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所賢
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也是一位兼通醫藥的養生學家。其所著《閑情偶寄》中的“頤養部”,堪稱中醫養生學集大成的專章,從中可窺其別具特色的養生觀。
多行樂:保持童心 就事行樂
樂觀怡情是情志養生的要務、氣血和暢的靈丹。李漁把家庭視為“世間第一樂地”,主張要始終保持童心,“以孩提之樂境為樂境”。
在《行樂·聽琴觀棋》一節中,李漁說“喜彈不若喜聽,善弈不如善觀”,追尋聆聽音樂和旁觀輸贏的意趣。他還將看花聽鳥、蓄養禽魚、澆灌竹木等視作頤養性情的行樂方法,是“園藝療法”的倡導者。
調飲啜:飲食有節 顧護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李漁主張“愛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不必拘泥。他舉例說,孔子嗜姜和醬,每餐必備,可見喜 好之物,多食不為祟。但李漁認為也要把握好均衡,應該“食為君而肉為臣”。由于體質差異,某些食物的寒涼溫熱之性,吃后使脾胃不能消化,就應該少吃。李漁多食和少食的說法蘊含著食療養生辨證擇膳、因人制宜的理念。
除了食養均衡,李漁主張飲食有節,“太饑勿飽”“太飽勿饑”。定量進食,饑飽適中,才有助于脾升胃降的運化,顧護好氣血生化之源。
說卻病:未病先防 善和其心
中醫治未病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李漁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即“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如果感覺疾病要發作,就要“寢食戒嚴”,注重睡眠飲食的養生,準備好相應的藥物,減少疾病的危害程度。一旦患了疾病,“止在一字之靜”,即好的心態和治療方法,避免焦慮恐懼,把握治病的主動權。
“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李漁用此調和心神的歌訣,來勸誡世人修德怡情,是寬容淡泊的靜神養生箴言。
話療病:治情理性 亦可療疾
在《笠翁本草》部分,李漁并沒有收載草木金石、昆蟲鳥魚等中藥,而是專論中醫情志療法,論述了七種“治情理性”之藥,以改善和培養有益于康復的情志和心境。其中曰素常樂為之事,可以當藥。李漁說,“御疾之道,貴在能忘”。平素樂為之事,耽詩賞花、書法弈棋的娛樂,能夠調節情志和心境的不快。李漁說,他自己就以著書寫戲來“消憂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