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清?錢信舟
民族傳統手工藝兼具實用與美觀,體現出了地域特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位于香格里拉的藏族鄉村尼西鄉湯堆村,是舊時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民間的黑陶制陶工藝是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手工品,在這里已世代相傳了三千多年?,F以香格里拉尼西鄉湯堆村為田野考察點,調查尼西黑陶的傳承與發展現狀,分析民族傳統手工藝尼西黑陶的傳播困境,探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播發展路徑,以期為我國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鄉村振興與民族傳統手工藝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成為新形勢下指導農村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有大量傳統手工藝品。傳統手工藝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內在關聯,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保留鄉村區別于城市的差異性和獨特性;鄉村振興有助于推動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傳統手工藝與鄉村振興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傳統村落“空心化”問題。在城鎮化背景下,村里許多青壯年選擇離開鄉村,前往城市打工,使得村落“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社群組成、人際關聯與舊有的鄉村原始社會也有所不同,很多民族傳統文化沒有得到保護與傳承,甚至消失在大眾視野。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泵褡鍌鹘y手工藝是區域民族歷史文化活態傳承的具體表現,也是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的結晶。尼西黑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寄托,其圖騰與制作工藝體現了三千年來本地藏族文化的歷史底蘊以及本地的生態文化。
本文從推進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以尼西黑陶為例,探索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有效路徑,將民族傳統手工藝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筆者于2022年7月至12月在尼西鄉湯堆村進行田野調查,圍繞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原料、樣式、制作方式、生態環境、平臺資源等進行廣泛調研,進而拓展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具體路徑。
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播困境
文化傳播渠道活力不足
現如今,很多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尚未得到傳承與發展,存在媒體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創新等問題。在大數據時代,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之間存在“數字鴻溝”,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多地出現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當地政府及村民尚未意識到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對數字技術存在認識不足、接受度不高等問題,導致傳統手工藝數字化進程緩慢。
在外觀設計方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大多仍沿襲傳統模式,樣式單一固化,例如尼西黑陶通常為酥油茶壺、火盆等藏式生活用品,缺乏主流產品,無法滿足當代人的文化審美和消費心理需求,尤其是已經成為消費市場主體的年輕人,“很多人都覺得黑陶很土,認為是過時的東西”。(XB,黑陶手藝人)因此,外觀設計對于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來說至關重要。
文化“當事人”的發展潛力亟待激發
傳承離不開人,保護傳統手工藝的關鍵是保護傳承人,并為其創造良好的傳承環境。在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存在村民保護與傳承意識淡薄、傳承運營模式陳舊等問題。
村民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傳承人,他們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具備設計自主權以及工具掌控權。手藝人的勞動是讓原本已經物態化的技術與主體能力相融合,形成獨特的傳統手工藝產品,這也是一個重新被“人化”的過程,其隨著主體的變化而變化。技術工具只有在與人結合時,才能形成個體創造力,成為傳統手工藝的生產力。但由于近年來村里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留在村里生活,而是選擇前往大城市打工,農村地區的人才流失嚴重,導致傳統手工藝日益衰敗?!皟鹤釉谕獾厣系拇髮W,見了太多,現在也留在外地工作,不回來了?!保‥Z,省級傳承人)
另外,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傳承運營模式陳舊。湯堆村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便開始主張集體經營,1958年建立農村合作社,制陶戶加入合作社進行生產勞動。從2005年至今,村民們共同建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將尼西黑陶作為產業,進行市場經營,通常由各家庭作坊制作產品,再由公司統一收購后對產品進行質量檢驗、市場推銷。這樣的運作模式使得產銷過于集中,訂單量受限,收益未能實現最大化,可能會造成產品滯銷。
政府的管理助力仍需加強
除了本地村民的投入,政府的支持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國家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政府監管機制不到位、資金短缺等方面。
一方面,政府監管機制不到位。目前,相關部門對傳統手工藝的監管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地方文化部門職能弱化、法律條例不明確。部分政府官員對村落的保護意識不強,未建立有效的傳統手工藝保護監督管理機制,規劃編制存在問題。與此同時,國家雖然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條例,并在全國范圍內先后開展了專項資金發放、村落傳統文化調查登記、認定指標體系制定等專項工作,以保護村落傳統文化的發展,但現有的法律法規只涉及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方面,而針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內容不多。
另一方面,資金短缺。傳統村落應當傳承與發展本地傳統手工藝來提升村落整體風貌,但鄉鎮級、縣級政府財政力量薄弱,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盡管傳統手工藝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了一定的專項保護資金,但文化保護經費仍然不足,加之部分工藝的修復工作對材料有嚴格要求,維修費用高,政府也沒有給予傳統手藝人一定的經濟補貼,降低了手藝人的工作積極性,部分傳統手工藝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播發展路徑研究
拓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空間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興旺。傳統手工藝能夠帶動本地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因此,要順應時代的變遷和市場的發展,為傳統手工藝尋找新的出路,延展其功能性和實用性,拓展傳統手工藝傳播空間,具體可以通過打造品牌IP及發展文創產業的方式來實現。
品牌IP的意義在于“區分”和“辨別”。面對同質化日趨嚴重的市場,品牌IP只有打造差異化形象,豐富個性化內涵,才能獲得大眾的喜愛。隨著消費主力的迭代更新,原創、稀缺、個性已成為流量入口。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尼西黑陶開發有限公司急需將獨有的藏族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持續動能,用其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打造品牌IP,遵循傳統風格的同時配合當代主流文化進行適當的改變,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優勢,使尼西黑陶走進大眾視野。
現如今,文創產品備受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其具備“文化”和“創意”兩大要素。傳統手工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手工藝的文創產品設計體現了堅持傳統文化內涵不變的原則,其通過凝練傳統文化精華,賦予文創品牌傳統文化內涵的方式,增強消費者的情感和價值觀認同。因此,通過舉辦多種民族傳統文化集市活動,讓消費者深切感受當地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促使消費群體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產生情感鏈接,從而推動消費者參與生產設計環節,創作出專屬于他們的文創產品。
“每年村里有很多年輕人來我們工作室體驗黑陶的制作過程,甚至還有外國人,我們都是先教他們基礎操作,再讓他們自由發揮,有時候會做出一些讓人感到驚喜的作品,感謝他們為尼西黑陶作出貢獻,同時也讓我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DZ,黑陶手藝人)
另外,將傳統手工藝作為本體,融合民族文化性、現代性、實用性、便捷性對其進行精巧設計,從而設計出既包含傳統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文創產品。例如以尼西黑陶為原型,設計具有藏族特性的手工編織鑰匙扣、書簽、手機殼、小包、玩偶等日常用品,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吸引外來旅客,進而拓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播空間。
激發當地村民的保護與傳承意識
保護與傳承傳統手工藝,當地村民是主力軍。傳統手工藝要想實現長遠發展,關鍵是要激發當地村民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民族傳統手工藝是前人對本地生態環境的智慧結晶,凝聚著傳統村落的民族精神。因此,要從保護當地人文環境出發,生態興則文明興,保護本地文化生態與人文環境,杜絕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現象發生,激發當地村民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意識。
湯堆村村民始終堅持本地文化生態,遵從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制作黑陶的原料土以及水流并未遭到污染或破壞。尼西黑陶是一項重要的工藝品,也是當地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并且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會做黑陶。
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從根本上讓本地村民形成文化保護意識,每一件傳統手工藝品都展現出了本地生態文化特色。只有每個村民都自覺保護當地人文環境,才能不斷傳承與弘揚民族傳統手工藝。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人才培養,對村落的鄉村手藝人、傳承人進行扶持,打造鄉村人才隊伍,突破人才瓶頸。首先,將村民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由于村落的傳統手藝人都是基于村落傳統文化來設計文創產品的,創新意識不足。因此需要引進外來專業人才,配合本地村民創作出更好的產品,以此實現“在傳統中創新”的目的。筆者在湯堆村調研時發現“90后”手藝人XB作為村里少有的大學生,他對傳統手工藝設計有很多新的想法,并且能夠將本專業所學的內容與黑陶文創產品設計結合起來,將藏族傳統文化與都市生活創新相結合,制作了插花瓶、咖啡杯等現代化生活用品,深受游客的喜愛。
由此可見,本地傳統手工藝的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加強人才培養能使本地村民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主流文化設計的產品。筆者認為,可以在此基礎上,吸引鄉村精英返鄉投資,鼓勵其留鄉創業,幫扶培養鄉村手藝人,將本土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優勢。
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
只有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才能有效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手工藝。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自上而下地為傳統手工藝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增強民族文化生命力,推動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法律方面,可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結合本地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科學把握民族村落的發展趨勢,制定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規劃,關注村落的發展動態以及村落文化保護工作的進展,處理好文化事業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促進本地旅游業開發,處理好城鎮建設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另外,還要加大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的力度,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當地村民要協同推進村落文化傳承與發展。此外,進一步細化傳承人職責,劃分其職能范圍,有效保護與傳承傳統手工藝。
另一方面,實現商業化發展。在當地村落定期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傳統手工藝是民俗文化的載體,民俗活動則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要呼吁人們在民俗活動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政府也可以舉辦傳統文化節,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使傳統手工藝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并在節日活動中推出本地特色傳統手工藝產品,激發大眾的購買欲望,從而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推動本地鄉村振興,“活化”傳統手工藝。
筆者調研發現,傳統手工藝仍然存在村民保護與傳承意識淡薄、傳承運營模式陳舊、傳統技藝的變現能力欠佳、監管機制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資金短缺、媒體宣傳力度不足、缺乏創新意識等現實困境。因此,應該著力打造品牌IP發展文創產業,拓展傳播空間,加強人才培養,激發村民保護與傳承意識。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促進本地旅游業發展,實現民族傳統手工藝“活化”,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JCX22_0517)。
(作者單位:1.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