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革 蔣曼 肖婷 袁榮
[摘 要] 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醫學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素養的高級醫學人才,并且科研思維的培養對研究生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分析中醫耳鼻喉研究生的教學現狀,改善研究生教學,改變教學方式,采用文獻導讀教學模式,在研究生系統掌握中醫耳鼻喉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研究生文獻閱讀、追蹤前沿熱點以及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 文獻導讀;中醫耳鼻喉;科研思維;研究生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廳“文獻導讀研討模式在中醫耳鼻喉研究生科研思維培養中的探討”(2018JG02)
[作者簡介] 胡 革(1970—),男,湖南婁底人,醫學學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口腔頭頸外科主任,碩士生導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中西結合治療耳鼻喉頭頸外科惡性腫瘤研究;蔣 曼(1994—),女,湖南長沙人,中醫五官科學(中醫耳鼻喉方向)碩士,湖南省直中醫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住院醫師,主要從事中西結合治療耳鼻喉頭頸外科惡性腫瘤研究;肖 婷(1997—),女,湖南邵陽人,中醫五官科學(中醫耳鼻喉方向)碩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口腔頭頸外科住院醫師,主要從事中西結合治療耳鼻喉頭頸外科惡性腫瘤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2;R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2-0141-04 [收稿日期] 2022-04-11
高等醫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臨床知識扎實,同時善于在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對相關問題進行系統和規范研究的學生,要求他們對前沿的研究現狀較為敏感[1]。針對當前醫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存在科研思維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的現狀,顯然難以令人滿意,加強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思維的培養迫在眉睫,其重要性和嚴峻性不可忽視[2]。文獻導讀的目的是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對研究熱點與前沿的敏感度,培養他們的綜合科研能力。具體的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生閱讀大量專業學術文獻,把握學科前沿動態,選取專業熱點問題制作匯報PPT,師生在課堂上進行問題探討、文獻考查、答疑解惑等,進而促進研究生科研思維的發展。
一、中醫耳鼻喉研究生教學現狀
(一)以教師傳授為主
傳統應試教育方式下,學生都是“填鴨式”地接受知識,唯書是從,師生缺乏交流和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發現問題的意識,無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固化、思想匱乏、視野狹隘。中醫耳鼻喉專業的學生在本科接受了長達5年的醫學基礎知識教育,很少有機會進行臨床實踐,難以接觸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術。在研究生初期階段,研究生對本專業的知識知之甚少,且醫學科學發展飛速,教材更新換代速度跟不上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研究生需要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與時代接軌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因此,中醫耳鼻喉科學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促使研究生不僅掌握耳鼻喉科學的基礎知識,還要了解耳鼻喉的最前沿的動態與發展,與臨床實踐相聯系,能夠將所學應用于臨床與科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查閱文獻、精讀文獻、提出問題、分析文獻、解決問題以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提高對已有學術成果的甄別、批判、歸納,以及形成新思維、新成果、新理論的能力,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及創新能力。
(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現在很多醫學專業的導師都面臨多重任務,包括臨床、科研和教學等,導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保證學術講座的數量和質量,導致研究生學習新知識及掌握前沿動態的機會較少。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極大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質,無法滿足當今學科水平快速發展的需求。文獻導讀可以使耳鼻喉科的研究生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及研究快速進入角色,訓練其科研思維,使其從容應對科研實驗任務。文獻導讀研討模式,能夠讓研究生更快地開拓科研思維,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其科研能力。汪鳳蘭等[3]證實文獻導讀教學模式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積極意義。袁城棟等[4]證實文獻導讀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文獻導讀法在中醫耳鼻喉科中的應用
(一)課程設置
圍繞中醫耳鼻喉學研究生培養目標及規培大綱要求,結合學生自身需求和科室當前師資資源等,使用專家咨詢法構建《中醫耳鼻喉學理論及研究進展》課程大綱,確定應用文獻導讀模式進行教學;組織師資力量完成教學大綱和資料講義的編寫及刊印;由學科帶頭人及科主任帶頭完成教學設計、集體備課等環節,最終付諸應用和實踐,學時設置為40學時。
(二)文獻準備
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科室當前研究內容,選擇與設計每次文獻的閱讀主題內容,已確定的主要專題內容有過敏性鼻炎的免疫治療、頭頸部腫瘤的靶向治療、口腔癌皮瓣修復術、耳鳴的中西醫綜合治療、血管吻合術、耳穴操作等15個主題,每一主題2~4學時。每個主題給予學生約1周左右的時間查閱相關文獻,文獻選擇的范圍主要以英文文獻為主,部分中醫內容可選用中文文獻作為補充,要求選中的文獻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以近3~5年發表的文獻為宜。在文獻的選擇過程中,優先選擇系統評價類的論文,其次選擇RCT及實驗研究類論文,以證據類別作為選擇文獻的依據。如在血管吻合的相關主題中,學生選擇了白爽等[5]撰寫的《頭頸部游離組織瓣移植術中微血管吻合裝置應用的Meta分析》,通過對該篇文獻的導讀及分享,參與學習的學生對當前頭頸部皮瓣移植的血管吻合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系統評價的方法及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及評價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教學實施
根據學生對每個主題的興趣自由結組,每組不限人數,完成一個主題內容的文獻搜集與匯報,借助PPT進行匯報,PPT制作完成后交由教師進行指導和修改,學生在進行主題匯報前給出相應的參考書目及文獻,供其余學生了解。每個主題由主題的概念及理論發展、臨床應用及進展、經典論文分析三部分內容組成。學生匯報結束后,由指導教師點評報告人的講解、PPT制作、引用文獻等。點評結束后各小組先在組內交流研討,然后匯總意見與其余學生進行交流。指導教師在此期間負責組織討論、維持秩序、剖析研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和表達。
(四)實施效果評價
制作文獻導讀模式的反饋和評價表,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評價和學習后的反饋,按照Likert5級評分法表述,1~5分分別表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該評價表由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完成。
(五)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描述性統計方法采用x±s表示,推斷性統計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學生對在課程中使用文獻導讀研討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并且認為該教學模式對研究生各項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見表1。
四、討論
根據培養方式及目標的不同,我國的醫學(包括中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前共有兩種模式,即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早期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單指學術型碩士,是為國家培養在某一科學領域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且早期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去向主要為科研機構。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高等教育本科水平的大眾化已無法滿足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且傳統的注重科研能力培養的學術碩士已無法滿足各個行業的需求,由此衍生注重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培養的專業型碩士,是以培養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從事高層次應用型工作的拔尖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碩士培養模式。由于兩種碩士模式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培養方式、培養條件、入學難度也不盡相同。但在醫學領域則不同,尤其在醫學專業型碩士的培養中,在重視臨床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專業型碩士的學術能力。而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導師在兼顧臨床的基礎上,加強對專業型醫學碩士的學術能力培養,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因此改善既有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加深臨床與學術的重疊,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重點。
通過耳鼻喉科典型文獻導讀,讓學生了解耳鼻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使學生較為完整地掌握和熟悉耳鼻喉科疾病的從歷代名家診治理論及技巧到現代的病理、生理、解剖、專科檢查、診斷、治療、預后,以及目前中醫對本病的研究現狀。汲取西醫之所長,摒棄中醫之所短,做一名具備新時代臨證思維的中醫師。文獻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文獻檢索能力、語言(特別是英語)理解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提煉總結能力等。良好的文獻閱讀能力是研究生必備的基礎素養,對學生開展科研工作,培養科研思維具有重要意義[6]。醫學研究生教育是醫學模式中的高層次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和發展醫學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醫學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醫學事業的發展。醫學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學術理論、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進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在課程、培養平臺及培養方法等方面面臨新的挑戰。
通過對多篇高水平文獻的循序漸進的學習,學生逐漸了解科研活動的每個環節,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通過文獻導讀課程的學習,研究生掌握了選擇文獻的方法,并能進行初步的資料篩選、課題設計和論文撰寫,這為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切忌權威至上、從眾心理、唯書是從,不能在文獻閱讀的過程中主動思考,最終只能成為一名文獻的“搬運工”。將書本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鏈條,結合并對比前人的觀點與想法,運用自身的學術知識,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創新[7]。只有具備科研思維的研究生才能具備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強大動力,唯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國家變得更強大。醫學研究生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和高層次人才,在具備高學歷的同時,更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
通過耳鼻喉科文獻導讀,拓寬了研究生的知識面,對研究前沿也逐漸形成了較清晰的認識。在文獻導讀過程中,通過正確引導,不斷鍛煉,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及科研能力,開拓了課題設計的思路。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深化耳鼻喉整體知識結構的學習,培養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臨床醫生能夠從自己的工作中培養對病人和社會的責任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章翔.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體驗[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1):68-70.
[2]穆士卿.淺論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思維的培養[J].中國醫刊,2017,52(1):107-108.
[3]汪鳳蘭,邢鳳梅,張小麗,等.文獻導讀研討教學模式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11):1399-1401.
[4]袁城棟,張宇.淺談互動式文獻導讀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8(17):8-9.
[5]白爽,章文博,于堯,等.頭頸部游離組織瓣移植術中微血管吻合裝置應用的Meta分析[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20,43(6):566-573.
[6]焦偉偉,申阿東.論醫學研究生科研思維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9):66-67.
[7]劉丹.淺談研究生學術創新[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6):42-43.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Guide Teaching Mod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Taking the TCM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as an Example
HU Ge1, JIANG Man2, XIAO Ting1, YUAN Rong1
(1.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2.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Hunan Province Directly Affiliated TCM Hospital, Zhuzhou, Hunan 412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basis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s main goal is to cultivate senior medica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ve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thinking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postgraduates systematic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otolaryngology, the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teaching method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literature reading, tracking of cutting-edge hot spo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postgraduates, stimulate postgraduates interest, and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Literature guide; 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thinking; post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