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云
近兩年,研學旅行因其在學生個人成長與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來越多教師、家長和教育人士的認可。北京市海淀區永泰小學積極開發研學旅行課程,著力構建適合學情、校情、生情的特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課程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校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強調學生以各學科知識為基礎,投身于真實的生活場景,觀察、傾聽、體驗生活;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多角度、多層面分析解決問題,實現自身實踐能力與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增強責任感與自信心,不斷創新,以適應改革的步伐與時代的進步。
課程內容突出整合性。生活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單一學科知識的運用,因此,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要擺脫固定學科內容的限制,以真實生活場景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更好實現各學科知識的互相融合,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能夠得到綜合發展。
課程實施注重學生體驗。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是以“旅、行”為基本形式、以“學”為重要目的的課程。在實施中,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親身實踐,真正地融入生活。
課程評價強調多元化與綜合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性變化,關注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提倡集體合作交流,鼓勵學生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將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成果作為評判學生發展的重要依據,實現多角度、多方面評價學生。
開發豐富的課程內容
學校制訂了以弘揚傳統文化為本的京內、京外八大系列的研學內容。在北京市內,主要進行博物館系列和京味文化的研究。博物館系列中,帶領學生到國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技館、抗日戰爭紀念館、詹天佑紀念館等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場館開展不同主題的研究學習。京味文化系列中,教師們從古都北京、民俗北京、風情北京三個方面開展主題研究。例如在風情北京這一系列中,設計了園林文化、胡同文化、學院文化等版塊,帶領學生走進特色園林建筑、著名大學、街坊道路等多處地點,開展小專題研究。
在北京市之外,學校開發了包括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秦晉文化、徽州文化等在內的系列研學旅行項目。以齊魯文化研學旅行為例,項目分為傳統文化和名勝文化兩項研究活動,傳統文化包括濟南等地的名人文化、飲食文化,名勝文化包括大明湖等名勝古跡。
課程實施中做細工作
課程實施過程是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最重要的階段,可以概括為“1-3-4”模式,即以某一個主題研學的形式,通過三個步驟、四步研學路徑實施課程。教師從課程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三個階段進行謀劃,學生通過四步學習路徑開展主題研學,即“先行學習—自主研學—成果分享—延伸自學”。
課程準備階段,主要做好研學基地的考察選擇、設計研學方案、確定研學主題和“小主題”、制作研學手冊、周密安排好研學環節、指導學生進行準備性學習等工作。
課程實施中,為確保學生研學過程中的自主性、趣味性,學校采取小主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通過教師實地調研和學生訪談得到相關信息,以此為基礎確定主體,做到“一個學習地點、多個主題”,注重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實施主題研學的過程中遵循“先行學習—自主研學—成果分享—延伸自學”的學習路徑,實現主題研學的自主性、延伸性、個性化。例如,筆者帶領師生成功開展了以“走進儒學故里,傳承先師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三天的研學中,每天都有不同的研學小主題,實現“游中研”。在乘坐高鐵的過程中,以“高鐵知識知多少”為主題,引導學生認識高鐵標志,了解高鐵文化;在曲阜,學生以“至圣文廟祭先師”“至圣林中感敬意”“謝師禮儀親體驗”為主題,通過參觀孔廟、孔府、孔林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在儒學勝地感受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來到濟南,通過參觀山東博物館了解山東歷史,突出知識性和實踐性的融合。在賞趵突泉、大明湖時分別以學生饒有興趣的小主題研學活動帶動學生感受自然風光的秀美、泉城文化的底蘊。
為了培養學生集體意識、服務意識,鍛煉他們的自理、自立能力,在研學前,學校向學生發出召集令,讓學生承擔小導游、小記者、小攝影師、小管家等職務,在研學旅行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事實證明,小導游員們熱情洋溢的講解、小記者們定時的報道、小攝影師們別出心裁的拍攝、小管家們滿臉微笑和滿頭大汗的服務都成為研學途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學生在集體中為他人服務,提升綜合能力。教師也引導學生在研學小組中發揮個人特長和優勢,每個研學小組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各司其職,合作完成組內的研學任務。教師們深深感受到學生獨立思考、認真研究、交流質疑、分享成果的過程是多么的美妙,見證了學生自然、真實的成長。
課程實施后,對研學活動進行總結,包括學校、年級、班級等不同層級,研學總策劃人、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參與對象,以及不同的角度。從學校層面看,課題負責人和執行人帶領各年級組匯總研學活動的成效和問題,對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以更好地實施下一步研學活動;從教師層面看,各教研組長帶領本組研學教師進行活動總結,主要對本次研學中的突出特點,尤其是受學生歡迎、促進學生自主研學的環節進行梳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最終上報到學校進行研究討論。另外,研學課題負責人、各年級教師也會在年級、班級的分享會上與學生共同分享研學感悟。學生的分享體現自由、自主,學生通過三級分享,即“班級分享—年級展示—校級巡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從內容到形式完全由學生進行“私人訂制”。
課程評價檢驗課程效果
依據教育學家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理論可知,課程評價可以理解為課程和教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目標。因此,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評價應考慮到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考察學生的行為在哪些方面產生了改變;二是評估學生的行為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實現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是客觀全面評價學生的重要途徑,學校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評價主體為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家長、研學地點的游客等。課程評價內容方面,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指引,以學校該課程確定的關鍵能力為核心展開,包括學習習慣、知識習得、團隊合作、創新意識,等等。以各項評價細目為依據,實施過程性評價,兼顧形成性評價。課程評價方式方面,包括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定性與定量評價,以及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價等,評價方法包括檔案袋、調查法、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法、觀察評價法等。
學校將繼續踐行“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三實”科研精神深入開展研學活動研究,帶動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服務學校特色發展,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