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它作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已經注入到中華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發展進程中。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變革創新的文化特質,體現了強大的韌性和生命力。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它作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已經注入到中華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發展進程中。
“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薄案铩迸c“鼎”分別是六十四卦中相鄰的兩個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為綜卦,“革”是去舊,“鼎”是更新?!案锕识π隆币馑际恰俺ヅf的,建立新的”。人們以“革故鼎新”來指破舊立新,推動事物發展和社會進步,其要義是堅持變革、去舊更新。
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緊隨歷史發展步伐,適時調節、豐富和發展自己;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變革創新的文化特質,體現了強大的韌性和生命力。因此,中華民族不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開辟未來。
革故鼎新是治國理政的首要和關鍵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永葆生機活力的重要原因,它在促進社會、國家發展,推動文明進行自我革新,完善各項制度等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革故鼎新是治國理政的首要和關鍵。從政治層面看,古人把革故鼎新看作理政的頭等大事。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指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今天我們講的“改革”和古人所說的“革故鼎新”“布新猷,除舊政”是一脈相承的。改革、革故鼎新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助推器,也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戊戌變法等。這些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以打破舊制、開創新局的改革精神致力于探尋國家變革與社會進步之路,無論當時成敗如何,最終都能得到歷史公正的評價。
戰國時,商鞅認為“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圣人不效法古代、不囿于現狀,“法古”落后于時代、“修今”則跟不上形勢,表達了革新的重要性,主張“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甘龍、杜摯等舊貴族代表反對變法,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在商鞅變法的主導下,秦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一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功效,使弱小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群雄中政治、經濟、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卒以拓霸國之規模,立一統之基礎”,為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北宋的王安石曾作詩贊揚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還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推動改革,革除當時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源泉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明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源泉。從思想層面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只有革新才能有生機和發展的道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一直未有間斷,得益于變革創新、吐故納新的品質,得益于包容會通、自凈更新的能力。
《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币馑际?,如果每天除舊更新,就要持之以恒,是從動態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吨芤住酚谩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生生之謂易”等來說明革故鼎新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體現了中國古人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進取姿態和變中求新、新中求進的精神追求。古人還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不日新者必日退”“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等創新精神的觀點。
可以說,中華民族是具備崇尚變革特質的,革故鼎新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正是這種不滿足現狀、不甘于落后的求新求變思想與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交織融合,鑄就了偉大的奮斗精神和創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的動力之源。
革故鼎新是促進制度建設的前提
革故鼎新是促進制度建設的前提。從制度層面看,古人認為革故鼎新是完善制度的前提,而制度建設又為改革提供了支撐和保證。
三國時王弼在給鼎卦作的注中稱,“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當其人,易故而法制齊明……鼎者,成變之卦也。革既變矣,則制器立法以成之焉。變而無制,亂可待也”。就是說在變革之后,應該建立新的制度,并且要將改革成果制度化,否則沒有制度保證,就離生亂不遠了。
革故鼎新是新事物和舊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舊事物基礎上的變化和發展的結果。革故就是破除舊的事務弊端,為制度更新掃清道路、提供前提;鼎新就要確立有利于新事物成長的新思想、新制度、新體系,進而實現歷史性更迭轉換。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制度的沿革完善,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中央官制從“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到內閣制,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選拔官吏制度從世官制、察舉制到科舉制等。這些制度一方面借鼎革之機掃清障礙、得以確立,另一方面也為新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規范性和制度性保證。
歷史是古老的,又永遠是不斷更新的。在中華文明綿延賡續的進程中,革故鼎新一直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內核,成為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中華民族也在革故鼎新、守正創新中實現自身跨越,并將在變革創新中創造更多成就,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動力和支撐。
(《學習時報》 吳耀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