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鹿?陳科帆?黃靖婷


青神竹編一類的傳統手工藝品,制作耗時,造型陳舊,商業模式落后而單一,逐漸被淘汰至商品鏈的底層,手藝人生存艱難。青神傳統的竹編工藝需要一種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以便在順利完成商業價值轉化的同時,以嶄新的、當代的形態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在社會公共空間中獲得成長與發展的空間。傳統的竹編工藝融入餐飲空間,能創造出一種富有想象力的形式和結構,使其與餐飲空間融合成一個整體。隨著傳統民俗藝術在現代餐廳中落地開花,餐飲空間也由此被賦予了一種創意精神。在商品化的推動下,傳統民俗藝術擁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匠人們重新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尊嚴和期待。關懷一種文化,還有文化背后的人,不僅要著眼于其此刻的生存,還要探索長遠的發展,這才是非遺傳承的核心。
青神竹編發展與現狀
中國竹編看四川,四川竹編看青神。青神竹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的一種古老民間工藝,現已發展成為青神的文化符號、眉山名片以及青神鄉村振興的三大特色產業之一。青神竹編主要有平面竹編、竹編家具、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類別,采用單竹制成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編織成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而竹本身也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鮮美食材,青神在研究竹編工藝之外,也利用地理優勢開創了特色的“全竹宴”,將竹筍、竹蓀、竹蛋等天然食材與川味融合,形成當地的特色美食。同時,非遺傳承人將單竹編織成文創產品、竹家具、旅游工藝品等,企業也利用竹元素開創了“生物質精煉技術”的竹纖維提取工藝,推出“斑布”系列本色竹纖維生活用紙。雖然青神縣竹編產業較為發達,但是竹編產品在商業空間設計中運用較少,且主要以成品陳設品、成品竹編家具的形式應用于室內設計軟裝搭配中,因此將竹編工藝融入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案例較少。在商品流通國際化的今天,青神竹編一類的傳統手工藝品,制作耗時,造型陳舊,商業模式落后而單一,逐漸被淘汰至商品鏈的底層。而餐飲作為大眾消費的主流,其空間設計中審美與實用價值的統一一直是設計師追求的目標。將傳統的竹編工藝應用于餐飲空間設計中,可以為現代餐飲空間設計帶來新的思考。
青神竹編技藝與現代餐飲空間設計技術融合
青神竹編主要有平面竹編、竹編家具、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類別,竹編因天然質樸、結實耐用、色澤鮮艷而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竹編具有天然的抗腐性,用途非常廣泛。但是,青神竹編手工編織時間長,造型陳舊,經營方式比較落后且創新速度較慢,導致其面臨發展困境。近幾年,青神開始對傳統的竹編工藝進行改造,將傳統的竹編工藝融入時尚的現代生活中,開發出竹編手提包、竹編斜挎包、多功能竹扇等產品,其因自然抗腐、耐磨耐用且不易變形等特點深受國內消費者的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人群增多,竹編工藝也越來越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但竹編工藝在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仍相對較少。竹材本身是室內空間設計中最常用的自然材料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將竹編技藝與室內空間設計進行融合較容易,可以開發以竹編為主的室內裝飾材料,如竹編墻布、竹編隔斷、竹編頂面等,將其運用于餐飲空間設計中,進而優化青神竹編的商業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設計相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青神竹編的動態拓展與餐飲空間形態組合
餐飲空間由多個功能區域組合而成,要合理地結合不同的區域功能進行綜合設計,以達到不同的形式美。空間組合應充分考慮空間面積、空間尺度、空間比例以及空間圍合等要素,使空間結構具有層次感和多樣性,同時也能夠滿足人們對餐飲環境的心理需求。而竹材本身具有一種視覺延伸性,其與餐飲空間設計的結合能將材料所具有的視覺延伸感發揮到極致。以“川隈雜談”餐廳為例,其通過對空間尺寸的研究,將竹編材料運用于餐飲空間中來體現竹編文化,優化整體空間格局,使餐飲空間具有豐富而獨特的視覺效果。合理的空間布局和嚴格的人流動線規劃是餐飲空間設計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材料和空間的高度結合可以讓整個餐飲空間成為一個既協調又具有整體性的空間。同時,竹編工藝與餐飲空間設計相結合,可以傳達竹編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境,以一種精妙的手法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在此,竹編工藝所表現出來的美就是通過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來表現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竹編工藝中的形態美與餐飲空間中其他材料或要素相融合,能夠形成一種雅俗共賞、和諧共存的空間視覺感。青神竹編工藝千姿百態,而竹編的各部分造型在變化中卻是統一的,看似柔韌的竹子,經過匠人的巧手,能夠在整體上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利用竹編組合的方法對餐飲空間進行圍合,能形成既統一又有變化的空間組合。竹編工藝的動態造型可以為餐飲空間設計提供更多參考。同時,貫穿整個空間的竹編結構和餐飲空間中的美食一并撫慰著食客的身心。融入竹編工藝,運用多種形式對餐飲空間進行藝術設計,能夠為食客營造一種良好的就餐氛圍。
天然材料在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竹子是一種天然的材料,用途廣泛,其本身既可作為食材,也能作為建筑及裝飾材料。竹元素具有“竹+X”的實用性,比如云南和貴州的很多住宅都是用竹子建造的。竹子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在建筑中應用非常廣泛,且可塑性非常強。同時,竹子的吸水性和吸濕性也很好,可以增加室內的濕度,凈化空氣。因此,竹作為一種裝飾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各種不同的建筑空間中,以竹為材料制成的家具極富民族韻味。在餐飲空間的設計和裝飾中,利用自然元素進行空間設計和裝飾的案例并不少見。天然材料作為一種藝術化、個性化的象征運用于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可以與當代社會思潮和室內設計潮流相契合。天然材料運用于餐飲空間設計中,可以讓人們從不同角度欣賞藝術之美,感受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與美,達到更好的裝飾效果。在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采用天然材料是一種新的設計趨勢,它為現代餐飲空間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夠改善就餐環境,提升食客的就餐體驗。在對餐飲空間內部進行設計時,要考慮天然材料的外觀特性與整個空間設計風格的匹配度。竹子不僅能起到裝飾的作用,還能合理分割空間?,F在人們的生活形態多種多樣,餐飲空間的塑造和設計要兼顧消費者生理與心理需求,設計不同的餐飲空間為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身心體驗。
青神竹編工藝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青神竹編工藝與餐飲空間設計融合的實際案例較少,廣東佛山的“川隈雜談”餐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川隈雜談”餐廳在設計中運用了青神竹編工藝,邀請真正的民間藝人在餐廳現場編織竹編作品,以竹為媒介,通過物質形式傳播四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川隈雜談”餐廳是一家主題為“雜談”的川菜館,其以“竹編元素”為基礎進行空間布局。青神竹編憑借其獨特的材料和工藝,在餐飲空間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川隈雜談”餐廳將竹編元素融入餐廳的各個角落,對傳統文化進行延伸,在空間設計中充分利用竹編材料和工藝的特點,將平面布局、照明設計、裝飾材料與青神竹編相結合,讓顧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川隈雜談”餐廳以“編藝”為主題進行空間設計,將竹編元素作為裝飾元素運用到墻面、地面、家具等設計中,使竹元素與整體空間相融合,為青神竹編的商業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突破青神竹編傳統手工藝品單一的商業模式
青神竹編主要有平面竹編、竹編家具、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類別,其中平面竹編以編織繪畫作品為主,將單竹制成細如發絲的竹絲,編織成一系列平面繪畫作品,如利用竹絲編織《清明上河圖》《蒙娜麗莎》等舉世聞名的美術作品;立體竹編多以編織工藝品為主,如竹編燈具、竹編餐具器皿等,其在家居軟裝搭配方面應用得較多;瓷胎竹編是青神竹編中最具特色的,通過竹編技法為陶瓷茶具、餐具、杯具等編織保護外套,竹材圍合的厚度具有隔熱作用,同時也為瓷器增加了美感;而最常見的竹編家具多以竹編沙發、凳子、椅子等形式呈現。這幾種類別的竹編工藝品雖然能以精致的呈現效果展現手藝人精湛的技藝,但其制作耗時,造型陳舊,商業模式落后而單一,逐漸被淘汰至商品鏈的底層,導致竹編手藝人生存艱難。此外,當地大多數青年人對古老編織技藝的興趣不足,雖然當地中職、高職學校積極開設竹編課程,但絕大多數學生僅僅將竹編作為一門興趣課程,導致其傳承效果不佳。將這一精湛的技藝創新運用到餐飲空間設計中,能夠打破青神竹編傳統手工藝品單一的商業模式,使手藝人走出“竹林”,走向現代商業空間,實現“新空間—新創意—新視野—新技藝—新呈現”,并通過“五新”的方式打破傳統的商業模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商業空間完美結合。
為傳統手藝人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
青神竹編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的薪火相傳,再加上心靈手巧、勤勞智慧的青神竹編手藝人對青神竹編不斷創新,青神竹編文化積淀深厚,青神竹編手藝人更是擁有各自獨一無二的編織技藝。最具代表性的青神竹編大師有國際竹藝城開創者陳云華,把竹編融入教育教學的張德明,全能型竹編大師殷超等,從構圖、設計到選料、刮青、開料、啟篾的每道工序,他們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將這種特殊的技藝運用于餐飲空間設計中,能夠重塑餐飲空間的形態和結構,使其充滿創意。
同時,將傳統的竹編工藝應用在商業空間設計中,不應僅局限于工藝品的創意設計,而是要將竹編元素融入空間結構中,研究竹編元素與室內空間的動態協調,研究竹材與光影、竹與餐飲空間的意境美學,將自然與現代的元素融為一體,盡顯竹編蘊含的文化內涵,引發食客共鳴。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類似于青神竹編這樣的手工制品,由于生產時間長、造型陳舊、經營方式落后、產品結構單一,漸漸被淘汰至商品鏈的底層,導致手藝人生存艱難。青神竹編這一傳統民間手工藝,只有通過富有生機的運營模式完成商業價值轉化之后,才能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并獲得長足發展。本文以青神竹編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傳統的竹編技藝應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并使其憑借創意性的形態和構造與餐飲空間融為一體。當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餐飲空間中生根發芽,餐飲空間也由此被注入了創意精神。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川菜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四川青神竹編元素為介質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編號為CC22W38)。
(作者單位:成都藝術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