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頭,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電力海霞女子服務隊、海霞女子散文社等以“海霞”命名的組織隊伍,以一份別樣的“海霞”情,詮釋著、演繹著、傳承著“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海霞精神”,在各自領域為這一份傳承,書寫最為動人的延續。
20世紀60年代,電影《海霞》使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守島衛疆的故事家喻戶曉。這群“花木蘭”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海霞”,“海霞精神”也因此烙印在一代代人心中。
全國人大代表、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連長陳盈盈從小聽著“海霞”的故事長大。2001年7月,只有17歲的她加入民兵連,2002年應征入伍,在部隊被評為“優秀士兵”。退役后,她毫不猶豫回到了民兵連,也帶回了部隊的技能和作風。她帶領新“海霞”們參加了軍區組織的“郭興福教學法”比武,進行“班用輕武器應用射擊”強化訓練,與現役部隊同臺競技。最終,女子民兵連獲一次集體一等功,陳盈盈獲個人一等功。之后,她先后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民兵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陳盈盈認為,“海霞精神”可以概括為“愛島尚武,勵志奉獻”8個字。具體來說,就是“不愛紅裝愛武裝,不戀都市愛海島,不求過關求過硬,不顧小家顧大家”。在“海霞精神”感召下,一代又一代“海霞”接過紅旗,續寫新的篇章。
海霞女子散文社社員戴婉貞總忘不了初見女民兵時的情景。在一次采寫活動中,她每天跟隨女民兵們出操、訓練,讓她了解到一名合格的“海霞”所要經歷的酸甜苦辣。也讓她明白,采寫工作要到群眾中去,感受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寫出生動的文字。
自2015年海霞女子散文社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散文創作活動,成為浙江省內女性散文創作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海霞現象”,從“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精神中拓展出厚重的文化內涵。
電力海霞女子服務隊隊員吳茜靜也從小在“海霞精神”的熏陶下成長。
海島的服務并不容易,有一些較為偏遠的孤島上,可能只剩幾戶居民,每次來回需要80分鐘的船程。即便如此,只要居民們遇到用電困難,服務隊都會義無反顧上島。可以說,她們的足跡遍布整個洞頭海島。在吳茜靜心中,“海霞精神”象征著雷厲風行和敢于斗爭,賦予了她力量和信仰。
同樣聽著“海霞”故事長大的,還有洞頭區人民醫院內科護士金柔柔。剛入職那會兒,疫情還處于吃緊的時刻,她第一時間主動請纓,申請參戰。第一次出任務時,她不顧滴著水的濕頭發,立即穿上防護服出門執行任務。一邊是濕發刺激頭皮帶來的涼意,一邊是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帶來的沉悶感,她都一一克服了。
金柔柔表示,盡管她仍有很多不足,但始終堅信勤能補拙。作為00后,她希望自己能穩穩地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做有擔當的“海霞”傳人。
在新時期,“海霞”被賦予新內涵:只要能在自己所在的領域傳承“海霞精神”、發揚“海霞精神”的都是“海霞”。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卻有溫暖、振奮人心的力量,代代接力。她們以一份別樣的“海霞”情,詮釋著、演繹著、傳承著“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海霞精神”,在各自領域為這一份傳承,書寫最為動人的延續。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