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宜?孫鵬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此背景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但也存在傳承難、創新發展不足等問題。現結合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現狀,分別從政府、學校、社區等方面提出發展策略與建議。
研究背景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山東作為齊魯之邦、禮儀之鄉,認真研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這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自2006年第一批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批至今,山東省已有5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山東省各級文旅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在非遺保護工作成效、非遺服務大局能力、非遺保護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落戶山東,已成功舉辦7屆;全省3個國家級、6個省級非遺傳承人研培院校共舉辦60余期培訓班,直接培訓人員3000多人次,延伸培訓人員2.3萬多人次,非遺傳承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精神文明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建成一批“四德工程”示范縣,涌現一批“齊魯最美人物”“山東好人”。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新,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文旅融合如火如荼,“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品牌更加響亮。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城市文化潮流的猛烈沖擊,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山東省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很多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和創新發展。受地域環境、民風民俗等條件的影響,省內各地非遺保護力度和成效不盡相同。通過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看到非遺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但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和挑戰。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政策性綱領不足
由于缺乏健全的非遺法律保障體系,非遺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性綱領和文件還不完善,非遺創新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非遺未能與當地的政治經濟發展成功對接,各級政府沒有足夠的專項資金補貼和專門的配套扶持政策,沒能為非遺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讓非遺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等互動交流活動。非遺的發展未能與各地的總體發展規劃有機融合在一起,未能在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下得到有效開發。
非遺傳承人后繼無人
非遺傳承人后繼無人是當前非遺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多數非遺傳承工藝的要求極高,造成了非遺傳不下去,無人肯學的現象。對于老一輩傳承人來說,非遺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但對于年輕人來講,極少會有人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非遺的創新發展。另外,不僅要將這些古老的傳統技藝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結合現代工藝、科技等,使之得以創新發展,例如最近流行的“國潮熱”,就是把“國”的精神內核通過“潮”的表達形式展現出來。這要求非遺傳承人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有文化,有想法,有膽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群眾基礎薄弱
現如今,人們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非遺保護和傳承意識淡薄,難以關注到身邊的非遺資源,更不會了解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也就難以激發非遺的內在活力和外在潛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難
傳承是根本,創新是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和獨特內核,挖掘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由于非遺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思想較為落后和保守,將非遺傳承與當今社會潮流相結合,抓住市場需求,成為非遺傳承的一大難題。非遺項目形式單一陳舊,且傳承人缺乏設計開發、市場開拓、品牌運作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其與當今的市場需求脫節。這就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提出了較高要求,在互聯網時代,非遺傳承人可以大膽“觸網”,注入新鮮血液,讓非遺“活”起來。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策略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合理規劃,非遺發展應納入各地區的整體發展布局當中。首先,各級政府應出臺綱領性政策和文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協調其他職能部門,形成非遺發展合力,為非遺發展創造便利條件,提供有效幫助。其次,各級政府應設立單獨的財政資金,給予非遺發展足夠的發展經費保障,保障非遺創新發展的順利推進和非遺傳承人的不斷進步。由政府牽頭,倡導當地知名企業積極參與到非遺創新發展中來,深入挖掘非遺所牽動的各類產業,拉動非遺市場需求,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政府文化和旅游相關部門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陳列非遺保護成果,讓人們有機會欣賞優秀的非遺作品。加大宣傳力度,在各景區、各公共場所張貼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廣告牌等,并制定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清單,在節假日、休息日舉辦一系列展演活動,動員人們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中來。堅持“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原則,展示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開展,讓全民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
借助數字科技,助力非遺高質量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讓非遺成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同時也更具商業價值。借助數字科技,可以克服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加強非遺活化利用。伴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模與仿真技術等數字技術的成熟,虛擬與現實的交錯更換已然成為數字技術發展的趨勢。借助數字影音技術,可以實現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全景高清展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吸引力,從而促進此類非遺項目的產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子化歸檔保存技術使得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完整保存,為后人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近年來,依托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非遺傳承人在公眾號直播或者錄制視頻,進行技藝教授,人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學習非遺技藝。非遺傳承人在直播過程中與網友進行實時交流和互動,不僅提升了非遺的知曉度,直接拉動了銷售額,還收集了網友提出的關于設計、生產和營銷的點子,為非遺未來的發展拓寬了路徑。多地文旅部門推動非遺走上“云端”,拍攝宣傳視頻,進駐各大網絡平臺,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遺展示交易平臺,讓更多的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全國各地的非遺資源。借助現代數字技術,非遺創新發展有了更多活力、靈感和思路。
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非遺與旅游相互促進、互為支撐、協同發展。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應針對各地實際情況,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抓住重點,精準發力。對非遺項目進行生產性保護與傳承,促進非遺產品化、生活化、時尚化,積極探索推進“非遺+”發展模式,加強“非遺+研學”“非遺+文創”“非遺+演藝”“非遺+節慶”“非遺+紅色旅游”“非遺+特色小鎮”等旅游項目的策劃包裝及相關落地工作,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更好地發揮價值、服務社會、促進發展、惠及民生。借助鄉村振興發展契機,立足非遺傳統,發掘市場力量,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非遺魅力,激發其熱愛、傳承非遺的拳拳之心,在更好地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幫助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在當前傳統文化熱潮持續高漲的情況下,鄉村旅游也展現出極大的吸引力。在鄉村,可以結合當地獨特的非遺項目,通過開展免費技藝培訓、提供原料、訂單指定回收等措施,讓群眾切身參與到非遺傳承當中來,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非遺傳承可以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生產力,鼓勵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挖掘文旅新產業,促進一部分農村居民再就業,掌握一門手藝,精通一項技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提高人們的參與感和幸福感。
學校助力非遺保護和傳承
山東多所大中小學均舉辦了關于非遺的多彩活動,比如體驗剪紙、面塑制作活動等,展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讓師生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在各地高校,學校可以依托本地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與文化大發展的需求,創新辦學模式,構建非遺課程體系,開設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專業,通過校企合作,聘請非遺傳承人進駐學校,將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創新為學校陣地課程培養,打造非遺教育升級版。從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開設“知遺、傳遺、融遺”賦能課程群,提升學生學術、技術和藝術的融通能力。將非遺傳承人與校內專業教師結對,通過“雙師”協作,實現民間文化資源與現代高校教學資源有機融合,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新范式。通過創新構建非遺課程體系,積極開展非遺文化活動,推進非遺融入教學工作,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實現非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非遺人才培養傳承的創新之路。各地中小學積極開展非富多彩的各項非遺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非遺體驗傳承中來,通過動手動腦、親身體驗以及教師的講解說明,感受非遺的魅力,讓學生從小接觸非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對非遺的熱愛,使其樹立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擴大非遺的影響力。
傳承人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
傳承非遺需要“匠心”堅守者,更需要文化傳播的“擺渡人”。要讓這些文化遺珠綻放絢麗的光彩,就應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要尊重、關心、愛護非遺傳承人,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努力做到人存藝續,避免人亡技失。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其傳承發展途徑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沒有傳承人,非遺就難以傳下去;沒有受眾,非遺同樣會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因此,從遺產保護到活化利用,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非遺傳承都要緊緊圍繞人、依靠人、培養人、發展人,讓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如此才能讓非遺歷久彌新。非遺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傳承人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創新之意,在傳承非遺的同時,推動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等融合發展是關鍵一步。應當為帶徒授藝的非遺傳承人發放專項補貼,各級政府要支持重要非遺項目活化傳承發展工程,為古老技藝注入嶄新力量。大力推動非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非遺傳承人向國外友人展示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技藝,不斷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社區服務陣地變身傳承課堂
山東省多地實施政府實事工程,持續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在豐富廣大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通過深挖非遺內涵,創新傳承手段,使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承好、走出去,實現了非遺在社區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社區通過定期開展公益講座、周末大講堂、輔導培訓、成果展演、“社區非遺春晚”等活動,大大縮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形成視覺、味覺、觸覺的多層次共融展示,為公眾打造層次豐富的沉浸式、互動式參與體驗,讓大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親身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旨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普通百姓生活,進而提高大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發光發熱。
綜上所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齊魯大地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增強文化自信,振興民族傳統文化。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山東省立足本地實際,開展各區域間多層次、全方位、寬區域的交流與合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享,不斷提高文化創造力、傳播影響力、宣傳引導力,助推非遺實現產業化和專業化,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新路徑。從政府入手,把握非遺發展方向;借助數字科技,提升非遺發展潛力;依托校園、傳承人和社區組織,讓人們有機會真正接觸到非遺,親自參與到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中,從多角度、多方位推進山東文化強省建設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研究——以山東煙臺為例”(編號:2022-ZXLC-3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煙臺科技學院;2.煙臺市社會科學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