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玲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但是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欠發達地區的信息化推進較慢,面對這一“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就成為一個新課題。本文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結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探討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必要性以及具體舉措,以期能夠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適應“雙新”課改的新要求。
關鍵詞:5G時代;欠發達地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信息技術應用;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4-014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47
當今社會已經步入“5G”信息時代,教育的信息化也在不斷推進,它給高中教育教學提供了新動能。但是在部分地區因為信息化起步較晚,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歷史學科作為高中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面臨著新高考、新教材的一系列新變化,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來輔助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對此,筆者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即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歷史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的素養。而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既需要引導學生深挖教材,同時還應該豐富學生的歷史信息,也就是不拘泥于教材,現代信息技術則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這方面的需求。因此在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建議中就強調: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提高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事實證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能夠發揮其資源豐富的優勢為學生擴寬歷史信息源,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去理解所學內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也能夠幫助歷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更開放、更多樣,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參與的機會更多,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更豐富,這有利于發揮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應用信息技術還能夠把教材中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契合新時期歷史教學的要求,是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的現狀
1.教師觀念滯后,對信息技術存在排斥心理。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從歷史教師角度來說,如何有效、精準地備考成為教師教學關注的焦點,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歷史教師習慣用講授法教學,希望能夠把知識內容給學生講全面、講透徹,對學生的要求依然是以多看書、多背記、多做題為主,并未真正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角度來審視歷史教學。而在信息技術應用上,部分教師則存在排斥心理,教師擔心學生可能會被多媒體提供的各種眼花繚亂的信息所“迷惑”,在聽課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率下降。所以,這些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示范課等活動中才應用多媒體,其他時間則應用較少。
2.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盲目,難以把握好“度”。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而學生素養的培養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講授難以完成,需要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而應用信息技術則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直觀的史料資源,這給歷史的史料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便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但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產生了過度“依賴”,甚至完全“迷信”于互聯網資源,一些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互聯網查找教學資源特別是多媒體課件上,而對新教材、新課程標準的研讀在減少,對于所任教的學生情況的深入分析也在減少,這樣的做法極容易產生教與學之間的不一致。
3.教師信息技術技能有待提升。信息技術是輔助歷史教學的工具,需要教師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能,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更新速度較快,大量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已經進入了高中課堂,如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智慧“黑板”、“5G智慧教室”等應用越來越廣泛,這需要教師不斷提升信息技術能力,才能夠發揮這些設備輔助教學的功能。但是大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信息技術技能上存在明顯不足,在教學中更多依賴的是“現成”的網絡資源,或者對下載資源進行簡單加工,其創新能力存在明顯不足;還有部分教師只能應用其最基本的功能,導致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成為所謂的“高級黑板”“高級投影儀”,其智能化、多樣化、直觀化的優勢并未被教師有效發掘,導致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出來。
4.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但是在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師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來分析和解讀教材內容,而學生在歷史學習時往往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應用信息技術后,部分歷史教師依然是在講授多媒體呈現的信息,給學生探究、討論、體驗的時間和機會都比較少,并未真正發揮出多媒體的作用;還有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不自覺地會受到信息技術的制約,其關注點是如何講授自己設計的內容,而對學生的關注不夠,這也會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的策略
1.更新觀念,以先進理念指導教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強調要因材施教,也要因地制宜。雖然教育的信息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是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其信息化水平以及物質保障可能和其他地區有一定差異,對此這些地區的高中歷史教師要避免死板的“邯鄲學步”,而是要結合本地的實際,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為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要注意與時俱進。因為教師的理念會直接影響教學行為,所以教師要做到理念上的及時更新。具體來說,高中歷史教師要深入研讀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因為它是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南,也是歷史教學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實施建議中,則明確指出了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信息化水平”,它不僅強調“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拓寬有關歷史的信息源,開闊歷史視野,使師生獲取更多、更具體的歷史信息,有助于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解決”,還指出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封閉走向開發、由被動轉為主動,有利于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而且要鼓勵學生敢于應用互聯網的資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減少學生對教師、教材的依賴,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是必然趨勢,高中歷史教師要在學習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來逐步落實。為了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廣大教師也要積極參加與之相關的培訓,如教育部組織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2.0培訓”項目,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認識,為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做好思想上的準備。
2.準確定位,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首先,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把信息技術融入歷史教學是必然趨勢,教師必須要主動適應;教師也要明確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它是輔助歷史教學的工具,能夠給傳統的歷史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特別是它能夠根據課堂教學需求,給學生呈現多樣的歷史教學素材,如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上可以給學生呈現直觀的時間軸、歷史地圖等;同時也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史料,彌補新的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部分內容表述抽象、簡單等不足,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但同時教師一定要時刻牢記課堂教學的中心依然是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定是輔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切勿“喧賓奪主”。
其次,歷史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也要注意其應用的“度”,如使用的時機、呈現方式等細節。特別要注意呈現的學習內容一定要精挑細選,內容不宜過多,如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一般保持15—20頁即可,課件史料的選擇也要注意多元化,文字、圖片、視頻等都可以適當融入其中,著眼于學生學習的需求進行設計,力爭使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達到最佳效果。
3.提升教師信息技能,優化使用效果。歷史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還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技能,要結合自己所面對的學生情況來針對性地提升信息技能。
例如歷史教師要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文字處理、圖片修改、視頻剪輯、幻燈片的制作等基本技能,同時也要掌握微課的制作、慕課、翻轉課堂以及線上教學等技能;能夠掌握并且靈活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夠充分應用5G智慧教室的助學功能等。這樣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呈現學習內容時方法和手段才會更豐富,才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選擇性必修《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給學生呈現翻車、筒車的工作原理的動畫圖,理解其從應用人力到水力的進步;通過給學生播放《非遺制瓷工藝》《灌鋼法》的視頻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手工業生產的進步,這樣的應用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4.靈活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激發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內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枯燥感,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多樣、直觀、豐富、形象地呈現學習資源的優勢,把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信息技術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部分教師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因此對傳統教學方法產生了排斥心理,這是認識上的錯誤。傳統的講授法教學依然有其優點,特別是在概念解讀的過程中是非常有效的,還有就是必要的板書內容也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在把信息技術融入高中歷史教學時一定要注重二者的和諧應用,這往往能夠起到1+1>2的效果。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不斷探尋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歷史教學方式,諸如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歷史情境,使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這也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誕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選取工業革命期間工人生活狀況的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在工業革命社會生產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工人階級惡劣的生存境況,這樣學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工人階級要開展反抗斗爭,進而能夠順利得出工人階級聯合斗爭的必要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并不是機械地記憶知識,而是在情境中理解和收獲知識,這樣不僅幫助學生降低了學習難度,還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
最后,利用信息技術多樣化呈現學習內容。結合高中歷史部分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積累有距離的現狀,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便捷、豐富、直觀的優勢來多樣化地給學生呈現內容。如在學習《中古時期的歐洲》這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圖片來展現西歐的莊園經濟和城市發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利用史料來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的影響力。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把課堂學習拓展到課外,鼓勵學生自己利用互聯網資源去查找其他中世紀的資料,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總之,雖然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5G時代,但是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現實問題,欠發達地區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當地實際,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出發來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助力學生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 徐珊珊.高中歷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6X).
[2] 何雄.探究信息技術和高中歷史課程的有效融合[J].考試與評價,2017(8).
[3] 田雪,韓福松.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新探[J].考試周刊,2018(46).
[4] 陳白夢.初探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有效策略的構建 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文藝復興”[C]//第四屆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研討會論文案例集.2020.
[5] 肖亞.探究多媒體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結合[J].教育(文摘版),2016(10).
[6] 羅美華.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