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領 陳醒基 朱玉琴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已成為應用型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從相關概念入手,介紹實踐育人的科學內涵,闡述新形勢下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的現實需要,針對應用型高校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構建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通過探索和實施CDIO-OBE工程教育模式,加強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升應用型高校工程實踐育人實效。
關鍵詞:新工科;應用型高校;工程實踐;實踐育人;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4-0096-04
Abstract: A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goes deeper and deeper,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nurturing,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nurturing needs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ddre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builds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y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CDIO-OBE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enh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educating people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practical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項創新舉措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文件,都要求高校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順應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趨勢,不斷探索融合與創新工程專業培養,優化實踐過程管理,完善實踐工作責任制,強化實踐導師責任制,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有效提高實踐育人效果。
一? 相關概念
(一)? 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是指賦予工科新內涵以適應經濟轉型升級新常態的新形式,即不同學科交叉滲透形成新的工程領域和新的工程范式,是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結構的有機結合。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的新工科建設與發展,強調理念新、質量新、模式新、結構新和體系新。面對新一輪產業改革和科技革命的挑戰和工程人才的短缺,需要培養一大批卓越的工程人才[1]。
(二)? 工程實踐
工程實踐是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中,以此來鞏固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工程實踐是工程教育的基石,實踐教學可以促進理論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能夠穩定存在并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工程人才培養要落實到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中[2]。
(三)? 實踐育人
實踐育人是學生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通過教學實踐、專業實踐和科技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第一,實踐育人符合教育的學習規律。比如,對學生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表及里、由下而上及由淺入深的全面、系統訓練。第二,實踐教育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通過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有利于消除傳統教育的教條、空洞和脫離實際的弊端。第三,實踐育人符合自我教育的規律。其使學生們養成勇于探索、獨立思考的卓越品質。第四,符合素質教育規律。注重把實踐活動融入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理解知識與實踐相統一的意義[3]。
(四)? 工程應用型人才
工程應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能力,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善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的人才。特點是適合區域經濟發展建設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能走到一線的技術崗位,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4]。
二? 實踐育人的科學內涵
實踐育人是基于實踐觀點的育人理念,其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開展緊密相關的各種實踐,激發學生對課外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興趣和熱情,綜合和定向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康成長和才能,并促進形成一種新型的高尚品格、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一)? 實踐育人的現實屬性
實踐育人符合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和貼近學生的育人規律。實踐育人的實質是引導大學生從周圍的事物、特定的事物和自身的事物入手,著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思想品格和文明習慣。
(二)? 實踐育人的教育屬性
大學生是受過教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學生在實踐中積極進行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從而使學生能夠形成勞動觀念,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的突出特征,增強自立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三)? 實踐育人的社會屬性
實踐育人模式下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為了維持既定的社會秩序和發展,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必須通過教育手段將所有人的知識、行為和道德等納入規范性社會。根據人類社會化理論,必須通過教育和其他途徑不斷獲得關于社會生活的知識和經驗,以逐步發展參與社會生活的人。
(四)? 實踐育人的素質屬性
素質教育是一種適應應用型大學精神和職能的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堅持知識和實踐的統一,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應用型高校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增強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品格和人格,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知識素養,有利于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 應用型高校實踐育人的現實需求
(一)? 厘清實踐育人模式定位與工程教育理念的需求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未能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不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實踐教學模式的更新難以適應產業轉型的需要。因此,要明確教育的目的,厘清工程教育的理念,不斷調整工程實踐模式,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新需要[5]。
(二)? 不斷提升社會化、專業化人才的需要
“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和網絡強國等重大發展戰略都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出了具體要求,以新業態、新技術和新行業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高度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職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必須創新實踐與教育相結合[6]。
(三)? 轉變產教分離現實需求
國家大力倡導產教結合,把高校人才培養戰略與當地人才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但目前部分高校產學研一體化戰略尚未實施,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與社會需求脫節,社會實踐平臺沒有與企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結合,影響了工程實踐在新工科工程人才培養中的開展[7]。
四? 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工程實踐基地數量不足,難以保障工程實踐效果
當前,應用型高校工程實踐基地的建設存在著不穩定、數量偏少的問題。資源有限的工程實踐條件不能滿足應用型高校學生的整體實際需要,與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工程實踐活動通常是隨機的,效果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達到工程實踐育人的效果和目標。
(二)? 對工程實踐認識不足,參與實踐積極性不高
應用型高校學生缺乏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對工程實踐育人的認識不足,沒有足夠的熱情參與工程實踐,參與工程實踐的積極性不高。
(三)? 更新速度滯后于社會需求,實踐教學內容陳舊
傳統的專業實踐課程只注重技術分析,在實踐性課程中,工程設計、工程創新等實踐性教學內容嚴重不足,難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概念的出現,工程技術知識體系正面臨全方位、多層次的更新。就其內容來說,缺乏動態調整機制,工程實踐教學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滯后于技術發展速度,已經越來越無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工程人才[8]。
(四)? 實踐教學目標模糊,人才培養偏離工程實踐
一是工程實踐教學對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認識不足。二是高校實踐教學目標趨于一致。無法體現工程實踐教學的特點,教學目標趨于雷同,因而出現了“有形而不神”的現象。
(五)? 缺乏實踐性教學資源,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與實際教學相比,教學更具有理論性和操作性。面對大規模的工程教育,辦學經費相對緊張,限制了本已不足的實踐教學資源。由于實驗設備、實習場地和實習教師的限制,實踐教學活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六)? 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實踐育人體系不健全
第一是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在開展工程實踐活動中,更多地關注開展次數,一方面只注意工程實踐的結果,而對工程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則不能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第二是校政企之間沒有協同作用。盡管應用型高校將工程實踐納入其教學計劃,但對工程實踐環節的時間和計劃安排缺乏科學性指導,校政企之間沒有協同作用形成一定的合力,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效果。
五? 工程實踐育人教學體系建設
(一)? 實踐教學體系是工程人才培養的需要
實踐教學是聯系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紐帶,是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提升。工程人才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工程實踐教學中實施[9]。通過校外工程訓練、開放式實驗教學、多樣化的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活動,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系統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才能充分發揮工程實踐教學的作用[10]。
(二)? 實踐教學體系是新工科建設的關鍵
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新工科建設的關鍵環節。新工科建設是國家戰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新要求,重新設計一套科學、系統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新工科”人才,推進“新工科”建設進程。
六? 工程實踐育人體系的實踐
(一)? 更新觀念,提高實踐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應用型高校必須改變傳統的強調理論而忽視工程實踐的觀念,不能簡單地將工程實踐的作用視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理論課的延續。要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教育的頂層設計,協調校政企之間的工程實踐育人工作,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和細則。二是教師必須樹立工程實踐育人的觀念,將知識教學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通過工程實踐鞏固和升華理論知識。三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獨立參加工程實踐活動,以實現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 工程實踐育人一體化平臺建設
在新的工程背景下,培養創新和“互聯網+”思想,建立一體化的實踐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課程教學計劃和安排,從基礎實踐課程開始,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建立實驗平臺和虛擬實踐平臺,使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普通課程、虛擬實踐入手,建立一個綜合的職業培訓實踐平臺和一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11]。
(三)? 加強校企協同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高素質教師培訓體系,組建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校企合作師資隊伍,以確保優秀的培養質量。在生產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有效利用生產與教育之間的優質導師資源,建立“課程整合、實踐整合、導師整合、團隊整合”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有助于實現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互補與共贏發展。
(四)? 產教融合育人體系的制度保障
實現對教學過程的監督和反饋,通過師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確保教學體系的穩定運行和持續改進。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領導下通過建立人才培養工作組,建立優秀生產、教育和科研基地的選拔方法,企業獎勵制度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成立產學研聯盟委員會,以協調內部和外部資源,并為規劃人才培養提供組織保障。
(五)?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培養體系中,主要包括學科競賽、課程設計、專業認證、畢業設計和工程培訓等,通過生產實踐完成。實施畢業實習教學管理辦法,制定實踐教學學習文件歸檔管理制度,做好校外實踐教學保障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基地管理辦法,高校和企業要制定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使基地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六)? 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協作育人基地
地方政府與高校人才培養深入合作,不斷拓寬合作范圍,積極建設人才儲備。通過建立信息化和數據平臺的共同建設,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研發培訓基地,開展實踐培訓、針對性培訓及智庫儲備和其他形式的實踐教育。高校人才培養計劃與當地政治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應建立聯合研發基地,提高企業效率,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技術問題,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與國內外大學在人才培養、科研和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建立校際聯合培訓教育基地,整合學生的培養模式,擴大科技創新中心,并建立跨校協會,以充分探索不同大學的實踐教育內涵[12]。
一是體現實踐基地的共建。企業本著“合作共建”的原則,從企業建設與發展,滿足應用型高校學生工程實踐需求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工程實踐場所。應用型高??蔀槠髽I提供優秀畢業生,并提供智力支持。企業應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政府合作,積極與高校學生建立工程實踐基地,為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實用的場所;政府應大力扶持高校和企業共同建設的工程實踐基地,增加資金投入;應用型高校應該在政府創造的環境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源,建立高質量的工程實踐基地。二是突出工程實踐基地的特色。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應用型高校學生建立就業創業基地,建立工程實踐教學基地,使學校與社會緊密合作,達到教學、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三是加強與實踐基地的溝通。及時總結雙方合作的經驗和不足,積極了解工程實踐基地所在地或單位的實際需要,積極將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反饋給基地,以便工程實踐可以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作用。真正發揮學生接受培訓的目的和從基地中受益的作用,對確保應用型高校工程實踐育人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七)? 構建科學合理的工程實踐育人體系
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應用型高校不僅要注重對工程實踐育人成果的評價,而且要著重對工程實踐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進行評價,并制定詳細、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行總結和歸納。總結每個階段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下一次工程實踐的順利開展。堅持將應用型高校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他人的評價相結合,并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工程實踐基地和教師評價相結合,以全面考察學生的工程實踐效果。二是加強校政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有效資源,促進各個環節快速有效地實施工程實踐育人,形成實踐育人合力,最終達到實踐育人效果。三是要完善應用型高校學生工程實踐效果評價的激勵機制。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的獎學金評定、評優等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工程實踐評價的激勵作用。
(八)? 強化多方協同實踐育人體系
實踐育人是一個多階段的系統工程,實現實踐育人的普遍性和創新性,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學生的自主精神,必須加強社會、學校和學生的互動與有機結合,使實踐育人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建立互利互惠、相互聯系的雙贏合作機制。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和有目的的實踐,提高學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質,并增強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實踐育人在培養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工程實踐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實踐育人基于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勞動的發展,其與教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應用型高校的育人體系,是對“三育人”理念的完善和發展,是應用型高校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物。
七? 結束語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對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開展系統研究,依托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平臺,以培養卓越工程能力為目標,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企業實踐以先進的生產鏈、技術鏈和管理為基礎,產學研結合特色突出的實踐教學實訓體系,以開放式實驗教學為主線,兩條主線貫穿實踐、實驗訓練環節,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為工程實踐育人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仝月榮,陳江平,李翠超.面向新工科的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6-61,122.
[2] 楊桂松,彭志偉,何杏宇.面向新工科的物聯網工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8):160-165.
[3] 劉亮軍.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9):32-35.
[4] 蒲艷玲.工科高校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5(4):219-221,224.
[5] 楊天,閆蘊琦.新工科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33):79-80.
[6] 姜立婷.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與實踐平臺構建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20,41(3):125-128.
[7] 徐曉飛,沈毅,鐘詩勝,等.新工科模式和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8-24.
[8] 郭濤,傅豐林,黃大林,等.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5(6):74-78.
[9] 馮婧.新工科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10] 周學智,吳小林.適應新工科發展要求 提升學生工程實踐素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9(Z1):73-75.
[11] 王謙,高波,康燦,等.產教融合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以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62-263,299.
[12] 余魅,程紅霞,楊月寒,等.構建工科特色“五層次、四結合”工程實踐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126-129.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重點課題“數智時代下基于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1ZJY1410)
第一作者簡介:王鳳領(1976-),男,漢族,山東金鄉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信息化、新工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