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教育回歸本真,讓課堂喚醒心靈。在高品質課堂中,“本真”概指遵循教學基本規律與學習活動機制的本真性,具體體現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要相吻合;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要相呼應;教學過程中,“以學定教”和“以教導學”要相統一。
本真: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的深刻反映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育人”是課堂教學的本原,彰顯育人為本是深化課堂改革的價值導向。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素——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共同構成教學活動的機制。
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吻合。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教學內容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教學內容決定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取決于教學內容。在高品質課堂中,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育人性得以深刻反映。同時,教師在挖掘教學內容時,將抽象的結構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化問題有助于反映學科的本質內涵和育人價值。
我校教師鮑思維在執教四年級語文單元導引課《飛騰的幻想》一課時,為彰顯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挖掘出本單元的教學價值——感受故事的神奇、把握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特色,并據此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整體了解本單元內容,激發學生探索神話的愿望,聚焦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明確學習要求。
·初步感知“了解起因、經過、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索神話的起源。
·體會神話背后蘊含的各種積極昂揚的精神,激發創造美好世界的熱情,體會神話變為現實的喜悅。
圍繞教學目標,在這堂課上,教師牢牢抓住單元導語和語文要素,選取典型句子,指導學習方法,層層推進開展教學,帶領學生一起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奇的想象,品味鮮明的人物形象,探索神話的起源。最后升華主題:神話背后的精神激勵著人們創造美好的世界,期待譜寫出更多震驚世界、響徹寰宇的神話。
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想象、品味等方式,感悟語言文字運用之妙,實現主體發展動能的完美釋放,達到了課堂的本真。在“探索起源,品味鮮明人物形象”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從“勇于獻身的盤古”“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甘于奉獻的女媧”“堅持不懈的愚公”“大無畏精神的后羿”“為民造福的大禹”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在神話故事中,每一個神奇情節都在彰顯人物身上的精神,而勇敢、奉獻、斗爭、開拓等精神,都和神話一起代代相傳,激勵著人類創造美好的世界。教師引領學生從關注神話的想象、人物形象到挖掘神話的精神,充分發揮了神話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
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呼應。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制定、選擇與運用中,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入手,兼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狀況和現有教學資源,靈活機動地采取措施,保證教學有效有序進行。
以我校教師隗盼盼執教的一年級語文課《雨點兒》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教師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等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初讀課文,小組合作解決自學疑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以讀促講,體驗分享”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的情況進行方法指導,例如朗讀時要展開想象并聯系生活,讀出畫面、讀出情景;在全班交流時,要運用“讀句子、說感受、談體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具體的問題以及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切實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老師聽出來了,這是一個甘愿奉獻自己的大雨點兒”“大地因為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滋潤,發生著美好的變化”,教師的點撥和評價將深刻的育人價值悄然無聲地根植于學生心靈深處,播撒下愛的種子。
本真:課程價值與學習邏輯的科學融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反映時代特征,體現中國特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這些都與高品質課堂的“本真”指向一致。
走進真世界。生活處處有學問,學習可以從發現身邊的“真實”開始,走進兒童世界,構建學習場,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
我校教師袁瓊在執教《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從學生熟悉的游樂場情境入手,引導他們觀察體會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對稱現象,通過風箏、樹葉、眼鏡、衣服等引導學生發現并歸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躍躍欲試想要自己動手剪一剪軸對稱圖形,當然結果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學生剪出軸對稱的小衣服,有的學生卻剪出“兩半”衣服,教師因勢利導讓他們自己分析失敗原因,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鞏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最后,從學生創作的剪紙作品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交流中感悟軸對稱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飛機的對稱使飛機能在空中保持平衡、眼睛的對稱使人觀看物體更加準確、雙耳的對稱使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等。本課從“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到“如何創造出軸對稱圖形”再到“軸對稱圖形如何應用”,三大問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在解決具體的情境化問題的過程中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同時,學生也感受到數學之美不僅是形態之美,更有價值之美。
創設真情境。教師在展開與呈現教學內容時,要在確保學科本質內涵的前提下,盡力將抽象的結構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化問題,讓學生經歷對教學內容的解構與建構過程。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借用生活場景、借助多媒體、利用游戲等。
我校教師曹一帆執教英語五年級上冊故事課《Joes favourite hat》時,為了讓學生體驗“滿懷期待—傷心失望—積極溝通”的心理過程,結合主人公Sarah向Joe要錢的教學內容,利用生活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角色。首先設置第一個生活情境,學生與父母逛街看中一個書包,找父母要錢去買。然后設計表演活動,讓學生將平時向父母要錢的動作、情態、語氣表現出來。通過生活情境,學生更容易體會Sarah的滿懷期待。Joe拒絕給錢,Sarah偷偷拿走Joe的帽子肯定是不對的,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此時,設置第二個生活情境任務,假設你想買一件東西而父母不愿意付錢,你又會怎樣有效溝通呢?
學生的思維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創設生活情境既有助于學生感知人物心情、理解故事情節,又能引導學生將繪本與生活聯系起來,思考與父母的溝通方式。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又體現了課程的育人價值。
聚焦真問題。教學過程由一個個子問題邏輯構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每一個問題的過程。教師需根據具體問題以及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切實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聚焦真問題、引發真思考的課堂教學該如何設計,是高品質課堂的孜孜追求。
在《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數學課中,學生此前已學過加法、減法,但是對于乘法,學生還沒有概念,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的聯系,初步認識乘法,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由此我校教師陳茜將本節課的核心問題設定為:理解乘法的意義,并圍繞核心問題,精心設計了6個子問題。
·如何用加法求解3個游樂項目的人數?
·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
·怎樣改寫成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意義是什么?
·你能通過小組合作、獨立自主的改寫其他加法算式嗎?
·你能說出改寫的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意義嗎?
問題是課堂教學之魂。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在學生的每一個思考節點上,教師都需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改寫、理解乘法算式,逐步過渡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改寫算式,再到獨立自主地改寫算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在凸顯課堂本真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教與學的動態平衡。
本真:“以學定教”與“以教導學”的動態統一
在高品質課堂中,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要立足學生的學習,緊緊圍繞課程文本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調控,以實現“以學定教”與“以教導學”的動態統一。在教學過程中, 當學生的“學”處于弱化狀態時, 教師的“教”就需要加以強化;而伴隨著教師的“教”的強化,學生的“學”也開始逐漸得到強化,此時,教師的“教”就要逐漸弱化下來,使學生的“學”得以更好地強化。
如我校教師袁瓊執教二年級數學課《角的初步認識》時,了解到二年級學生對角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點”的認知水平上升到“形”。此時學生的“學”處于弱化狀態,教師的“教”就要加以強化,通過找角、指角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理解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圖形。接下來,在探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這一環節中,教師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對比不同角的大小,得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開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與“學”總是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的。“以學定教”就要讓教師真正站在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立場,巧妙地設計教學行為,讓教學活動成為知識、智慧學習與應用之間的紐帶。“以教導學”強調的是,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中將學生帶入思維的天堂,構建知識與技能,體驗方法與思想,感悟學科價值與魅力。
總之,本真的課堂必定要遵循教學基本規律,遵循學習活動機制。彰顯育人為本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導向,可啟發教師更為完整、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的原本意義,導引教師牢固育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回歸課堂育人的本真追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整體性實現學生主體發展動能、教師育人功能和課程育人功能的完滿釋放。
點評
“本真”是高品質課堂的核心要素之一。何謂“本真”?教育要使人成之為人,所指向的也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終極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具體到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設計、“雙減政策”落實等育人實踐,高品質課堂所倡導的“本真”,即是讓教育實現“三個回歸”——回歸人本性、回歸公益性、回歸科學性。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師生崇德尚學,切實讓教育返璞歸真,讓課堂固本培元,讓學生歸于自然,多層次守護教學質量的生命線,全方位升級課堂教學的精氣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造彰顯育人為本的高品質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切實要求。
武漢市東西湖實驗小學校長張俊及其團隊,堅持育人為本,立足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素——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潛心研究數載,堅持守正創新,躬身踐行“讓教育回歸本真、讓課堂喚醒心靈”。近年來,在高品質課堂的研究之路上,張俊帶領團隊探賾鉤深,闡幽發微,對“本真”的學理屬性進行全面闡釋,提出“本真”是深化課堂改革的價值導向,也是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的深刻反映,倡導高品質課堂應追求課程價值與學習邏輯的科學融合,真正讓兒童回歸童年,走進真世界,創設真情境,聚焦真問題,實現了“以學定教”與“以教導學”的動態統一、相得益彰,撬動了課堂教學的深層次變革,激活了高品質課堂建設的一池春水。
——點評人:陳良俊(武漢市東西湖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副主任督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