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

交響樂是從意大利歌劇序曲演變而來的大型管弦樂套曲,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發展到了巔峰,是音樂藝術中最為復雜、最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現從交響樂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角度進行研究,促使聽眾不斷了解交響樂的內涵,以期對交響樂的發展乃至音樂藝術的進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音樂被稱為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數以億計的人都為音樂所傾倒,不管是感性的文學家、思想家,還是理性的科學家、政治家,都曾對音樂發出由衷的贊嘆。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非常喜愛音樂,且有著不低的小提琴和鋼琴的演奏水平;列寧認為沒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這是人類創造出的奇跡。交響樂樂章結構龐大,富有極深、極廣的意境之美,音樂結構復雜且優美,在音樂形式中占據著極高的地位。交響樂憑借其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呈現出一個廣袤無垠、深邃無比的世界。
交響樂概述
交響樂的名稱起源于古希臘語,由“和音”和“和諧”兩個詞共同構成。到了15、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在當時成為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響器樂曲的標志。而現在所說的交響樂,一般是指18世紀所形成的,由交響樂隊演奏的多樂章的樂曲形式,包含眾多類型,如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組曲、音樂會序曲、歌劇序曲、舞劇音樂等多種形式,其音樂形象鮮明突出,演奏技巧相對復雜,音色豐富多變,再加上音響效果富有層次,在藝術表現力方面表現突出,不論是宏大的時代背景,還是清新的自然風光,抑或是復雜且深刻的哲學思想,交響樂都能完美呈現。
不少音樂大師都曾為交響樂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以維也納古典樂派為例,代表人物莫海頓確立了交響樂的規范形式,采用雙管編制的樂隊組合方式,在主題發展手法上呈現出更多樣化的形式,使得即使在法國宮廷中流行的小步舞曲,也能呈現出民間幸福生活的主題。同樣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莫扎特,以結構工整、清新流暢的音樂風格著稱,他吸取了當時德奧歌劇的創作優點并將其與民間音樂素材相結合,將自己擅長的、帶有復調因素的主題和聲風格和旋律化的展開方法呈現在所創作的交響樂中,極大地提升了交響樂的表現力。有著“樂圣”之稱的貝多芬也曾在交響樂的創作上付出極大的心血,他的作品中充斥著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先進思想和戰斗激情,廣闊的發展動機、對比主題和富于動力的和聲被他運用得淋漓盡致,給結尾的抒發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賦予了奏鳴曲式更為戲劇性的結構形式;貝多芬將原本的小步舞曲樂章替換成詼諧曲、在樂隊中編入短笛甚至開創性地在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中加入人聲部分,這些大膽的創新具有極為鮮明的時代風格,開創了法國浪漫主義交響曲的先河。
作為古典樂派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舒伯特、舒曼、門德爾松和勃拉姆斯等人也為交響曲的創作添磚加瓦,柏遼茲和李斯特則致力于創作標題交響曲。時代的發展并未讓交響曲退出歷史的舞臺,到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注重抒情性、自傳性或個人心理的刻畫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極大地推動了音樂朝著更全面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和聲語言和管弦樂隊配器的豐富,使交響樂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同時,新出現的音樂形式如交響詩、敘事曲、狂想曲等新興的音樂類型也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交響樂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9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古典樂派開始在樂壇嶄露頭角,并在交響曲的創作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格林卡作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奠基人,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柴可夫斯基、“五人強力集團”等重要的俄羅斯古典樂派創作者們繼承了格林卡的意志,在立足于本地民間音樂的同時也吸取了亞歐較為成熟的傳統音樂創作經驗,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俄羅斯本土風格的優秀交響樂作品。
與此同時,各國創作者并未停下創作的腳步,憑借交響樂曲豐富的表現內涵,賦予了交響樂曲更具民族特色的表現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在法國誕生,受到各種音樂思潮的影響,進入20世紀的交響樂,憑借更為獨特的構思,更為多樣化的管弦樂隊編制,更為新穎纖細的寫作手法以及更為復雜豐富的音響形式,在藝術風格的拓寬上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的交響曲創作始于20世紀40年代。立足民族特色,吸取國外交響樂創作經驗,先后涌現出蕭友梅、黃自、冼星海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創造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交響樂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時局的逐漸穩定,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長,交響樂進入了快速平穩的階段,各地優秀的交響樂團不斷涌現,為我國交響樂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長征組歌》等優秀的交響樂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交響樂的審美及藝術風格
交響樂的審美無法脫離音樂審美的一般規律。對音樂的審美是從人們的自我感知出發并對音樂藝術加以理解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一個由多種不同的心理要素共同組成的綜合運動過程。聽眾需要通過音響對音樂有一定的感知,并與自身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再對樂曲進行想象和聯想、最后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四個階段來達成對交響樂的審美。這四個階段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緊密聯系、循序漸進、相互影響的過程,也是聽眾由淺入深,從低級向高級轉化的審美過程。由于交響樂的藝術表現形式過于龐大和復雜,樂章之間還存在多種豐富的表現手法,暗含深刻的情感意蘊,不論從哲理美、形式美、崇高美還是風格美的角度來看,交響樂的藝術風格都不是其他音樂形式所能夠比擬的。
藝術風格是創作者將自我個性與藝術作品的呈現語言、意蘊等相結合,呈現出來相對穩定的整體藝術特色。藝術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創作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判斷一個藝術家創作水準的評判標準。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優秀的藝術家都為交響樂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憑借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見解,深刻的情感,強大的藝術天賦,獨特的審美和藝術風格,將其應用于交響樂的創作中,為后人留下了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作為古典主義樂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確立了交響曲的規范,為近現代交響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清新雋永風格著稱的莫扎特,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交響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憑借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博愛思想,將自己對命運不屈不撓的斗爭融入交響樂的創作中,賦予了交響樂直擊人內心深處的靈魂內核。這種風氣也為后來的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路,如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波蘭作曲家肖邦、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等一系列作曲家,都開始將思想情感與交響樂相融合,使交響樂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讓聽眾得到更加豐富的音樂享受,同時也使聽眾與作曲家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目前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作品都體現了音樂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18世紀與19世紀相交時期,交響樂業發展日趨成熟,維也納古典樂派在交響樂的創作上也增添了新的內涵,體現了擺脫封建貴族思想束縛、反映新興市民階層精神面貌的更深層次內容,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藝術家運用了更為清晰的音樂語言和富于戲劇性的對比、沖突和發展,進一步加強音樂的表現力,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能夠體現出百花齊放且內涵豐富的藝術風格。被后世稱為“交響樂之父”的海頓,同時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創始人,他確立了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結構形式,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篇交響樂作品,均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以自由淳樸的鄉村生活為背景,更強調人的感受,即使在宗教題材的音樂作品中,也是以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為主題,讓人能夠深切體會到人間的美好。海頓的全部音樂作品都可以體現他所崇尚的“音樂風俗性”,除了十分鮮明的生活化氣息之外,海頓所創作的音樂同樣以嚴謹的結構,較強的邏輯性,對稱的形式等特點著稱,嚴格的交響樂曲創作風格與所體現的“音樂風俗性”形成強烈的對比,讓人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感受到強烈的沖擊感。除此之外,海頓的音樂作品還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朝氣蓬勃,即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如意,但并不妨礙他將自己內心無盡的希望和向往融入自己的作品。這些藝術風格鮮明的作品至今還為一大批愛好古典樂派的聽眾所稱道。人們對海頓的喜愛并不完全源于他在古典樂派中所處的地位,更多還因為他的音樂作品能夠真正讓人感受到心靈的寧靜,這種情緒恰好是當今社會人們所缺乏的。出生于音樂世家,6歲創作7歲登臺演出的莫扎特被稱為“音樂神童”,一生創作了40余部交響樂作品,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也在逐步變化,從一開始的明朗輕快逐漸向擁有更多豐富內涵的音樂風格發展,在莫扎特的創作初期,其作品風格與海頓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在后期的作品中,音樂中的矛盾對立因素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這也為后期人們接受貝多芬的音樂形式打下了較為良好的基礎。貝多芬被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其地位不言而喻。他不僅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更開創了浪漫主義樂派的先河,他在交響樂作品的創作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開創了以詼諧的小步舞曲樂章呈現描述性交響樂的先河,擴大了交響樂管弦樂隊的編制,更是開創性地將人聲引入交響樂中,奠定了現代大型交響樂隊的基礎,創作了諸多堪稱偉大的音樂作品,其作品中所蘊含的崇高性、英雄性、悲劇性和哲理性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氣勢磅礴的表現風格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大時代背景、政治階層的影響甚至文化形式的風格都會影響藝術家的交響樂創作,使其音樂作品被打上鮮明的時代和民族標簽。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例,他們的音樂風格雖然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都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18世紀末,歐洲正處于巨大變革的前夕,封建專制的社會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沒落,新興的資本主義則正迎來新的黎明。受到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影響,人權宣言和啟蒙運動正如火如荼,一大批思想家的出現也讓這個特殊的時代更加光怪陸離,使音樂不論在外在形式還是內在表現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性形態之一就是宗教音樂逐漸走向世俗化,音樂作品不再是權力階層所獨享,開始從皇宮、教堂走向市井、民間,走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這樣的政治背景賦予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交響樂作品全新的靈魂。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莫扎特晚年貧困交加,但作品中卻依然充滿陽光、理想和希望了。以他的《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為例,這部交響樂作品被稱為莫扎特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號和鼓給人以天空高遠明亮的感受,晚霞柔美的色調和自由的情緒由巴松和長笛體現出來,后面穿插進來的小提琴讓人想到了在藍天自由飛翔的大雁以及浮動萬千的云霞,有著凄美的意境,最后一個樂章由小號、法國鼓和定音鼓呈現,瞬間升騰起一片英雄的豪邁之感,壯闊遼遠,讓人心馳神往。貝多芬最為人所熟知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也有著極為鮮明的個人特色,他一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苦難交織中度過,但不論是“英雄”還是“命運”,都體現著他對自由、美好、歡樂的無限向往。
不同的音樂作品能帶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在欣賞交響樂的時候,要區分其不同的音樂風格,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聽眾對于交響樂的鑒賞能力,也能豐富聽眾的精神世界。在交響樂誕生至今的數百年間,誕生了無數的優秀藝術家和音樂作品,其表現形式、音樂風格、精神內核各有千秋,正因他們將自己獨有的內核寫進音樂中,才形成了如今被稱為音樂之冠的交響樂圣殿。不論從交響樂給聽眾帶來的情感震撼的強度、想象的幅度等角度來看,還是從交響樂本身所蘊含的理性思考的深度來看,交響樂的表現形式都遠高于其他各種類型的音樂體裁,聽眾能從交響樂中獲得更為強烈的美感,這些都得益于各個時代優秀的交響樂創作者,是他們將人類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才為今人創造了一個廣袤而美妙的精神世界,優秀的交響樂作品是人類共有的精神文化財富。
(作者單位:湖南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