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云
2023年,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學校全面恢復教學秩序。然而對于廣大中小學生來說,在過去三年里經歷了多次線下與線上學習的轉換,充滿動蕩和變化的學習生活使他們或多或少地感到茫然與失控。由于居家學習期間缺少戶外活動和同伴互動,特別是過多使用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學生容易產生焦躁、壓抑、孤獨等情緒。這些不良體驗對他們返校復課后的學習狀態會產生持續影響。有些學生,一提到開學就感到焦慮、緊張,還有人出現了厭食、失眠等軀體反應,甚至出現了自傷、自殘等極端行為。即使來到學校,一些學生也容易出現上課分心、走神等現象以及拒學和厭學的情緒問題。在新學期開學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學生的身心狀態需要學校和家長給予特別關注。
父母養育子女、經營家庭的壓力本身就較大,疫情防控期間,他們的生活負擔進一步加重,身心資源被過多損耗。面對子女返校后的各種不適,父母往往感到焦慮和無助,他們有可能采取不恰當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導致孩子產生更多消極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教育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不僅具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也肩負著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法定義務。教師在家校互動過程中始終是具有專業權威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信息紛繁復雜的環境下,很多父母并不具備足夠的甄別能力,他們傾向于信任學校和教師。無論是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德育主任還是班主任教師,在工作中都有渴望助力家長的教養實踐以促進學生成長的情懷。因此,學校有必要進一步反思和探索后疫情時代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對策,幫助家長、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更好地度過適應期,從“紊亂”步入“正軌”。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其一,進一步澄清后疫情時代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
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引發的親子矛盾以及返校復課后的緊張焦慮情緒,實際上是一直以來隱匿的家庭教育問題的集中顯現。要營造一種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仍然要回歸親子溝通和情緒管理等最基本的議題。只解燃眉之急的短、平、快策略,看似立竿見影,卻不可持續,父母的教育影響會逐漸衰減。例如,在幫助孩子適應返校復課學習節奏的過程中,若父母過于關注學習計劃執行的結果和獎懲規則,反而不利于增強孩子的時間監控感和效能感。雖然建立契約的方式簡單、易行,但容易使孩子過于依賴他人監督并將學習任務與外部激勵建立關聯,從而弱化了其內在的秩序感和自我調控能力的建設。因此,學校需要進一步考慮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澄清家庭教育指導的核心需求,梳理親子沖突背后的根本原因,遵循科學的育人準則,才能設計好指導的目標和內容,構建更加合理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
其二,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給予家長包容和理解。
當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父母在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高期待下,希望子女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以接受更優質的教育,進而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疫情防控期間動蕩的學習狀態,使父母擔憂孩子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處于劣勢,迫切希望復課后他們能夠通過加大學習投入而實現追趕,因而會強化對子女的學習監督。還有一部分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家庭負擔過重,認為學校在復課后應該承擔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此外,農村等偏遠地區還存在很多留守和單親家庭,父母自身面臨很多經濟、健康等方面的困難,家庭人力資本的不足使他們只能達到養育子女的最低限度。
上述情況反映了當前家庭教育資源分化的現實。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者要掌握與家長共情的能力,體諒每個家庭的艱難,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行為持寬容的態度。特別是70后和80后的父母,大多具有一定的信息獲取能力,在教育子女方面往往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家庭教育指導者應避免給予過多指責和否定,首先要理解和認同家長的良苦用心,減少與他們的對立感和距離感,使父母意識到親子沖突、子女的不自律是具有普遍性的,防止他們過于內疚和自責。在家庭中,父母是成長中的教育者,需要循序漸進地學習,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茫然和困惑都是必經之路。家庭教育指導者需要先引導父母自我接納與完善,才能為子女做出示范,實現更好的代際傳遞。在立德樹人的漫漫長路上,家庭教育指導者要成為父母的合作者與同行人,一起開拓青少年兒童的成長空間,使他們獲得支持和信心。
其三,引導父母重視家庭生活中的非正式學習資源。
返校復課后,父母會更多地關注子女聽課、作業、考試等正式學習的情況,容易引發親子關系緊張。筆者建議,在家庭生活場域下,父母可以從非正式學習的角度引導子女積極地參與。這種學習方式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次短暫談話,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外出參觀、旅游、志愿服務等。此外,游戲、做家務、運動、購物等都可以成為非正式學習的良好契機。這些學習方式雖然不同于聽課、寫作業和考試,但它能夠幫助孩子在應用知識與技能的真實情境中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進行思考和探索,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情感、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兒童青少年在這種自然、愉悅的氛圍中獲取信息、提升技能、發展情感、完善人格,不僅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緩解學業壓力,更有利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升追求成就的動力,進而遷移到正式學習當中。
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導中,除了強調基礎性的習慣培養外,更要引導父母重視非正式學習這一路徑,挖掘家庭教育中的資源和優勢,使父母對子女的關注點從學業成績轉向對良好家庭生活方式的設計與實施。
其四,將生涯指導作為家校協同的重要抓手。
在筆者看來,當前家庭教育的難點在于父母的高教育期待和子女發展無意識的矛盾。受到“躺平”“佛系”等消極文化的影響,青少年兒童的自主發展動力呈現出不足的態勢,特別是對于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來說,學習動力主要來自獲得比父輩更優越的生活。然而居家學習使學生之間的學業差異逐步增大,返校后內卷的現狀使他們體驗到更多的習得性無助,對學習與未來發展感到茫然和無望,從而出現厭學、自暴自棄等行為。為此,家庭教育指導要探索出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發展和父母積極參與的實踐路徑。
生涯規劃的作用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探索自我與社會,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校可以將生涯指導作為家校協同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了解自我、了解社會、規劃未來的發展任務,要提早到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學校要通過各學科學習、研究性學習、職業見習等途徑,幫助學生客觀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興趣、優勢、性格和價值觀等特點,不斷明確發展方向,激發內部動力。通過設置導師制、開展個體生涯輔導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支持,建立與家長定期溝通的機制,設計好面向家長的培訓,使他們對生涯指導的方法有所了解,幫助子女更好地規劃學業和生活。學校可以引導家長積極與子女溝通,主動分享自己的工作情況,包括成就樂趣以及各種困難和壓力,為子女做出努力奮斗的示范,讓子女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規避因缺少陪伴而自我價值感降低的風險。同時,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子女將學習與未來職業和社會生活建立關聯,樹立自我塑造和主動發展的意識。
其五,降低教養子女的畏難情緒,帶動父母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
從當前家庭教育指導的實際情況來看,家庭教育指導者為父母提供的理想化建議和原則較多,如“要尊重孩子”“要溫柔且堅定”等,然而,對于“尊重孩子”在具體生活場景中的行為界定則比較模糊,相應的執行策略也比較欠缺。特別是在網絡媒體中充斥著大量諸如“家長說這三句話,孩子變得聰明又懂事”“父母這樣做,平凡的孩子也能成才”等將教育策略過于簡單化的宣傳和導向,這些理想化的原則和方法沒有預估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種現實困難,沒有考慮到真實情境中的復雜情況,使父母難以應用,更會因操作低效而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其育兒效能感。
家庭教育指導者需要幫助父母剝離混雜在一起的多種因素,厘清子女教育中真正存在困惑和爭議的環節,例如,“督促孩子進行時間管理,但孩子難以堅持,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我運用了這個方法效果不理想,哪里沒做對”,切中問題的要害,才能使父母產生嘗試改變教養策略的積極意愿,減少無效重復帶來的挫敗感。轉變教育觀念、緩解教育焦慮,有效應對復課后的各種問題,需要以父母的主動實踐為起點,特別是要降低操作難度,讓絕大部分父母有嘗試應用的勇氣和信心,先在實踐中獲得真實體驗,再逐步摸索出可操作的、適用于自身家庭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從而促進教養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疫情期暴露出的家庭教育短板,成為后疫情時代家校共育面臨的新挑戰,也是全社會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習品質的代際傳遞研究”(19JYB008)成果】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