯程度較低,支柱產業輻射作用不明顯,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總體而言,開慧村發展前期支柱產業不明晰,產業的業態布局與管理較為欠缺,農民增收渠道較為單一,如何結合紅色文旅產業推動村級產業整體發展、促進村民增加收入成為關鍵。
(三)勞動人口流失嚴重,專業人才扎根困難
充足的勞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過去的開慧村由于產業發展不完善以及經濟增速較低,村民在村內的就業崗位少且收入低,大部分勞動力紛紛離開家鄉加入打工大潮,這使開慧村失去了大量勞動力進行集體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對于回村創業的人,開慧村缺乏專門的村級基層人才管理機構,有關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落實。其次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比“引進來”更重要的是“留得住”。如何確保優惠政策落地,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長效機制,讓更多人才扎根農村,這是開慧村發展之初面臨的一大難題。
(四)集體資產增值困難,資產監管有待完善
在早期,開慧村大力將資產用于計生發展、公共基礎建設投入和紅色旅游業發展等,且村集體的資產增值過度依賴政府補貼而缺乏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村集體只關心收益不計成本與折損,經營產業難于發展與增收,導致集體固定資產使用價值年限過短,前期積累曇花一現,集體資產流失嚴重。其次,村級所有的山林、耕地、園地、水面等資源普遍存在界址不清、產權不明的情況,資源不能變資產,也難以變股金,不利于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最后,村民對村里集體經濟投入資金的具體用途知之甚少。集體資產的信息公開制度有待完善,防腐體制要進一步加強,要增強村里對集體資產管理權力的監督,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村民的知情權。
三、發展與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共同富裕路徑
開慧村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做法既克服了發展困境,也有效推動了當地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并朝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其做法為發展與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共同富裕路徑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完善基層治理體制
通過組織振興實現“勞動的更廣泛的分工和結合”,以黨建引領新型集體經濟的壯大與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石。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一是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依照中央精神組織村集體開展與落實各項工作。既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秩序的治理,如建立完善村級獎懲制度、村規村約及各項村民保障制度等,也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如對村級集體資產進行定期清查核資、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折股量化、通過各類投資與經營途徑進行決策以促進集體資產的增值保值等。二是要優化基層黨支部,選拔肯做實事、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作為干部,培養思維活躍且具有奉獻精神的年輕干部,通過實地考察、現場或遠程培訓等方式,提高村支兩委干部綜合素質,并將共同富裕作為村支兩委干部考評績效的重要指標,實現高效能治理。三是創新基層治理的方式,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自治,提升鄉村治理的效率。四是引進人才,支持能人與熱心于家鄉建設且具備較高思想覺悟與理論水平的鄉賢返鄉參與鄉村治理。
(二)完善產業經營管理,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加強對村級各類產業的經營管理,有利于村級資產的增值,同時有序化的經營管理能夠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村級內部共同富裕。一是可以對產業進行具體的布局與規劃,適當延長產業鏈,拓寬農民的就業途徑,根據不同村域的區位特質或者優勢資源等因地制宜地進行整體謀劃,充分挖掘當地特色,如開慧村這類紅色資源豐富的村域,可以充分開發其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還可發展觀光農業、旅游產品生產以及鄉村民宿等配套產業鏈,為農民提供多種收入渠道。二是要盤活與充分利用村級資產,充分利用空閑宅基地以及閑置土地等進行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結合本地特色積極引入或投資潛力產業或通過公開競標等方式,增加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三是對村內合規合作社進行扶持,鼓勵發展更多的合作社,以促進村內規模化經濟的發展。四是鼓勵外部公司與個人參與減少封閉性,鼓勵村企與村企之間、村企與專業合作社之間相互合作以促進互利共贏,鼓勵村內能人志士以“先富帶后富”的發展理念來促進整個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三)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推動城鄉共同發展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之間要素流動以及區域之間的聯合協同發展,對于發展集體經濟并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影響。一是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以城帶鄉格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鼓勵與吸引各類人才入鄉進行兼職兼薪或離崗創業,引導參與農村建設的人才融入鄉村;進一步激活鄉村各類資源要素,以促進城鄉生產生活的互補共融,打破要素流通瓶頸;以政府為主導,合理引導社會資本下鄉,參與鄉建運營,促進城鄉形成共享發展新格局。二是建立不同區域之間的聯動發展機制,從更大區域范圍的城鄉著眼,實現區域之間的聯動和補償,點面結合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如跨區域的兩地可通過相同或互補資源條件,打造共同發展模式,實現該產業的跨區聯營聯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打造利益聯結體,實現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也可與不同區域根據財力狀況結成幫扶關系,加強多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及人才交流、經驗共享等活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四)完善民生保障建設,構建共享發展理念
民生保障體系、公共服務供給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為農民增收營造良好環境,發展成果讓村民共享,并構建以共享為核心的民生福祉的體制機制。一是要完善教育體系的資源配置,向鄉鎮學校引進更多優質教師資源以及教具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普惠;要加強鄉鎮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引進優質醫療設備,進行醫聯體建設,對于醫保處于異地的常住村民應依據居住憑證等相關資料進行一定醫療補助。二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對村域邊遠地帶或地形較崎嶇地帶進行道路、公交汽車等交通設施的延伸,建設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及數字電視網等信息基礎設施等。三是完善兜底性社會救助體系,關注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幫扶低收入人群,專門對接此類人群,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滿足基本精神生活需求,并且要讓弱勢群體也能充分參與到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中。
四、結論與思考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環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共同富裕視域下,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刻不容緩。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正確面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歸納總結成功地區的經驗,形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策,構建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發展的內在機制。然而也要認識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其發展具有階段性,要結合每一階段的現實狀況來發展,多主體、多要素協同發力。對開慧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可以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深入探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共性,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其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展壯大,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辛賢.實現共同富裕最大的難點在農村 根本出路在發揮農村集體所有制優勢[J].鄉村振興,2021(10):19-22.
[2]高強,孔祥智.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與實踐——基于四川彭州小魚洞鎮“聯營聯建”模式的案例分析[J].東岳論叢,2020,41(09):162-171+192.
[3]王德祥,李建軍.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問題探究[J].農村經濟,2010(01):10-13.
[4]朱有志.中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劉培林,錢滔,黃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08):117-129.
[6]高鳴,魏佳朔,宋洪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構想與政策優化[J].改革,2021(09):121-133.
[7]張來明,李建偉.促進共同富裕的內涵、戰略目標與政策措施[J].改革,2021(09):16-33.
[8]喬惠波.試論共同富裕的內涵、基礎及推進路徑[J].東岳論叢,2022,43(02):21-2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分工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研究”(22A0431);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支持領域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研究——以開慧村為例”(S202110554001)。
(作者單位:湖南工商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地理學院。羅湖平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