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田洪霞
摘要:隨著地方經濟建設力度加大,各地也更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根據各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看,存在一定的誤區,導致出現無法挽回的保護遺憾。吸取歷史教訓,各地逐漸認識到保護當地歷史文化遺產對促進地域文化、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促進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為研究基礎,對我國部分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及其在促進當地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經濟建設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明確要求,保護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并提出要提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力度,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各個地區都存在其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四川都江堰、陜西兵馬俑、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各地區遺留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寶藏。近年來,我國發布多部要求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文件,各地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但受到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保護意識不足及當地文化遺產保護部門、人員等認知、保護理念存在偏差的影響,在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走了很多彎路,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很多地區為了當地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等破壞歷史文物,導致無法復建。如王家橋、老墳園祠堂等,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但都因其影響了當地城市建設,導致拆除后無法復建,成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中的重大遺憾。本文將主要探究、論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對當地經濟建設的作用,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推進、地區經濟建設發展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主要以各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經濟建設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平臺搜索相關文獻資料,在圖書館查找相關圖書資料,并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為本文的編寫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案例分析法
本文主要對我國某些地區保護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利用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情況進行調查,以實際案例,分析當地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
(一)文化、審美價值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各地歷史發展進程中保留下來的重要部分,是各地區傳統文化的精華,包括優秀的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節慶活動,也包含歷史古跡、文物等物質載體,是當地向其他地區、其他國家展示其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有著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對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對當地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我國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包含了多樣的歷史文物、古跡、民俗習慣、藝術形式,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舞蹈、器樂,或如泰山、故宮、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歷史古跡,都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藝術價值,保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可以向世界各國分享當地獨有的工藝、藝術、古跡,讓人們在獨特的藝術文化中,感受當地悠久的歷史、審美內涵,觀賞到獨特的地方建筑、體驗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
(二)經濟價值
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對當地歷史文物、古跡、民俗習慣等的保護,也要對其周邊的人文、歷史、環境等進行還原,保證當地古跡、文物、文化等的真實保留、傳承,近年來,各地積極依靠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開發文化旅游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等消費,加大旅游消費,實現精神文化的提升,歷史文化古跡、文化遺產等成為人們重視的旅游項目,各地也積極加強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文化旅游需求,促進了當地文化遺產旅游事業的發展,實現了各地歷史文化遺產的商品化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建設,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三、地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現狀
(一)以高原地區“走馬競技”為例
“走馬競技”是我國高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烏審走馬競技”也被納入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國高原地區積極利用“走馬競技”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草原自然風光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地積極利用短視頻平臺等媒體加強對當地“走馬競技”文化遺產的宣傳,提升“走馬競技”的知名度,傳播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并將“走馬競技”與當地的旅游景區結合,形成走馬比賽的旅游場地,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當地旅游經濟的收入;我國也積極加強對“走馬競技”的傳承和保護,成立“走馬競技”協會、設置相關比賽,促進當地“走馬競技”文化遺產的更好傳承,也通過舉辦比賽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
(二)錦州藝術類非遺對當地經濟的促進
錦州是我國遼寧省的重要城市,是當地交通網最密集的地區,是連通東北與環渤海灣經濟帶的重要樞紐,也是連通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的橋梁。錦州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城市,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因此也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遺產,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是利用彩紙、刻刀等進行的剪紙藝術創作,錦州地區積極加強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展非遺傳承人進課堂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代表進入高校,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向學生傳授非遺相關的工藝、技法、文化等,實現非遺的系統教學,培養更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當地也積極加強非遺藝術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建設,發展當地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如到俄羅斯開展非遺文化交流、非遺藝術展示等,充分地展現錦州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提升錦州的文化軟實力;錦州還積極開展地域性的非遺藝術旅游產品,如利用“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制作生活用品,促進當地旅游產業、文旅產品生產行業的發展。
(三)貴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貴州地區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受到了其他地區的廣泛關注,也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貴州地區為了達到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為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并重視其科學開發、全民參與,構建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明細表等,形成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體系,當地還積極通過修建博物館、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強宣傳等方式進行保護,甚至建立了“多彩貴州”的獨特旅游品牌形象,在提升人們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的同時,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收入,尤其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數量多、種類豐富,各種名勝古跡、自然景觀的結合發展為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經濟的提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促進當地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不準確
雖然我國很多地區認識到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歷史文化遺產對當地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等,仍舊存在很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某些地區為了城市發展、經濟建設,對一些影響城市建設的古代遺跡、歷史文物等進行了拆除、破壞;還有些地區因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不足,為了發展當地經濟,隨意開發旅游項目,或在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存在偏差,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根據調查發現,1990年左右,我國統計了977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些地區為了利用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旅游行業,但卻存在過度開發的問題,如1982年我國舉辦了八次少數民族運動會,項目眾多、參與人員眾多,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用于場地建設、文藝項目表演,不僅浪費資金,也影響了人們的體驗感。
(二)挖掘、利用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程度不深
我國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很多地區為了發展旅游項目,單純重視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存,卻忽視文化、史實等資料的整理、挖掘,導致文化遺產挖掘深度不足。如云南的茶馬古道,在當地旅游時,導游大多重視茶馬古道沿途景觀相關傳說的講解,卻忽視其歷史史實的介紹,而隨著傳說解讀過度、過多,使人們審美疲勞,如果不及時挖掘其真實的歷史史實、真實歷史人物故事,就會影響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造成經濟效益的降低。
(三)存在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部政策,要求各地加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各地也積極加固當地的古跡、歷史建筑等,但歷史發展進程中,仍舊存在很多破壞歷史古跡的問題,老墳園祠堂、新灘古民居等的拆除,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了永久的遺憾;除了歷史古跡的損壞,歷史文化遺產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斷層、缺失等也給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經濟價值的體現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如錦州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代表人物大多年事較高,很少有年輕人耐心學習這些技藝,再加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仍舊受到家族、血緣關系等限制,并未實現廣泛教學,導致其傳承和發展存在斷層,無法傳承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經濟建設的關系及建設策略
(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經濟建設的關系
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建設看似不存在必然聯系的兩個問題,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如為了促進地區城市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將傳統的舊房改建新房,將歷史古跡拆除建設成新的城市建筑,但統一的城市建設形態、城市形象使人們審美疲勞。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通過保留、加固歷史古跡等方式。保護文物,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歷史風貌、古跡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建設規劃,保證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結合,建設具有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利用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建立有內涵、有文化底蘊的城市,為城市文化旅游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吸引更多的旅游人士,地區政府還可以積極開發當地的文旅產品生產制造行業,設計與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日用品、小飾品、紀念品等,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建設。
(二)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策略
為了實現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發展的持續推進,需要從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關聯產業的發展、建設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形象等方面,切實地實現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1.加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開展獨特的地區旅游宣傳
我國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并且種類也極為豐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種類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歷史古跡等,通過組織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人員深入到民間,將當地零散的民間傳統文化、民族體育資料等進行統一整理,并組織專業人員撰寫、出版當地文化遺產類的圖書,或利用視頻、圖片等進行歷史文化遺產的記錄、保存、出版,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下,各種先進的動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還可以實現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動態呈現,地區媒體部門還可以搜集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圖片或視頻,制作成紀錄片,實現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充分整理和保存,幫助政府部門了解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發展現狀,明確其價值和地位,制訂相應的保護計劃和措施,對被破壞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維修、保養和加固,制訂合理的歷史文化遺產利用規劃,明確其利用的目標和方向,以及利用方式和標準;各地歷史文化遺產類圖書、影像等的使用,還可以為當地圖書印刷行業、影像制作等行業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促進旅游行業、印刷行業、影響制作行業等的共同發展,通過各種宣傳和推廣活動,向公眾介紹歷史文化遺產和其保護利用的情況,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更好保護,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
2.積極開發歷史文化遺產的周邊產業
我國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地區非遺藝術魅力獨特,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生產經營、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的發展。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開展各種主題旅游活動,增加當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數量,提升旅游產業的收入和影響力;還可以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開發和推廣相關產品和服務,如文化衍生品、文化講解、文化體驗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在歷史文化遺產周邊開發和推廣相關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如承德豐寧滕氏布糊畫,將布糊畫與壁畫設計、服飾設計、箱包設計等結合,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其相關聯的產業,促進當地服飾生產、室內裝修行業等的發展,推動當地經濟建設。除了目前一些地區已開發的歷史文化遺產相關聯行業,還可以將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地分類、定位,打造出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關聯品牌,樹立獨特的城市形象,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3.加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培養
我國除了歷史古跡、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至關重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是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礎,尤其是雕刻、木匠、紡織、繪畫、音樂等傳統技藝,目前受到現代技藝、機械化生產等的影響,很多年輕人不愿學習生產效率低、關注度低的歷史文化技藝,導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人出現斷層,甚至失傳、停產,給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嚴重的威脅。為了實現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其經濟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國家要加強對地區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制訂傳承人的培訓計劃和課程體系,為傳承人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建立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機制,促進傳承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共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鼓勵傳承人向公眾傳遞歷史文化遺產的知識和價值,提高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與藝術、文化類高校合作,設置相關的專業,如廣西京族獨弦琴演奏,可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當地音樂類、樂器類專業加入獨弦琴演奏的教學,從獨弦琴的演奏技藝、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教學,保證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更好保護和傳承,能夠繼續發揮其經濟價值。
4.合理控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經濟功能的開發力度
根據目前我國各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發展的情況看,旅游行業仍舊是其經濟功能開發的重要形式,但也要合理控制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力度,避免過度開發。首先,各地要根據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出臺法律制度、規范等,明確古建筑、文物、遺址等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標準,同時考慮到經濟利益的因素,合理規劃經濟功能的開發,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明確當地歷史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的責任制度、責任主體,保證適度、合理的范圍內,避免為了經濟建設過度開發當地的旅游項目;其次,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宣傳教育,提升公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依照相關法律,自主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尤其是參與到當地即將失傳歷史文化遺產的學習、搶救中,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最后,加強監管機制,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經濟功能的開發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開發活動不會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在進行經濟功能開發時,應充分尊重歷史文化遺產的特點和價值,避免過度開發和商業化,保持歷史文化遺產的本質和原貌,引導開發者將開發活動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六、結語
地區歷史文化遺產是當地歷史、文化、藝術等的重要體現,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個性特征,是當地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記憶,也是一個地區的重要資源,它不僅具有文化價值,還具有經濟價值,合理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一直以來,受到保護理念偏差、保護認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很多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因此,本文主要從加強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宣傳、積極開發歷史文化遺產的周邊產業、加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培養、合理控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經濟功能的開發力度等方面,旨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最大化地發揮其經濟價值,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為相關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也為不同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石文毅.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競技”助力高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路徑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青海省體育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第七屆中國多巴高原訓練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論文摘要集,2022:83-84.
[2]李梅.桂西南地區壯族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1.
[3]田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與錦州地區經濟互動發展[J].文化產業,2018(11):12-13.
[4]羅來明.云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少數民族旅游經濟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2):165-170.
[5]盤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建設[J].黑龍江史志,2014(05):338-339.
[6]劉愛英.淺析南方民族地區利用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發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04):22-25+40.
[7]王大斌.淺析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關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2(03):144-145.
*基金項目: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近代經濟一體化背景下貴州民族經濟的融合”(項目編號:qnsyrc201603)。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歷史與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