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敬

如果說20世紀的教育重在培養讀、寫、算等認知方面的硬技能,那么21世紀的教育越發強調合作交往、情緒調節、意志品質等非認知方面的軟技能。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場持續良久的情商教育運動,與此伴隨的是紛繁的教育概念,如情緒智力、品格教育、情商教育、社會情感學習等。總的來說,研究者們并不十分在意概念間的辨析,而更熱衷于討論智商與情商間的關系。不少研究者達成了一種共識,即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因素。從全球來看,教育正在發生“情感轉向”,正在從認知教育轉向非認知教育,從智商教育轉向情商教育,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引起廣泛關注。站在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的節點上,教育者需要反思傳統教育,在學科學習的基礎上超越認知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
超越學科學習,聚焦學生的“情感缺失”
工業革命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學校教育為追求“效率”,采取工廠式的運作方式。學校里,教師是工人,學生是產品,講授是主導,學科教育是重點,分數是衡量“質量”的唯一標準。教育中的重智輕德、重育分輕育人、重知識輕創新等問題日益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校園欺凌事件頻現。各國雖已重視這類問題,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高度關注——
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面臨的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社會與情感問題主要集中在:情緒控制失當、情緒表達障礙、行為偏差、校園欺凌、考試焦慮、學習壓力大、親子溝通問題、反社會行為等方面。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在2019年開展的全球社會與情感能力大規模測評結果來看,中國學生在合作、共情、毅力、樂群等方面表現良好,但在抗壓力、情緒控制、自控力、果敢和活力等方面表現一般,而抗壓能力較弱這一問題表現得尤為明顯。與之相應的是我國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方面的得分偏低。10歲組學生生活滿意度得分為8.2分,在全球處于平均水平(8.2分),15歲組學生得分7.0分,低于平均水平(7.2分)。
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短板。經合組織曾在全球開展“全球教學洞察”的視頻分析,以中學數學教師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內容為研究對象,從課堂管理、教學質量和情感支持這三個維度進行國際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很強,但是課堂教學中缺乏互動,教師的情感支持也表現不佳。這值得我們深思。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與情感能力已成為許多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由任務能力(責任感、毅力、自控力)、情緒調節能力(抗壓力、樂觀、情緒控制)、協作能力(共情、合作、信任)、開放能力(包容度、好奇心、創造力)和交往能力(樂群、果敢、活力)組成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方向。可以說,不關心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重視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課程也不是完整的課程。目前,我國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等學科的課程標準中,也體現了不少對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的要求,反映了對自主性、合作能力、責任感、好奇心、創新能力與樂群性的關注。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尚未建立起完整連貫的教育體系,也缺乏對相應教師的針對性培訓和持續性指導。
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中缺乏社會與情感能力指標。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質量的監測與評價工作,頒發了《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2013)、《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試行)》(2015,2020)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0)等文件。這類文件中多次強調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其用意很明顯,即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的認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然而從現階段的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的指標來看,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雖然已經有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關注,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具體表現在:過于注重認知能力的監測,忽視非認知能力的監測;過于注重身體素質的監測,缺乏心理、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監測;過于注重硬件指標的監測,缺乏對學生滿意度、幸福感、交往能力、批判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軟指標的監測。
超越認知教育,“情感培養”至關重要
早在1976年,新人力資本理論經濟學家鮑爾斯和金蒂就提出,廣義上的能力應包括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兩部分,兩者共同構成青少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核心勝任力。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完成很多工作,但就目前而言,它沒有創造性思維,不具有人的情感,不能體現人的意志,而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ChatGPT倒逼一些仍未突破認知壁壘的學校采取行動,迫使他們變革傳統教育的知識傳授方式。教育者需要再度審視思考教育是什么,如何實現教育的任務,教學的本質是什么,以及如何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反思傳統教育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過于關注知識、記憶等智力因素的弊端,明白要關注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方面。而在影響教育成就和勞動生產的諸多因素中,人際關系、內省技能、情緒管理、沖突解決等社會性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對他們的未來發展產生諸多影響。
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情感能力與學術成功密切相關。經合組織的研究發現,好奇心和毅力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關系,而共情、合作和果敢能力與閱讀和藝術成績也呈正相關關系。PISA測評的數據也證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和學習意愿等因素在提升認知能力和掌握學科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意味著通過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可以間接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這種“知情相長”的過程已得到腦科學和現代學習科學的證實,對學生的學業發展至關重要。
影響學生的幸福感。是否能讓學生擁有幸福感是高質量教育的重要指標,它的判斷標準是能否讓學生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對生活有更高的滿意度。如前文所述,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較低。研究表明,社會與情感能力中的抗壓力和樂觀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抗壓力強的個體更容易應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從而減少壓力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樂觀的個體更有可能看到生活中的積極方面,并相信自己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因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更容易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主觀幸福感,提升生活滿意度。
影響學生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的期待。經合組織2019年的測評結果顯示,社會與情感能力與學生的教育期待和職業期待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社會與情感能力越強,他們對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抱有的期待值就越高,如好奇心強的學生對與科學相關的職業有更高的期待。而這些正向的教育期待和職業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目標和行動計劃,使他們更有信心地為未來的教育和職業做準備。
打破認知壁壘,開展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
如何讓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而不是替代教育,賦能教師而不是替代教師?如何經由教育發展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對此,筆者的觀點是:教育需要重視情感本位,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以助推“人”的全面發展。這既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改革的立足點。
從“補救”轉向“預防”是重要前提。盡管我國中小學的教育中也有發展學生社會性的舉措,但更多偏重于道德和思想意識形態的教育。即使有以學生情緒管理、交往能力為主題的相關教育,其目標人群也多是出現學業困難或發展障礙的學生,其措施主要是事后的“補救”。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應擁有相對獨立的地位,成為學校教育中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內容,從學生缺失后的“補救”轉向提前“預防”,從而避免一些負面后果的產生。例如,為避免學生在社交互動中受到傷害或在情感困境中感到無助,學校要幫助學生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包括憤怒、焦慮、悲傷等,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理解和應對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養其同理心、傾聽能力等。
從只重學業到兼顧社會與情感能力是教育評估重點。作為一項軟技能,社會與情感能力很難像認知能力一般,通過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來精確地衡量,而是主要采用自我報告法和觀察者報告法來評估。其中要尤其重視表現性評估和賞識評估,關注學生的優勢領域和成長型思維。首先,評估學生的優勢領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天賦和興趣所在。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發掘并發揮這些優勢,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其次,評估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維方式,利于幫助學生在面對挑戰和失敗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這類評估主要依托觀察、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教師要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態度、動機、自我調節和反思等方面的表現。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開發一套學生質量評估體系,其中學業表現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可分別占60%和40%,而后者的指標應涉及成長型思維、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社會意識4個方面。
將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社會與情感能力應當成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構:一是學校管理層面,學校管理者要制訂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的發展規劃,提出相對可行的策略;二是教師發展層面,學校需要支持教師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專業發展,為教師基于證據提升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提供指引;三是課堂教學層面,教師和教研團隊需要規劃、執行并評估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水平,有意識地將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同學科教學相融合;四是環境建設層面,打造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學習共同體,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建立師生之間和同伴之間的友好關系。
將提升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教育的專項工作。教育工作者應先注重發展自己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如需要學會情緒管理,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等等。教師唯有首先具備提升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意識,才能有目標、有計劃地打造有溫度的課堂,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各類支持,更好地服務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為此,政府部門可在完善教師專業標準時將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納入指標體系,政策制定者、高等院校和各級教育學院等不同主體應為教師職前職后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提供持續的專業支持,學校領導者需要創設利于教師社會與情感學習能力發展的組織文化,通過校本研修和專業社群為教師提供各種理論學習和課堂實踐的機會。此外,也要鼓勵教師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在反思總結中提升相應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項目“我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ABA220028)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