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黃疸,俗稱“黃病”,是指血中膽紅素濃度增加引起的鞏膜、黏膜、皮膚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生黃染的一種臨床征象。
醫學上把黃疸按其病理分成肝原性黃疸(由于肝細胞損害,可引起膽紅素代謝失常而發生黃疸)、溶血性黃疸(由于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可引起黃疸)、梗阻性黃疸(肝內或肝外膽管系統由于腫瘤、結石、炎癥、瘢痕等因素,發生機械性梗阻,從而影響膽紅素的排泄而發生黃疸)三種。
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患肝臟、膽囊、胰腺等相關部位疾病引起的一種癥狀。老年人出現黃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應警惕發生癌變,其常見病有以下幾種:
1.肝癌 黃疸常是肝癌的晚期表現,是癌組織壓迫膽總管或肝門淋巴結腫大所致。如有肝區疼痛,且肝大質硬,或呈結節狀,同時伴有消化道癥狀、過于消瘦,要想到本病,并及時檢測尿常規、肝功能、甲胎蛋白或進行超聲等檢查。
2.胰腺癌 黃疸是胰腺癌,尤其是胰頭癌的早期表現之一。黃疸呈進行性加重,早期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區疼痛,伴有消化道癥狀、消瘦。尤其出現無痛性黃疸,且可捫及囊性腫大的膽囊,要警惕該病發生。應檢測尿常規或進行膽胰管造影、超聲等檢查。
3.膽囊癌 患膽囊癌,黃疸出現較晚,常并發膽結石。早期出現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向右背、肩、胸擴散,伴有消化道癥狀、消瘦等。出現以上癥狀時,應進行膽囊X線造影、十二指腸液細胞檢查等。
所以老年人出現黃疸的癥狀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到底是哪種黃疸,并積極予以治療。
小貼士:
血液中的膽紅素是人體的正常成分。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微摩/升,其中結合膽紅素低于6.8微摩/升。當血清總膽紅素為17.1~34.2微摩/升,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微摩/升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稱為顯性黃疸。另外,吃了過多胡蘿卜、南瓜、木瓜、柑橘時也可出現假黃疸。
假黃疸和真黃疸的區別是,假黃疸時鞏膜不會變黃,黃色僅出現于手掌、足底、前額、鼻子等處,停食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消退。通過化驗檢測膽紅素即可辨清真偽。